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 二维码
7780
发表时间:2017-12-09 21:21作者:怡夫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他们大量迁入中国的第一个高峰期为朝鲜北部大闹灾荒的1869年,距今只有100多年。他们是在朝鲜半岛已形成为近代民族之后迁入的。现有朝鲜族成员的祖先,主要由如下四部分人来组成。
第二部分,19世纪至20世纪初迁入。他们是在朝鲜李朝封建统治下破产的农民和难民。1885年,清朝将图们江以北长700里、宽40-50里之地确定为朝鲜族“专垦之区”(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此为朝鲜族的迁入与聚居起了重要作用。据记载,至1910年,朝鲜族在现延边地区共有109500人,在辽宁地区住有5万余人。 第三部分,1910年朝鲜亡国后迁入者。他们主要是反日人士、反日团体成员及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破产的农民。1936年,东北朝鲜族达854411人。 第四部分,1937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强迫移入的所谓“朝鲜移民”。至1945年,东北共有朝鲜族1692342人(权立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第2辑,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 朝鲜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仅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烈士共13450多人。朝鲜族同胞和兄弟民族一道,不仅建设了东北大地,并曾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用鲜血保卫了中华大地。他们一经迁入就建立或扩大反日政治团体和武装团体,进行反日斗争。1920年9月,仅延边地区就有6180名朝鲜族加入反日团体,拥有3700余人的反日武装队伍。同年10月,他们在兄弟民族的支持下,同入侵延边进行"庚申年讨伐"的两万日本正规军浴血奋战,仅在和龙县"青山里战役"中就消灭了数以千计的日军,震撼了中外。 在三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族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解放战争中,东北三省有62942名朝鲜族青壮年踊跃参军,开赴前线;又有几十万朝鲜族(人次)参加战勤工作;在他们之中,有3550人牺牲在前线(《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在战场上的延边各族人民的儿女达7000多人,其中朝鲜族占98%(朱在宪《吉林省民族工作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过去,朝鲜族人口的90%左右都是农民,他们中的多数又是日本殖民会社或地主的佃农,手无寸土。鸭绿江以北地区朝鲜族农民的98%、沈(阳)海(龙)铁路沿线朝鲜族农民的100%都是佃农。延边朝鲜族地区朝鲜族农户的60%“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土地”(李铸等译《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2年)。其手工业多为半农半工的小手工业,私营工商业更少。 通过1945年至1948年的政权建设与土地改革,朝鲜族人民同兄弟民族一道掌握了当地政权,成为土地的主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朝鲜族经济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步伐,有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朝鲜族文化和教育事业有了迅速发展。光复初期,全国第一个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无线广播电台——延吉新华广播电台设立于延吉市。 1947年3月,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教育出版社——延边教育出版社在延吉建立。1949年,延边已建有中学31所,其中28所为朝鲜族中学。1949年4月1日,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宣告成立,设有文学部、工学部、医学部、农学部。至此,已初步形成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民族教育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早在1952年就宣布已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58年又宣布已基本普及初中教育。1958年以后,先后建立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延边师专,改革开放后又建立延边科技大学。1997年,将延边的几大院校合并为统一的延边大学,下设师范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理工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成人学院等。 