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gzyuan image
一部山水人文的印象笔记 | 创 之 源 影 像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侗族

 二维码 2711
发表时间:2017-12-09 21:57作者:怡夫

侗族自称为Caeml,有的地方读做Jaeml或Jeml,自称一致,含义相同。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等县交界一带,侗族内部还有Jaem laox、Jaeml、jaox和Jaeml danx之互称。与侗族相邻居住的水、壮、仫佬、毛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对侗族的称呼均与侗族自称相同。由于侗族及其先民历来居住溪峒,唐代及以后史籍还以“峒(峝、洞)蛮”或“峒民”泛称。宋代始有专称,北宋时用汉字双音切记为“佶伶”,南宋时变为“仡伶”。明代及以后,在历史上佶伶(仡伶)居住的溪峒,由“峒(洞)蛮”的泛称和对佶伶(仡伶)的双音切记改为“峒(峝、洞)人”或“侗人”的专称。其理由是:“侗人居溪峒中,又谓之峒人”。

 明洪武八年(1375年),江阴侯吴良征“五溪蛮”由怀远(今广西三江族自治县)入时,该县附郭“侗、僮遐迩以居”(原文均为“犭”旁,现改“亻”旁,下同)。此后,“侗(峒、峝、洞)人”之名屡见明代史籍。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俗》卷7、嘉靖《贵州通志·黎平府·风俗》卷3、郭子章 《黔记》等,都详细记载了黎平府属“洞蛮”即“峒(侗)人”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等情况。以上同书还分别记述了镇远、思州、石阡、思南、铜仁等府“峒(侗)人”之生活状况。明嘉靖田汝成在《炎徼纪闻》卷4中说:“峒人,一曰洞蛮,散处爿羊爿可,奚之界,在沅者尤多。”到清代,“洞(峒、侗)人”主要聚居湘黔桂毗邻地区,与今侗族分布情况相吻合。由于清乾隆时苗族农民起义声势浩大,与苗族相邻居住的“峒(洞、侗)人”,又被称为“洞(侗)苗”、“侗家苗”等。康熙《贵州通志·蛮僚·洞人》卷30及同书《户口》卷10记载,黎平、思南、石阡、铜仁、镇远等府仍称为“洞(峒)人”或“洞蛮”居住地。爱必达在《黔南识略》卷13清江厅、卷17镇远府及石阡府、卷21黎平府、卷22古州厅等处,则将“峒(洞)人”归为“苗”,称“峒(洞)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侗族”。

侗族的族属渊源,与我国古代“百越”中的“西呕”(又称“西瓯”或“瓯骆”,即骆越)及后来演变的“乌浒”、“僚”有密切关系。秦始皇时,曾用50万大军为5路进攻岭南一带,其中“塞镡城之岭”的第一军正面与“西呕”部族接触。秦取岭南后,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其中象郡有镡城县。

西汉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秋,“罢象郡,分属郁林,爿羊爿可”二郡,镡城县改隶武陵郡,地处“武陵西,南接郁林”。魏晋至南北朝,这一带的居民被称为“乌浒”或“僚浒”、“僚”。(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舞溪僚、浒之类,其县人但羁縻而已。溪山阻绝,非人迹所覆。又无阳(县名,辖今贵州的天柱、三穗、玉屏、万山和湖南的新晃、芷江、会同等地)乌浒万家,皆咬蛇鼠之肉,能鼻饮”。

