寻根的文化 (《中华覃氏志•鹤峰卷》序二) 二维码
1859
发表时间:2018-01-07 21:50 恩施覃氏发源地之一:恩施柳州城椅子山 (一)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宗族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宗族文化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时指出:由宗祠、支祠及家长的族权构成的“家庭系统”与由政权构成的“国家系统”和由神权构成的“神权系统”,是中国社会的三种权力支配系统,其中家族系统是最基本的系统。孙中山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这充分说明,宗族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至今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法,其影响面和作用力尤以农村更为突出。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农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都受到宗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宗族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优秀成分,为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 研究宗族文化,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宗族。所谓宗族,《辞海》解释:宗族,谓同宗同族之人。《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据此,我们可以给宗族下这样一个定义:宗族是由有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社会群体是原始群落、氏族公社,都是血缘群体,但它们不是宗族,或者可以视为宗族的萌芽状态。大约经历了数千年的孕育,在商朝诞生时,宗族便比较成熟,迄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与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并存。作为社会群体,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社会组织有这样长的生存时间,可以说,我国宗族是最古老而又绵延久远的社会群体。 宗族在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人们把这种文化叫宗族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有不少人对宗族文化缺乏认识,认为宗族文化倡导的是家庭观念、宗派主义,这是不正确的。宗族文化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辨它、认识它,对积极因素进行继承和发扬,对消极的因素进行批判和抛弃。宗族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宣传“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具有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二是体现小团体主义的文化内容,具有封建主义文化的基本特点。三是禁锢、抹煞个体与人性,具有封建主义文化的精神实质。宗族文化的这些消极因素,不利于社会的进步,需要进行批判和清理。宗族文化中蕴藏着许多积极因素。第一,它对人生行为规范的合理因素是人类社会规范的有益成分。如宗规要求族人尊老爱幼、和睦友爱、讲诚守信、遵纪守法、勤劳克俭,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它倡导的敬祖孝亲,对祖先的认同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的统一。第三,宗族文化倡导的寻根意识,能有效激发海外华人思念故土、关心乡情的强烈愿望,对联络海外华人,加快我国对外开放步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宗族文化的载体或代表物是族谱,也叫谱牒。《辞海》解释:谱牒是记录氏族世系的历史书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谱牒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史学大厦由三根台柱构成,即正史、方志和谱牒。正史亦国史,是记载历史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史书,如二十五史、中国通史;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物产、人物等方面的书籍,如县志、地方年鉴;谱牒是记载家族、宗族繁衍、迁徙等情况的书籍资料,如家谱、族谱。由于体例如功能的不同,正史不能囊括方志特有内容,方志也不能包揽一家一族的情况。正史不足修方志,方志不足才立族谱,正史、方志、谱牒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史学家郭沫若的《中国史稿》和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等史学巨著,都是从谱牒说起的。可见,研究谱牒是史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的谱牒产生很早,《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魏晋南北朝时,谱学成为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晋太元中,贾弼撰《姓氏薄状》,子孙相传,号为贾氏谱学。谱牒是专门记录氏族世系的。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氏族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具有同一氏族(姓氏)、并以血统关系相结合的血缘亲族的总和”。早从伏羲氏起,中国就已“正姓氏,别婚姻”。