据1990年调查,朝鲜族每千人中的文化人口达到822.5人,高于全国和少数民族平均数。90年代初,朝鲜族在业人员占该民族总人口的52.4%,其中从事脑力劳动者占15.35%,也高于全国和少数民族平均数(《朝鲜族研究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朝鲜族居住地区现有1个自治州、1个自治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州政府所在地是延吉市,辖有延吉、敦化、珲春、图们、龙井、和龙六市和安图、汪清两县;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15日。 概况 中国朝鲜族人口目前约接近200万(1990年全国统计时共有1923361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吉林省朝鲜族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60%以上,而吉林省朝鲜族的约70%人又聚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约接近50万,辽宁省也有23万以上。东北三省朝鲜族人口约占全国朝鲜族总数的97%;其余朝鲜族多半居住于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自治区。 中国朝鲜族居住地区现有1个自治州、1个自治县。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于1952年9月3日,州政府所在地是延吉市,辖有延吉、敦化、珲春、图们、龙井、和龙六市和安图、汪清两县,面积42700平方千米。延边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并处在东北亚“金三角”地带,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边界线总长755.2千米,其中中朝边界线522.5千米、中俄边界线232.7千米。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15日,该自治县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 据报道,在全国56个民族中,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得最为自觉,效果最为明显的就是朝鲜族。从1996年起,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出现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朝鲜族人口的流动增强,1998年,住北京的朝鲜族已增加到6万余人。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他们大量迁入中国的第一个高峰期为朝鲜北部大闹灾荒的1869年。中国朝鲜族同兄弟民族一道,用血汗开发和建设了东北大地。朝鲜族同胞和兄弟民族一道,与日本侵略者抗战到底,用鲜血保卫了中华大地。他们一经迁入就建立或扩大反日政治团体和武装团体,进行反日斗争。1920年,他们同入侵延边进行“庚申年讨伐”的两万日本正规军浴血奋战,震撼中外。朝鲜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仅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就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烈士共13450多人,人们说:延边是“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 在解放战争中,东北三省有62942名朝鲜族青壮年踊跃参军,开赴前线;又有几十万朝鲜族(人次)参加战勤工作;在他们之中,有3550人牺牲在前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在战场上的延边各族人民的儿女达7000多人,其中朝鲜族占98%。 朝鲜族没有全民族性的统一的宗教。他们的先人中曾有儒教、道教、佛教信徒,18世纪末以后又曾有基督教、天主教信徒。19世纪末,产生一些带有反侵略性质的民族宗教,包括“东学教”系统的天道教、青林教和檀君教系统的檀君教、大宗教等。 20世纪10-20年代,这些民族宗教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创办反日启蒙学校,其教势大有发展。大宗教等一些宗教团体曾建立反日武装队伍,进行反日武装斗争。80-90年代,一些朝鲜族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等。舞姿或轻盈舒展,或柔婉沉静,或刚劲跌宕,明朗与含蓄相交织,细腻与大方相表里。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如《桔梗谣》、《诺多尔江边》等人人会唱。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倻琴,伽倻琴有12根弦,音色深沉柔和,表现力很强。 朝鲜族聚居地方山川秀美,主要风景名胜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的塔山、仙人岛、鸡冠砬子、江峰、冰湖沟瀑布、十八道沟温泉等。朝鲜族聚居地带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如百草沟遗址、马村抗日根据地遗址、高句丽城子山山城等。