到唐代,史籍对故无阳县一带的居民称为“峒蛮”。《唐书》记载:“唐元和六年(811年),黔州大水,环城廓,观察使窦郡发‘峒蛮’治城,督促太急,于是辰、叙二州蛮张伯靖等反”。到北宋时,在故无阳县西南出现了佶伶(仡伶)为单一族称及其表现于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活动载入史册。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懿、洽州(辖地与故无阳县同)发生了“蛮酋”合“佶伶”抗拒官军之事。其中,有“佶伶万众乘舟屯托口(今湖南黔阳县属,位于渠水、清水江交汇处),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为之震动”。到南宋,史籍将“佶伶”改称“仡伶”,仍以抗拒官军著称。陆游《老学庵笔记》卷4记载:“辰、沅、靖州蛮,有仡伶……俗亦土著”,“诸蛮惟仡伶颇强。”当时,在“仡伶”中,以靖州(辖今湖南的会同、靖州、通道、绥宁和贵州的黎平、锦屏、天柱南部及广西的三江等地)杨姓和沅州(辖地与故无阳县同)吴姓的势力较强。乾道七年(1171年),知辰州章才邵说:沅陵浦口的膏腴水田,给“靖州仡伶杨姓者佃作而课其租”,结果“杨氏专其地将二十年”。由于“其地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宋朝官吏对其实力之扩展,日夜畅厉。淳熙十一年(1184年),“沅州生界仡伶副峒官吴自由子三人,货丹砂麻阳,巡检唐人杰诬为盗,执之送狱,自由率峒官杨友禄等为乱”。同时,沅州西南的“古州”(辖今芷江、新晃、玉屏、万山等地)和“思州”南部(辖及今镇远、岑巩、三穗、江口、铜仁、石阡等地),仍为“沅州生界仡伶”居住地。靖州东面的邵州西部即原徽州地,也为仡伶杨氏居住地。靖州南面之浔江、融江和王江流域(今都柳江中、上游),也为仡伶杨氏活动范围。佶伶(仡伶)居住的溪峒,在侗语中至今还保留着 “九溪十八峒”、“九溪十峒”、“五溪洞”以及诚州、五开等古地名。

概况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鄂四省(区)毗邻地方。聚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天柱、锦屏、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岑巩、铜仁地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湖南省芷江、新晃、通道3个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会同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散居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雷山县,铜仁地区的铜仁市、石阡县、江口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都匀市、福泉县等地,湖南省绥宁、洞口和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罗城和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宜恩、恩施、利川和咸丰等县交界处以及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

现在侗族分布的主要地区,周代以前属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巫黔中郡。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27年),秦夺楚江南地,置黔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象郡镡城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镡成县、无阳县、辰阳县。唐代,置有思州宁夷郡、邵州邵阳郡、叙州潭阳郡、奖州龙溪郡、象州象郡、融州融水郡、羁縻晃州、羁縻充州等。北宋,置有诚州、徽州、晃州、思州、融州等。元代,置思州军民安抚司(后改宣慰司)、靖州、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后废)、上黎平长官司,又置福禄永从、洪州泊里、潭溪、铜鼓、湖耳、亮寨、欧阳、新化、赤溪南洞、中林验洞、龙里、八舟、曹滴、古州八万洞、诚州富盈等处15个蛮夷军民长官司、军民长官司或长官司。明代,除保留土司外,先后置靖州府、辰州府、思州府、新化府、黎平府、石阡府、桂林府、柳州府等。清代继以明制,设府、县、厅,基本废除土司。民国年间,以行政区辖县管理,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后。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侗族总人口为2508624人。其中,贵州省有侗族人口1400344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55.7%;另湖南省有749026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286900人,湖北省有63912人,散居全国其他地方有13832人。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1958年制定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侗族的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5座多角宝塔形楼亭,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构造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吃新节时,旱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

语言文字

侗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古越语发展而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形式较广泛,南部方言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两种方言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则基本一致,操不同方言的人接触一段时间就能通话。

1949年前,侗族没有文字,民间流行汉字记录侗语。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侗族文字的创制工作,经语言工作者辛勤努力,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文方案(草案)》,从此,侗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它是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宗教信仰

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是崇拜的对象,在侗族信仰的众神当中,以女性居多,有所谓坐守山坳的“萨对”,守桥头、床头的“萨高乔”、“萨高降”,偷魂盗魄的“萨两”,传播“天花”的“萨多”,制酒曲的“萨宾”等,此外,还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叫做“萨岁”,又称“萨麻”、“萨柄”、“萨堂”,为许多侗族地区所信奉。人们认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几乎村村都设有她“神坛”。

由于汉族文化的影响,佛教、道教及有关封建迷信,随之传入侗乡。因此,也有的地方间设庵堂寺庙,敬奉观音、南岳、五台、关圣、文昌、二帝等神。

二月二,龙抬头。贵州报京侗家有浪桥、接龙的风俗。所谓浪桥,就是一家人邀些亲友、带些肉、蛋、鱼、米粑,米酒等到桥边野餐一顿,以盼丰年。相传古时桥头供有主管农事的土地神,二月二这天,大家与土地神同席共饮,惟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谓接龙,就是接牛。在报京侗家的心目中,牛,象征犀牛,也象征龙。

