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族谱的断想(《中华覃氏志·鹤峰卷》序一) 二维码
786
发表时间:2018-01-07 21:58 薄古厚今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时?一说起于周朝,一说源于秦汉,一说宋,更有人说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家谱记载,似乎都缺乏实证,莫衷一是。但在东晋时期出现了写家谱的专家,修编了《百家谱》等谱书,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我想,当时的社会,文字还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修谱的只可能是皇帝、诸侯和强宗大姓的专利,普通百姓家是不大可能的。 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途的主要依据,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千方百计与名人牵扯关系,或追溯到夏商周,或拉某始祖某皇帝某名人作自己的祖先。到宋以后修谱宗旨发生了变化,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逐渐丧失,家谱编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别亲疏、睦亲收族,而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到了明代,私家修谱已经盛行,家谱体例也已经较为完备,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局面,汉族地区差不多家家有谱了,许多生动丰富的民间历史也才因之得以保存下来。 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明以前,除了强宗大姓,普通百姓家恐怕是很少私修家谱的,你想找出达官贵人做祖先也不容易,不要说上至商周,即使想把自己的家族和唐朝的名人挂钩,也间隔了近700年,这中间又没有信史可据,不可能像今天有大图书馆,有大量史志谱谍,有互联网,那时候很多知识还是口口相传的。你要修家谱,能执笔者往往根据传世的几本经典去搜寻,去想象,这中间难免多有牵强附会。 历朝历代,编修族谱是文化人的专利,肯定有一批人以此为业,成为专门家,很多家族要修谱,就会请他们代笔,他们难免会妙笔生花。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待族谱,应持“薄古厚今”之态度,不必过于看重远古的始祖到底是谁。看家谱就是看历史,看家族变迁史,看社会变革史,看重那些有据有证的历史,重视今天的存在。姓氏有大小古新,我们应以平等友爱的态度看待每一个姓氏、每一个家族。 多元一覃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随着社会前进,家谱所记内容不断丰富,写作体例不断创新,其功用也在不断地增加和变化。 每一姓氏在数千年历史激流中也经过不断地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避难等,使得姓氏变得更为丰富复杂。特别是普通平民家庭,为生活计,都会面对很多困境和抉择,当每次修谱收族时,都会有增有减,有舍有取。主杆不变而枝叶多变,这是不争的事实。 本书中,覃氏便是主干,大家都姓覃,但天下覃氏何其多!恩施地区覃氏也很多,各家各族,各争其妍。社会发展到今天,还出现了新情况,比如家庭小型化,有了母姓家庭,有了男到女家,有了独生子女,家谱如何坚持父系家族世系,谱书如何编修,该如何创新?这都是需要智慧的。 本书较好地秉持了一种包容精神,平等地,如实地,友好地一一记述,没有厚此薄彼,没有男尊女卑,没有强制一统,而是多元一覃,多族一志,有民主之风,有学术之气。 志谱双修 姓氏及其附属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打通古今交往内外的一张绝佳的名片,它所折射出来的是家族的血脉渊源和中华民族的丰厚历史。家谱内容丰富,记事完备,种类繁多,它从家族薪火相传的文化沿革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宏阔的历史流变。《覃氏志》显然超越了以往的覃氏家族谱,视野更广阔,涉及面更宽,内容更为丰富。以覃氏为纲,以家族为目,放眼全国乃至海外,广搜博采,历史,地理,人文,自然,都聚焦于鹤峰覃氏。是以史志的宏大视野来审视家族,以丰富的文化传承来团结家族,这就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家一族之谱了,而是从文化层面进行姓氏文化传承研究,是在地方史志的视野下来探究覃氏文化,是在做一件既有利于家族又有利于社会的工作。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探讨宗族文化,还有其特别的地方,少数民族有其自身的民族发展史和宗族观。谈恩施和鹤峰覃氏的历史不能不谈土家族的历史,覃氏是早期土家族的强宗大姓之一,从某个角度讲,探讨外来覃氏和土著覃氏的家族发展及其融合的脉络历史,也就是探讨土家族民族发展壮大的脉络历史。封建王朝的史官们记史过于简略,对少数民族又存偏见,加之家谱进入土家族地区较之中原地区要晚,如果我们不去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只是从传说到传说,从文献到文献,或从后世个人的研讨文章轻易地寻找先世的答案,我们就会进入一些以讹传讹的误区,而难以了解事物的本真,甚至无视土家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存在。 本书第十七章收录了一辑文章,很多学者在这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是令人欣慰的。 和而不同 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别亲疏,乃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信仰。现代考古已经证明,黄河长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在我土家族聚居区及其周边,也有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被发现。