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过去,中国朝鲜族人口的90%左右都是农民,以耕种水稻为主,手工业多为半农半工的小手工业,私营工商业更少。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朝鲜族经济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步伐,有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图们江以北,长白自治县位于鸭绿江以北,乌苏里江以西也有很多朝鲜族乡(镇)。朝鲜族人口的相当一部分聚居在中朝、中俄边境地区,具有进行民间边境贸易的良好优势。中国朝鲜族的30%,又同居住在朝鲜半岛及世界上近70个国家的朝鲜民族至今仍延续着亲戚关系,他们具有进行国际交往、扩大开放的得天独厚的人缘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纷纷出国探亲或出国经商,改变了过去那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的小农生产的局面。 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摔跤和踢足球则是男人们擅长的运动。延边素有“足球之乡”的美称。 中国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朝鲜族很重视教育。1949年建起了中国第一所民族大学--延边民族大学,并自筹资金建了百余所小学。1952年,延边普及了小学教育,1958年普及了初中教育,20世纪80年代城市普及了高中教育。90年代初,朝鲜族在业人员占该民族总人口的52.4%,高于全国(51.49%)和少数民族平均数(49.21%);朝鲜族在业人员中,从事脑力劳动的占15.35%,也高于全国(7.94%)和少数民族平均数(6.5%)。 语言文字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朝鲜语在类型上和阿尔泰语系相近,有人主张入阿尔泰语系。朝鲜族文字以其简洁明了著称于世,是一种字母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标记,十分有利于学习掌握。朝鲜族文字总共只有24个字母,一会儿工夫就能掌握好。而且只要掌握这24个字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读写所有的朝鲜族文字。 朝鲜语的元音是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其辅音不仅可以在音节开头与元音相拼,还可以在元音作为韵尾发音。直到16世纪,朝鲜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还没有正规的文字,文人墨客都是用汉字进行创作和交流的。在民间,也有以汉字表音朝鲜语的办法,但由于这两种语言无论在语系语法,还是在发音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很难真正流行起来。而现代朝鲜字母以数量少著称。创制当初仅为28个,到现在又减少到24个,比被看作不能再少的英文字母还少2个。另外,朝鲜族文字各字母之间的对称关系又进一步提高了百姓掌握的便于程度。朝鲜族文字字母之间充满很多对称关系,例如在元音中,有├就有┤,有┴就有┬,有─就有│。各辅音之间也有类似学联系性,如┐与└,ロ与ㄖ,等等。这些字母不仅在外形上对称,在发音上也有相应的对应关系。这使本已数量相当少的字母相互间都能连贯起来,学起来的确很容易。 宗教信仰 朝鲜族没有全民族性的统一的宗教。他们的先人中曾有儒教、道教、佛教信徒,18世纪末以后又曾有基督教、天主教信徒。19世纪末,产生一些带有反侵略性质的民族宗教,包括“东学教”系统的天道教、青林教和檀君教系统的檀君教、大宗教等。 20世纪10-20年代,这些民族宗教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曾创办反日启蒙学校,其教势大有发展。大宗教等一些宗教团体曾建立反日武装队伍,进行反日武装斗争。80-90年代,一些朝鲜族同胞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饮食文化 中国朝鲜族的传统饮食以大米饭为主食,以蔬菜、野菜、海味及畜禽的肉蛋为主要副食。在日常饮食中,以辣、甜、酸为特点的泡菜和各种小菜、汤是必备的。他们喜食牛肉、鸡肉、海鲜及狗肉,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即使在年节和各种庆宴,也多用海味、各种糕点和糖果,很少用油腻的食品。近些年,受到兄弟民族的影响,也喜食各种煎、炒、烹、炸类食品。 泡菜和烧烤在朝鲜族饮食中最具特色。其中的泡菜(一种加配料盐渍的白菜或萝卜等,也音译为“金齐”),可以说是过去没有保暖设备的条件下,在寒冷的冬天保存蔬菜新鲜度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这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解决了在寒冷的冬季向人体提供充足维生素的问题。烧烤是朝鲜族另一个著名的特色饮食。即使在古代的三国、高丽时代,朝鲜族先民已经以各种肉类当做日常食物。各种肉类例如牛肉、猪肉和狗肉等的加工办法也比较发达。 传统节日 中国朝鲜族传统节日有元日(阴历正月初一)、上元(阴历五月十五)、燃灯节(阴历四月初八)、重五(阴历五月初五)、秋夕(阴历八月十五)等以及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在每个节日都举行相应的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元日,中老年男子进行拔河比赛,青少年到村外放风筝,中老年妇女掷骰,大姑娘小媳妇则跳跳板;村里的“农乐队”,个个头戴花帽,脸罩假面具,身穿五颜六色的衣服,吹吹打打,翩翩起舞。 