二月二这天,全寨人从一个丰收寨方向,由芦笙队簇着一条小牯牛接进寨来,然后把那条小牯牛杀掉,将牛肉平均分给全寨各户农家当下酒菜,名曰:“吃龙肉”。此间全寨各家互相请喝龙肉酒,席间呼“王龙归位”拳,唱“王龙归位”的酒歌。最后把剩下的那对牛角埋到案中心地犀牛塘地下,表示犀牛回家,接龙归位了,预兆着主寨侗家当年免灾增福,人畜两旺,风调雨顺,事事安好。

饮食文化

侗族主食为大米,辅之以小米、玉米、小麦、高粱等。南部地区人喜食糯米,糯米食物有糯米饭、糯米糍粑、糯米粽子、糯米粥等。

侗族人还喜欢吃腌制食品,有虾酱、糟辣、腌鱼、腌肉等。

侗族烧鱼

侗族的烧鱼,历来以其味道鲜,嫩,香,美著称,而且吃法新颖别致,饶有风味。在贵州柳江两岸的侗乡素有养鱼的习惯。他们在稻田里将小鱼养成巴掌宽的红尾大鲤鱼。到了秋天,侗寨家家包着糯米饭,带上食盐、辣椒,上坡去折禾。吃饭的时候,就在田边燃起一堆堆篝火,再从田里提来一笼笼活鱼,剖洗去鳞后用折来的树枝条,穿到鱼嘴里,在火炭上翻来复去地烤烙。直到,鱼烤炙得“滋滋”作响,转色变黄,香味扑鼻,就可以蘸着盐面、辣椒大吃一顿了。

打油茶

打油茶是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饮食方式。一天之中,不分早中晚,随时可以制作。它也是亲戚、朋友,特别是远方来客的一种最好的礼节性招待。其主要原料是:茶叶、米花、酥黄豆或炒花生,猪下水、水园或糯米饭、葱花等。制作方法:先将糯米蒸熟晒干备用,用时将其油爆成花。再将一把占米用锅炒,放入茶叶再炒,后加水适量(视人数多少而定),煮滚后将茶叶滤出,待喝时再取用。这时主人就把米花、炒花生(或炒黄豆)、猪肝、粉肠等放入碗中,再把滤好的茶斟入,这就是我们讲的打油菜了。喝油茶有一个规矩,就是你无论到哪一家,凡是请你喝油茶,你就无须讲什么客气,因为请你喝油茶,就是对你最大的尊敬,把你当成贵宾一样来招待。如果你讲客气或不喝,就是对主人的不恭。喝茶时,主人只发每人一根筷子,当你喝完了,就把这根筷子架到你的碗上,不用说什么,主人一看就知道不想再喝了,也就不会再给你斟下一碗。如果你不懂这奥秘,那么主人就会陪你一直喝下去。

传统节日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

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热闹的节日。

斗牛节

“斗牛”是侗族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盛行于黎平、榕江、从江、锦屏等地。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打牛”(均为水牯牛,称"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号称“牛宫”。

牛王不事生产,有专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还要时常供给猪油、蜂蜜、米酒等食物。牛王膘肥体壮,犄角粗大尖利。每头牛王还都冠有响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雳王”、“春雷王”等。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斗牛节。节前年青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来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三日,谓之替牛“养心”。斗牛场地多选在四面环山,可容纳万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坝中,也有的在专用“打牛塘”(水塘)中进行。到了节期,斗牛场周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正式比赛前,参赛的“牛王”在欢声笑语和芦笙乐曲的伴奏下,开始“踩场”。一青年手举写有“牛王”名字的“马牌”(60余厘米见方的木牌)走在前面,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跟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佩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牛脖上还挂着一串铜铃,叮当作响。“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骤响,笙鼓齐鸣,斗牛正式开始,牛倌将燃着的火扔到“牛王”前边,放开手中缰绳,两牛便打斗到一起,观众齐声呐喊,为之加油助威。到了预定时间,两牛仍打得难解难分时,双方即用绳索套住牛后腿拉开,是为“平局”。此活动不为输赢,只为庆贺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风俗习惯

婚姻家庭

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交往方式、名称和活动各地不太一样,一般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 在白天进行,称“玩山”、“玩山凉月”或“玩山赶坳”;南部地区男女社交活动在晚上进行,称“行歌坐月”或“行歌坐夜”。在活动中,男女青年唱歌谈心,寻找恋人。活动一般在节日、农闲时节或劳动之余进行。结婚必须经父母同意,要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后,女方要到怀孕后才能住到丈夫家。同姓可以通婚,但必须是不同族。