商朝时期的甲骨文记录有姓氏和卜辞,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是从甲骨文算起的,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姓氏史是文明史的开端,姓氏文化是谱学的基础,也是宗族文化的基础。 (四) 姓和氏原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由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氏”是由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由同一个老祖父传下来。《通志·氏族略》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周朝开始的,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战国以后,由于“氏”日益增多,起了“姓”的作用,便出现姓与氏合而为一,一般百姓有了姓。到汉魏时,已是人人都有姓了,至今人们仍把姓和氏合为一个词来使用,口头语习惯称“姓”,如你贵姓;书面语则多用“氏”。 我国有文字记录的主要姓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据统计,两汉以后,使用的姓氏不断增加。唐代初年的《大唐氏族志》收录293姓,唐代中叶的《元和姓纂》收入姓氏1233个,宋朝的《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分别收录姓氏2255个和2568个,明代的《续文献通考》收入姓氏4657个。现代的《中国姓氏大全》收录姓氏5600多个,《中国姓氏汇编》收录5730个,《中国姓符》收录6363个,《姓氏辞典》收录8000多个,《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姓氏11969个。 在《中国姓符》一书收录的6363个姓氏中,单姓3700个,复性2633个,三字姓146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5个。目前仍在使用的姓氏有3000个左右,其中使用100个姓氏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7%,有90%左右的人口使用120个姓氏,96%的人口使用200个姓氏,98%的人口使用300个姓氏,99%的人口使用500个姓氏。“覃”是中国姓氏之一,1982年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姓氏人口计算,覃氏在全国3000多个姓中,居139位,涉汉、壮、土家、侗、苗、瑶、仫佬、毛南等15个民族。据公安部2007年4月统计分析,在前百个姓氏中,覃姓居94位,人口约一千万左右(《恩施晚报》2007年4月25日消息),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在恩施州八个县、市都有覃姓人口居住,大多属土家族,约五、六万人。 数千年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覃氏先祖,不仅创造了自己宗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在创造中华民族文化、推进中国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覃氏文化源远流长,它是覃氏列祖列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演变,文化的变迁越来越现代化,覃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则是永存的,它将启迪子孙后代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祖国繁荣昌盛添砖加瓦、多作贡献。 (五) 鹤峰县土家族聚集的地区,也是覃氏人口聚居的地方。《鹤峰县志》(湖北人民社出版,1990年版)第93页,卷四(民族)第一章(族源迁徙)第一节(土家族)载述:“居住在鹤峰的土家族,自称贝锦卡,属于古代巴人的后裔,是湘鄂川黔边区土家族的一部分,以田、覃、向、唐等姓氏最多”。 据1957年民族工作部门调查,鹤峰县土家族的主要姓氏有覃、田、唐、向、谭、庹、万、费、陈、刘、赵、张、胡、彭、蹇、黄等16个姓氏。覃氏居首。由此可知,覃氏是鹤峰县的强宗大姓之一。 鹤峰覃氏,虽为大姓,且历史悠久,但由于多种原因,至今还未在全县范围开展修谱工作。以致覃氏文化的传承载体,停留于口传、碑文和湖南石门、湖北宣恩覃氏族谱的延伸部分,不完整、不系统。2010年11月,以覃正国、覃遵卓、覃进之、覃遵月、覃章辉等为首的覃氏族贤,发起成立“鹤峰县覃氏族谱编纂委员会”,挑起清宗立谱、研究和传承覃氏文化大任,才有今天这部60余万字的鹤峰覃氏族书问世。 这部覃氏族书定名为《中华覃氏志(鹤峰卷)》,立意高远。其一,我族覃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遍布中华大地31个省市,并延伸到了海外21个国家和地区。鹤峰覃氏是中华覃氏的分支。其二,盛世修志,当今盛世一些强族大姓都在组织编修自己的族谱,我族众贤也在开展此项工作。如湖北利川市已出版了《中华覃氏志(利川卷)》,全省性的《中华覃氏志(湖北卷)》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修之中。鹤峰覃氏族书定名为《中华覃氏志(鹤峰卷)》,正好与全省性、全国性的覃氏族书编修工程对接。其三,将传统的《谱》上升为《志》来编修,是从文化层面来研究家族系统,这是一个重要创新。 《中华覃氏志(鹤峰卷)》工程浩繁,在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数十位覃氏族贤,历时两年,无私奉献。野外,爬千山涉万水,考证数百座碑文,理清我族源流;进千家入万户,访问数千名族人,登记覃氏人口。室内,查阅文献,录入资料、编写文稿,常常废寝忘食。族人自当将他们的功绩永记族史、永铭心中。 本人才疏学浅,难当族人重托。以上文字,是以为序。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恩施州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恩施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恩施州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 2012年10月于清江河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