上元傍晚,人们纷纷登上高岗,等待望月。据说,谁先看到十五的月亮,这年谁就会交好运。当圆月升起之时,人们围绕篝火一边赏月,一边敲锣打鼓地起舞。望月结束,人们到桥上来回慢步,此谓“走桥”。传说,正月十五走桥,可以治疗腰腿痛病。 燃灯节:用柞木烧成木炭,压成粉末,搀入咸盐,用纸包成香肠状,外面缠上细草绳。到了夜晚,绑在长杆上点燃,便会劈里啪啦作响,放出耀眼的火花。重五与秋夕,男人们进行摔跤比赛,妇女们进行跳板、秋千比赛。 朝鲜族一直十分重视儿童节。后又设有老人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老人节是阳历8月15日,其他一些朝鲜族聚居区的老人节为阴历9月9日。老人节一到,子女们为父母、长辈做新衣裳,给他们送礼品。老人节的晚上,几代人共餐,向老人戴花敬酒。 婴儿生日节:朝鲜族婴儿一周岁纪念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讲究的节日。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一般男子上着五色丝绸短袄,外加坎肩,女孩上身穿小巧玲珑的短袄,襟垂飘带,下着罗裙),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上摆的五花八门的什物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祝兴的话。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习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长命百岁。 洗头节: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鲜族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九·三”纪念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庆日。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就在延边建立了人民政权。同年11月,又将间岛临时政府改为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3月,成立延边专区;1952年9月3日,撤销延边专区,成立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195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建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翌年12月,召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并决定每年9月3日为州庆纪念日。 风俗习惯 服饰 朝鲜族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朝鲜族传统男装主要是袄、裤、坎肩和长袍。袄宽松而短,有领子,但不直立,领上敷有白领衬,以便时常拆洗。袄的右襟在里,左襟在外,用袄带在右胸前系以一定样式的活扣,多为半蝴蝶结形状。坎肩套在袄外,有衣兜,颜色花纹各异。裤子宽松肥大,裤腰尤肥,由右向左掩,再扎以裤带。长袍与袄样式略同,但长过膝盖。男人喜欢带有沿的礼帽,有时看帽子也可以区分身份和地位。朝鲜族传统的女装有裤、裙、袄、袍。女袄非常短,衣襟在前面交叉系以很长的半蝴蝶结。领子呈圆形,襟和下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颜色多样。袖子长而宽大。朝鲜族妇女的裙子极有特点,通常是宽大松长,下垂脚面,上面系在腋部极短的小袄、优雅小口的长袖与长松飘逸的长裙形成了朝鲜族传统女装的基本特点。 朝鲜族传统服装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1)男女服装迥然不同,男人为上袄下裤,女人为上襦下裙。男装的特点是上袄加穿带纽扣的有色坎肩。裤裆和裤腿都较肥大,这同朝鲜族在室内席地而坐的风俗有关,也同他们耕种水田,需要经常卷裤腿相关。裤脚系上丝带。出访时再加穿长袍。女装的特点是襦短裙长。上襦的长度刚能遮住乳房,长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和少女的衣裙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2)男女上袄都是斜襟,无纽扣,以飘带打结。女袄飘带的颜色比上袄本色更深更艳。 (3)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称。20世纪20年代末,一些朝鲜族开始穿中山服或西装。六七十年代以后,传统服饰逐渐被现代服饰所取代;女装却在各种节日、喜庆之日及休假日穿,到处都能看到。 居住 朝鲜族传统的房屋构造,多以木搭架,屋顶四个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覆盖。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每栋房子一般分为单排3间或4间,或双排6间或8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每栋房子一般分为3间(有条件者盖4大间),中间为大间,其中三分之二为炕,三分之一为灶间。灶间外侧的大间没有炕,有门与灶间相通,作为仓库使用。