侗族家庭,主要是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其次是“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只要未分居立业,父亲都是一家之长,掌管经济,处理日常事务,父死子幼,由母亲持家。财产由男子继承,按子均分,也有的先留“长子田”、“养老田”,再行分配。分家时,大都要请族人和舅父以至寨老到场,共同商定。女子享有陪嫁的田地林木,俗称“姑娘田”、“姑娘地”、“姑娘木”,这些财产,传袭女系,儿子不得分享。有女无儿或全无儿女,可招婿或过继族中人和外人立嗣,传宗接代,继承产业,房族无权干涉。如无继承人,则按有房归房,无房归族,无族归众。兄弟虽各自立户,但仍有供养父母的义务。双亲早亡,长兄对弟妹有抚养责任,直到各自成家为止。遭天灾人祸,婚丧喜庆,起房迁居,家族兄弟间彼此支援,互相帮助。家庭分工,基本上是“男耕女织”。

侗族热情好客,平时家中来人,不论亲疏,都视为宾客,以酒肴相待。如邻居来客,只要通知,即带酒菜前往相助,称为“帮盘”,并邀请至家中款待。如陌生人到侗寨,可在鼓楼或公共场所等候,自有人前来安排,或由个人接待,或大家各备酒菜集中在一起同餐共饮。决不能使来人食无处,宿无所。

在侗族村寨,捡得失物,决不占为己有,一般通过“喊寨”或放于公共地方,招失主认领。侗族以助人为乐,凡婚丧喜庆或者修房盖屋,邻近亲友,齐往相助。谁家遇到天灾人祸,其他寨邻皆主动救济,对鳏寡孤独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其房族或寨人都集资或轮流抚养,不使其外流或乞食度日。侗族还热心公益事业,对桥梁、道路的修建都乐于投工投劳,在鼓楼或凉亭处都备有水桶和木柴,供人饮用或取暖。

服装服饰

侗族的古代装束,宋《老学庵笔记》记载:“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女以海螺数珠为饰”。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洞人”,“男科头跣足,或趿木履”,“妇女之衣,长裤短裙,后中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织花细如锦,斜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根草鞋”。

清《黔记》:“阳洞罗汉苗(侗),女人鬓发散绾,插木梳于额上。富者,以金银作连环耳坠,长裙短裤,或有裙无裤”,等等。侗族传统服装的衣料,一般为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

随着汉文化的影响,约在清末民初,靠城镇附近和交通沿线地方,男子的服装,基本上与汉族相似;而在黎平、榕江、从江、通道、三江等地,依然保留着传统装束,并以青、蓝、紫、白、浅蓝等为主要颜色。

打标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是一种有约束力的习俗,方式为随便拔几棵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打上结,放在某物或某处表示某种含意。有恋爱标、路标、狩猎标、水标、田标、山标、林标、桥头标、赛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如路标表示前面道路危险;狩猎标表示此处已设下陷阱、猎套;桥头标表示桥已不安全等,其中,特标是一种惩罚性的特殊标志。

禁忌

主要有:春耕必须选择属“土”的日子;雷劈过的树不能用来盖房;出殡时,路途中棺材不能触地,要小心抬到墓地;殉葬品忌用铜器和铁器;为祭女性神“萨”修建“萨坛”期间,全寨吃斋,禁止生人进寨等。

建筑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坐落溪峒,大寨五六百户,小寨三五十户,一寨多姓,以一姓为主。多居“干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放置农具及杂物。边远山区,多将干栏谷仓置于寨边溪畔,在田边地头建牛棚。

侗族地区著名的建筑有木质穿斗结构的鼓楼和风雨桥。据方志记载,玉屏侗族自治县称为“南明楼”的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芷江侗族自治县“旧有鼓楼,创自弘治年间”。现存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从江县增冲鼓楼,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列为省(区)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从江县信地鼓楼、黎平县的纪堂鼓楼、通道县马田鼓楼、三江县马胖鼓楼、龙胜县龙坪红军鼓楼,多建于清代中叶。鼓楼的构造独特,社会功能齐备,成为村寨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风雨桥”大都建于清末,最著名的三江县“程阳桥”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郭沫若同志为之题“程阳桥”三字,并赋七律一首。还有通道县平坦“回龙桥”和黎平县地坪“花桥”,均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天地