有距今约200万年的巫山人及其文化,有距今约10万年的长阳直立人及其文化,有距今约3万年的石门人及其文化等,有武落钟离山的记载,有巴国巴人的存在,所以,我们的祖先不是从历史的某一点发展而来的。夏商周及其后的各朝各代,那只是胜利者建立的国号,并非人类家族发展的轨迹。朝代更替不断地打破家族的格局,改变着族群的活动区域,加速了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中华大地,生活着多个民族,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我们始终走着一条多元融合的大路。 鹤峰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国家是一个以民族为纽带的概念,家族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概念。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稳定的人口集合体,民族包含着若干个家族,各个家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而各个家庭又处于变化的融合的历史过程中。比如,土司时期是土家族民族形成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在容美土司境内,有许多不同姓氏的家族,也共同生活着苗族、汉族等兄弟民族。在这一时期,又有很多汉民族人进入司内生活,有的逐渐融入了他姓家族,成为土家人。也有不少土家人走出大山,进入其他民族地区生活,逐渐成了他民族的一员。所以,当我们审视家族历史时,就应以一种包容的态度看待民族与民族的关系、姓氏与血统的关系、土著与外来的关系。我们有着共同的远古祖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是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既不要封建正统观念,也不要狭隘民族观念。 今天的修谱编志,有了新的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宗族观念,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求一些问题,更全面地理解一些问题,摈弃那些封建的落后的与文明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继承和发扬那些优秀的家族文化传统,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使之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事业服务。 丕振家风 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美好的理想追求和文明良好的家风,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中国家族文化中十分重视培养良好的家风,家风也是一种理想追求,从前,很多家族都把忠孝仁爱奉为立家的圭臬,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的准则,把书香门第作为家庭的理想境界。为了使家族与社会相适应,为了家族的稳定与发展,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就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也是家风的制度性建设。 中国家谱中记载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向化的治家良策,比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已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本书中也收集了许多覃氏族规家训:尊重家法国法、和睦乡里、敬老尊长、爱幼恤贫;讲礼仪,重耕读、尚勤俭、戒赌戒淫戒奢侈等,对于规范人生教育子女和谐社会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到了今天,家法家训有了创新,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植新的道德风尚,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讲平等、讲自由、讲法制;讲文明、讲和谐、讲生态;有理想、有情怀、有信仰等等。 如今,稳定发展的经济,宽松的思想氛围,多样的文化生活需求,激活了沉睡多年的寻根崇祖意识。深入中华姓氏文化的堂奥,感受姓氏文化的无穷魅力,已成一种大众需要。在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谱热情高涨,急需正确引导和科学指导。 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有关内容、体例、结构等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合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优秀成分,起到“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也要摒弃封建的落后的成分,创制适应现代多元社会人本需要的内容。 每一个家族都希望昌盛发达,每一个成员都希望与时俱进。家庭团结和顺则家族团结和顺,每一个家族兴旺发达则我们的国家就兴旺发达。家族的理想只有融入民族复兴的大事业之中,才更有意义。如何留存姓氏家族的生存秘码,加强与故乡故土的脐带联系,增强海内外每一个族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年5月6日于武昌水果湖 (编导注:李传锋又名覃遵锋,知名作家,编审。鹤峰县五里乡上六峰村人,原《今古传奇》主编、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湖北省政协常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