大炕隔壁的大间全部铺成炕,并隔成两间,把朝阳的一间作为客房,北面的一间作儿女的卧室。客人来访时,男客进客房,女客进灶间大铺炕。每个房间都有一扇门,从上到下都是细木格子门棂,糊上窗纸,以取阳光,现多改为玻璃门窗。由于满屋都是炕,进屋就要脱鞋。过去农村的炕面都铺上芦苇席或高粱秆编制的席子,现在多用人造纤维板或油黄纸,上面刷上炕油,经常擦洗,保持铮亮光洁。 婚姻家庭 朝鲜族之“半亲迎”与“亲迎”婚娶方式,一直并存保留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所谓“亲迎”,指结婚当天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当天把新娘接到家里。所谓“半亲迎”,指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后,在新娘家住两天,第3天才带妻回家。40年代末期,“亲迎”方式完全取代了“半亲迎”方式。朝鲜族的结亲方式,20世纪20年代以前几乎全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后来,自由恋爱结婚者逐渐增多。 朝鲜族家庭长期受数代同堂、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及贞节观念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这种传统观念逐步得以改变。 人生礼仪与礼节 朝鲜族人生礼仪包括“百日宴”、周岁生日宴等对于婴儿的祝愿性礼仪和冠礼(女人为笄礼,已消失)、婚礼,还有花甲宴、进甲宴、八甲宴、回婚礼等庆贺长寿的礼仪以及葬礼。 (1)“百日宴”:指婴儿长至100天,设宴预祝婴儿多福长命。前来祝贺的人们带来白线绺套在婴儿的脖子上,白线绺上还要夹入一些纸钱。婴儿的父母用白米作“白雪糕”,到十字路口分给“一百人”,以预祝婴儿长命百岁。 (2)“周岁生日宴”:一则为了祝贺婴儿度过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春夏秋冬,二则为了预祝有美好的未来。这一天,给幼儿换新装,宴请亲戚、邻里、朋友,又让幼儿抓周。所谓“抓周”即摆好“生日桌”,上面摆放书、笔、钱、刀及各种食品之后,让幼儿随便抓取,以最先抓取的东西来“判断”其将来的“志趣”。如最先抓取的是笔和书,则预示将来会有文才等等。 (3)婚礼:朝鲜族旧式婚礼中含有“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等古老的礼仪成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式婚礼逐渐替代旧式婚礼。在新式婚礼中,有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交换礼物、相互敬礼或跪拜、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跪拜、双方家族代表讲话等程序。不管在新娘家、新郎家举行的婚礼,还是在饭店举行的婚礼,都少不了为新郎新娘摆设筵席,即新郎、新娘接受“大桌”。这是来自旧式婚礼的传统礼仪。大桌上摆放各种食品,其中最显眼而有特色的是嘴里叼着红色尖椒的一只蒸熟的整公鸡。公鸡象征婚姻之喜,红色尖椒象征新郎新娘红心相印,日子红火,多子多福。新郎饮罢伴郎斟的三杯酒,便要求把大桌上的食品每样都拣出一点,以便敬献给父母品尝,此为“打奉送包”。新郎的饭碗里埋入三个剥了皮的熟鸡蛋,新郎只能吃半碗饭和一两个鸡蛋,剩下一半留给新娘吃。 (4)庆祝长寿礼仪:包括花甲宴、进甲宴、八甲宴、九甲宴及回婚礼。花甲宴是为纪念60周岁生日而由其子女筹办的贺宴,又称还甲宴、回甲宴,颇为隆重。进甲宴是过60周岁,进入新的甲子以后举行的贺宴。八甲宴、九甲宴是为80周岁、90周岁生日举行的贺宴。回婚礼是为纪念结婚60周年而举行的贺礼。不过,举行回婚礼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时限为结婚60周年;其二,须是原配夫妻;其三,所生子女都健在,且无犯法服刑者。 (5)一般礼节:朝鲜族晚辈对长辈必用敬语。一日三餐盛饭盛菜,必先盛给老人,并给老人摆单人桌。老人举匙,全家才能开始就餐。饮酒、吸烟,父子不同席。在家宴中年轻人与老年人同席而无法回避时,年轻人举杯背席而饮。酒席上,按年庚依次倒酒,老者举杯后其他人依次举杯。路遇长者或客人,必须恭顺地问安行礼并让路。在屋内同客人初次见面,互通姓名时,要双膝跪席,双臂垂前摁席,稍俯上身,恭顺地通报自己的姓名,然后说些客气话。不论男女,不能在客人面前随意伸腿,更不能岔开双腿。 禁忌 在朝鲜族民间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很多禁忌,其中包括禁言、禁食、禁看、禁触、禁顾等内容;把这些内容亦可分类为生育禁忌(含怀孕期禁忌和分娩前后禁忌)、婚姻禁忌、丧礼与祭礼禁忌、建房和搬迁禁忌、种田禁忌、信仰禁忌等等。例如在生育禁忌中,孕妇禁用有豁口的瓢、碗饮水,孕妇忌吃鸡肉,怕产后无奶汁。在婚姻禁忌中,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同姓男女之间不能婚配,此为“同姓同本不婚”;同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异姓男女之间不能通婚,此谓“异姓同本不婚”;不能与姑表亲、姨表亲通婚,此为“近亲禁婚”;家有丧事,在一年内不能成婚,此谓“有丧禁婚”等。在丧礼与祭礼禁忌中,泥鳅、鳝鱼等没有鳞的鱼,因其形状像龙,不能用作祭祀食品;在举行神祭(三年以内的祭祀称为魂祭,三年后的祭祀称为神祭)时,汤菜里不能撒辣椒面;祭桌上不能摆狗肉;马口鱼不能上祭桌,因为马口鱼的下唇形同“山”字,山是神灵居住之地。在建房和搬迁禁忌中,房屋正面要开阔,忌讳与山峰恰好相对;搬家时,要选择吉日和普通日,避开凶日(农历每月的7、17、27日为吉日,9、19、10、20日为普通日,其他为凶日)。在种田禁忌中,大田播种日期分为伸日和缩日(农历每月的1至5、11至15、21至25日为伸日,其他为缩日),选在伸日播种,庄稼长得好。另外,在红白喜事日,不杀狗等等。朝鲜族的各种禁忌习俗,大部分已经废弃,但有一些仍延续至今 艺术天地 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朝鲜族民间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农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农谣”;从巫俗中发展而成的“神歌”;封建社会末期由城市下层人民创造,后来又传播到农民中间而成为歌谣的“杂歌”;来自人民大众,由民间艺人加工创作,后来又在流传过程中民族化了的“盘索里”;从20世纪初开始,由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创造,并在口头流传中定型为民谣的“新民谣”。这些歌谣根据其所反映的题材与演唱形式,又可分为劳动歌谣、爱情歌谣、生活生态歌谣等若干类。朝鲜族民间歌谣,以表达思念家乡妻儿之情的《阿里郎》、在野外劳动或喜庆之时自由演唱的爱情歌谣《道拉吉》以及《桔梗谣》、《诺多尔江边》等为代表,其历史久远,内容广泛,数量颇多。现代歌曲还有《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在故乡山坡上》、《祝妈妈长寿》等,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朝鲜族的传统舞蹈,有民俗舞、宫廷舞和僧舞等几种类型。充满生动活泼和欢乐气氛的《农乐舞》、具有独特典雅飘逸之舞姿的《长鼓舞》、《扇子舞》和“顶水舞”等传统歌舞以及《春香传》、《阿里郎》等呈现出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剧,闻名于国内外。 延边歌舞团建于1948年,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艺术表演团体。 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农乐舞,流行于延边地区,主要表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对丰收的喜悦。原来,在朝鲜族农村里曾盛行农乐队,用小锣召集劳动,集合以后以农乐旗引路,一路上吹吹打打跳舞到地里,把旗插到地头,人们排成一排从事劳动。劳动中有人领唱劳动号子,按节拍共同动作,休息时,人们围成一圈,在锣和长鼓的伴奏下起舞。劳动后仍然跳舞回村。舞时,舞者左手持手鼓,右手持棍敲击,头戴“象帽”,帽顶安有长约三尺(最长的有大余)的“象尾”。舞者一面用头甩动“象尾”,一面表演各种舞姿。 伴奏乐器有长鼓、小钹、唢呐等,舞蹈的变换都由小锣指挥。 伽倻琴与长鼓舞 伽倻琴是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有12根弦,音色深沉柔和,表现力很强。 细筚篥 朝鲜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长约25厘米,开有8个按音孔(前7后1),哨长4厘米,双簧。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很具有朝鲜族音乐的特色。 板声 朝鲜族说唱艺术。流行于东三省朝鲜族聚居地。板声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由当时名歌手河汉潭、崔先达根据民歌音调创作而成,19世纪末,又以板声为基础发展为唱剧。板声的传统作品有12种,内容取自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如《春香传》、《沈清传》等。板声由“唱”和“叙唱”组成。一个曲目大多以“短歌”(一种抒情叙事歌)开头,在“唱”中又常常插入民歌。一人表演,用一长鼓伴奏,演员的舞蹈动作、手势、面部表情,也是有力的表现手段。 民间诗歌 1.杂歌:流行于18世纪朝鲜族诗歌的一种形式,它区别于其他古典诗体,可以自由破格。歌辞产生于15世纪,是一种长体诗歌,每行有7-8个音节,一般不分段。 2.乡歌:用“吏读”文字创作的朝鲜族古体诗歌形式,分四句体、八句体等。其中以十句体为多,每句为一个诗行,四句为一个诗节。 3.时调:朝鲜族定型诗歌的一种形式。产生于14世纪,由三章六句组成,章是指行数而言。“四四”调与“三四”调,就是诗的每行由八个音节素的反复,都是用一定数量的音节数的反复,形成它的韵律。“四四”调,就是诗的每一行由八歌音节,而为了强调韵律的停顿,又把它分作两个长短相同的音段,每段各有四各音节。而“三四”调,则是把每行分成三个音节和四个音节两部分。其他调试类推。 朝鲜族巫歌 朝鲜族巫歌起源于原始社会,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和跳神仪式。按内容可以分为叙事巫歌、传述巫歌、抒情巫歌和戏剧巫歌等四种形式。其中以叙事巫歌和传述巫歌所占比例居多。 名胜古迹 风景胜地 中国朝鲜族聚居地方的风景名胜主要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的塔山、仙人岛、鸡冠砬子、江峰、冰湖沟瀑布、十八道沟温泉等。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延边州安图县和抚松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其南部和东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保护区的面积达21万公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主要由天池奇峰、垂直观带、长白瀑布、小天池与园地、温泉与矿泉、生物圈保护区组成。在长白山脉的主峰顶,有火山喷发后留下来的火山口,那里积水而成天然的湖山泊,叫做“天池”。天池湖面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3.3千米,分水岭周长18.1千米,湖岸周长13.1千米,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总蓄水量为20亿立方米。它是中国与朝鲜两国之间的界湖。 天池周围有16座山峰,环湖耸立,临湖一侧山峰高大险峻,岩崖如削,直插湖水中,这些山峰俗称“天池奇峰”。由于火山喷发,至今仍有大量灰白色浮石覆盖着山顶,山顶每年积雪9个月之久;北坡的沟谷因终年积雪形成小块冰川。植被随着地势的增高、气候的差异呈现出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的“垂直观带”,其植被层层分明,犹如划了分界线。 天池的四周,由巍峨陡峻的山峰环抱着,惟北侧距天池1250米处,有一缺口,断崖直立,池水经此外流,跌水飞波下注,形成一个高达68米落差的瀑布。这就是中国海拔最高(达两千米)的“长白瀑布”。在山麓倾斜高原上,还有几个较小的火口湖,如西南侧的王池、北侧的长白湖和园池等。长白湖又称小天池,周长260多米,面积达5380平方米,湖面碧蓝澄静,映着山峰林海的倒影,别有一番迷人景色。园池又称玉莲池,位于赤峰西北侧的火山口上部,其面积约1公顷。天池下边有湖滨温泉,最高水温达摄氏32度。在环湖温泉中,位于白头山北侧的长白温泉最为出名,温泉群的分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二道白河从温泉群中间川流。河右岸泉口集中,常年热气腾腾;各泉口的水温不等,最高者达摄氏82度,四季不变。长白温泉是含硫化氢的矿泉,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亦称“国际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在这里保存着整个欧亚大陆北半部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共有1800多种。植物类有经济价值很高的长白山红松、美人松(即长白松)、落叶松、椴、云杉、冷杉,以及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等;还有许多名贵的药用植物,如人参、党参、灵芝、细章、贝母、黄花儿、天麻、瑞香、杜香、草苁蓉等;又有可供纺织和造纸用的月见草、荨麻、乌拉草、小叶樟、大叶樟等;动物类,仅脊椎动物就有300多种,鸟兽种类占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鸟兽种类的60%以上。东北虎、梅花鹿、马鹿、柴貂、水獭、黑熊、狐狸等都是严禁猎取的珍贵动物。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文物古迹 中国朝鲜族聚居地方文物古迹遍布各地。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汪清县境内的原始社会末期百草沟遗址、马村抗日根据地遗址、腰营沟抗日根据地遗址,图们市境内的高句丽时期城子山山城,敦化市境内的渤海时期六项山古墓群、渤海时期敖东城、渤海时期城山子山城、清代爱国将领依克唐阿碑,和龙市境内的渤海时期西古城和龙头山古墓群、车厂子抗日根据地遗址,龙井市境内的渤海时期龙岩墓群、龙井日本总领事馆遗址、王隅沟抗日根据地遗址,珲春市境内的唐代渤海国的八连城、渤海时期的萨其城、辽金时期的裴优城、清代的东西炮台遗址和龙虎石刻、大荒沟抗日根据地遗址;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境内的渤海时期灵光塔等。 十三勇士纪念碑 座落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和龙镇体育场东侧。碑体高达15米,碑座由石梯、平台、台围、浮雕组成,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1933年农历一月十八日,日本侵略军围攻和龙县委所在的渔浪村,为掩护县委和广大群众转移,以金世为首的十三名朝鲜族同胞英勇阻击敌人长达三个小时,使县委和数千名群众安全转移。十三名朝鲜族战士全部壮烈牺牲。1981年8月1日,“十三勇士纪念碑”落成,和龙县召开隆重的追悼会,纪念碑前面刻有十三名勇士的名字。 灵光塔 灵光塔在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内的塔山上。由于建筑年代无法考知,只能根据建筑风格推断为辽、元代所留。塔围30米,高15米,方形五层,塔顶有铁锅两口,相罩而立。堆旁有一览峰、瞻白峰、望葡峰,秀丽的山峰衬托着塔影,使这一带风景显得非常优美。 传统医学 《东医宝鉴》:《东医宝鉴》是朝鲜医学家许浚所著。公元1596年(李王朝宣祖二十九年),宣祖王命许浚编纂一本医书,许浚与太医杨寿礼、金应铎、李命源、郑礼男等一同设编辑局,着手编辑医书,不幸于翌年遇上“丁酉再乱”(“丁酉再乱”是指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使参与编纂工作的诸医分散,编辑局拆散。乱后,宣祖王改命许浚一人独自编纂。许浚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到了光海君二年(公元1610年)终于完成编撰任务。于公元1613年(光海君五年),用内医院训练都监之活字上梓开刊。此书共25卷,包括目录2卷、内景篇4卷、外形篇4卷、杂病篇11卷、汤液篇3卷、针灸篇1卷。此书主要参考中国医书如《素问》、《灵枢》、《伤寒论》、《证类本草》、《圣济总录》、《直指方》、《世医得效方》、《医学正传》、《古今医鉴》、《医学入门》、《万病回春》、《医学纲目》等71种和高丽医学古有的医书《乡药济生集成方》、《御医撮要方》等撰集而成,确立高丽医学理论体系的朝鲜传统医学一“高丽医学”的最高峰之作,不仅对“高丽医学”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而且对整个东方传统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朝鲜李王朝光海君称《东医宝鉴》为“医学的统合,高度评价许浚说:"东垣为北医,丹溪为南医,刘宗厚为(陕)西医,许浚则朝鲜之医,亦可谓之‘东医’”。又说:“鉴者明照万物。元朝罗谦甫著《卫生宝鉴》,本朝龚信著《古今医鉴》”,故许浚之著作,“亦可名为《东医宝》”。此医书已有36种不同版本。 《济众新编》:朝鲜李王朝正祖王的首医康命吉于1799年遵王命以《东医宝鉴》为兰本,删烦就简其内容,摘录其要点,增补养老篇和药性歌,编纂8卷7册。本书可谓《东医宝鉴》的通俗普及本。本书在卷一里设风寒暑湿燥火八大门载入90个病症和 281条治疗方剂;在卷二里设内伤、虚劳、身形、精、气、神、血、梦、声音、语言、津液、痰饮等门,载入66个病症和178个方剂;在卷四里设头、颈项、背、胸、乳、腹、脐、腰、胁、皮、手足、毛发、前阴、后阴等门载入70余种病症和275条方剂;在卷五里设积聚、浮肿、消渴、黄疸、瘟疫、邪崇、痛疽、诸疮、诸伤、中毒等门载入70余种杂病、外科病症和195条方剂;在卷六里设妇人科载入50余种妇人病症和140条方剂;在卷七里设小儿科、养老篇。载入40种小儿病症和140条小儿方剂;在后附增补养老篇载入21种保健粥方;在卷八里载入了386种药物的乡药名和药性歌。 《医门宝鉴》:《医门宝鉴》是朝鲜尚州地方医生周命新于1724年撰写,后由李王朝高宗御医李命锡于1918年校订后交由汉城市汇东书馆出版发行。合书8卷1册,内容设124门病症,先论病源、病因,而后载入1361条治疗法和药方。 体育娱乐 朝鲜族人民热爱体育运动。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的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摔跤和足球则是男人的运动。延边素有“足球之乡”的美誉。 跳板 跳板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朝鲜族聚居区,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节举行。参加者多为女子,比赛进行时以2-4人为一组,分别站在一块长约5米的跷跷板两端,其比赛形式有“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在跷跷板两端各置一团线,抽出线头系于比赛者的脚踝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比赛者弹跳时所抽出的线的长度、高度,来判定胜负。“表演”则有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两种,主要根据比赛者的跳动动作难度和姿势进行评分。 荡秋千 荡秋千尤其受到朝鲜族妇女们的喜爱,她们经常进行荡秋千比赛。比赛时评定优胜者有几种方法:一种是以秋千架前方高树上的树叶或花朵为目标,用脚碰着或咬掉树叶(花朵)者为胜;一种是在踏板底下挂一根长绳,测量秋千荡起的高度,高者为胜;还有一种是在秋千架前方竖两根树杆,杆上横拉一根系有铃铛的绳子,荡秋千者以碰铃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朝鲜象棋 也称为“高丽象棋”,属朝鲜族传统娱乐活动。与汉族象棋近似,略有区别,士的走法不同于中国象棋,未开局前,象、马地位可以互易;双方相、象照用字角过河,充当进攻子力;一方的炮不能吃对方的炮,如隔子打子、中隔一炮时,不能发生打子及照将的效力。 朝鲜族摔跤 素称摔跤之乡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摔跤具有悠久的历史。每逢端午节或中秋节,四方摔跤手云集,争夺锦标,人们常选一头肥壮的黄牛作为奖品给优胜者。比赛时,双方穿上特制的服装,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带子,各自将左手套进对方的带里,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起立比高低,经过多局较量,获胜者牵着黄牛在锣鼓声中绕场一周。 铁连极 朝鲜族武术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武术套路以器械为主,其中“铁连极”为著名器械。铁连极类似中原传统武术的大梢子。在一根齐肩高的棍端,有一圆环,环上套连着三根并列成放射状的短节,长度尺余,双手握棍舞动起来,风格勇猛,控制范围大,有砸、抡、扫、缠、盖、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种身形,异常精彩。 顶瓮竞走 顶瓮竞走也是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常在劳动之余举行,参加者均为女子。比赛开始前,参加者先头顶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发线上,裁判员发令后,即快步疾走,每次赛程为100米或200米。走时,以瓦瓮不倒、水不溅出和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74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