格以琴

因形似牛腿,又名牛腿琴,是侗族古老的弓弦乐器,音色、演奏方式与小提琴相近,主要用来为情歌伴奏。

琵琶

形状与三弦相似,用牛角拨片演奏,主要为说唱长篇叙事歌伴奏,有大、中、小三种类型。

侗笛

用竹管做成,形似洞箫,音色清秀、悠扬,主要用来伴奏情歌。

芦笙

侗族芦笙以竹为管,以木为筒,与苗族芦笙在音域、形状、吹奏方法上都不大相同, 主要用于隆重场合下的礼仪性乐舞。

侗戏

侗戏相传在一百多年前,由侗族歌师吴文彩创制而成,他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侗戏是受汉族戏曲的启发而产生的,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一些如桂戏、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地方戏的影响。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牛腿琴、琵琶等。传统剧目约有五十种以上,如《梅良玉》、《毛洪玉英》、《刘知远》、《江女万良》、《珠郎娘妹》等。

侗族大歌

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侗乡被誉为歌的海洋。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侗歌种类繁多,按内容、咏唱场合可分礼俗歌、踩堂歌、酒歌、情歌。

礼俗歌多以大歌形式咏唱,如开路歌和拦路歌等。一般为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女生兼有二部合唱。歌词或传统,或即兴而作。踩堂歌主要在逢年过节时唱,主要有进堂歌、萨岁歌、逗趣歌、父母歌、私奔歌等。在喜庆节日和待客酒宴上,主客双方常对唱酒歌,双方开始以问答形式唱开席歌,接着姑娘唱敬酒歌,酒至半酣,双方对唱盘歌,一问一答,答不上者饮酒。饮宴结束,客人唱谢席歌。情歌多为单人独唱,青年男女“月堂”里行歌坐夜或在山坡上共同劳动时,都用情歌来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情歌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感情奔放,结构短小,曲调缠绵,婉转悠扬,和谐美妙。拦路歌、踩堂歌、酒歌等节奏也很自由,唱腔舒畅爽朗,或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或轻松舒展,各具特色。

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性的合唱歌曲。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黎平、榕江、从江及广西三江等地。

大歌种类多,主要有以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为主的叙事大歌、以抒发男女相互爱慕之情为主的抒情大歌、以劝教诫世为主的伦理大歌、以展示音乐曲调为主的声音大歌等。另外还有礼俗大歌、鼓楼大歌、戏曲大歌。按演唱者来分,有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

大歌由训练有素的歌班演唱。传统的歌班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组成。大歌的正式演唱场合在鼓楼,通常是外寨客人来访,由主寨歌班邀请对唱。只能在男女歌班之间进行,同性歌班不互相邀请。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领唱、合唱。合唱为多声部,有高中低三部或只有高低两声部。低声部是大歌的主旋律。演唱时,低声部持续时间长,高声部的独唱由歌手尽兴发挥,低声部连绵不断地发出溪流潺潺之声,高声部则模仿百鸟啼鸣。

大歌属支声复调音乐范畴。其合声完美和谐、曲调优美,节奏自由,缓急有序。时而平稳流畅,富于情趣,时而潇洒奔放,气势恢宏,时而清脆悦耳,开阔舒畅,悠扬婉转,引人入胜。

自然优美、朴素的大歌,真实地再现了侗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是侗族人民诚实善良、温和敦厚、团结友爱的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

1986年9月28日至10月12日,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9位侗族农村姑娘组成的合唱团,在巴黎著名的夏乐宫剧院参加演出。侗族大歌古朴而幽雅的音调、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加上姑娘们细腻的处理与默契的配合,使这支民族音乐之花在艺术之都大放异彩,震惊了法国听众。艺术节主席米歇米(前法国文化部部长)称赞说,侗歌是“清泉闪光的音乐,在世界上也罕见”。还是这个合唱团,1988的7月26日至9月6日,应邀出席有90个国家参加的世界民间艺术文化大会,在意大利等8个西欧国家的40个城市演出41场,使侗族合唱艺术名扬海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 

侗族的工艺美术作品种类繁多,有刺绣、侗锦、印花、彩绘、雕刻、剪纸、刻纸、银饰、侗布等等,大都美观实用,各具特色,其中以侗锦最为有名。侗锦一般用棉纱或丝线交织,色彩绚丽,图案大方,以黎平、通道、三江、龙胜等地所产的较为驰名,黎平县的“诸葛锦”早在清乾隆年间即负盛誉。

侗锦 

侗锦是侗族人民的手工工艺品。一般侗家都有称作陡机的织锦工具。洞锦图案的线条都呈直线,常见的有人字形、十字形、口字形、之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经过织锦姑娘的精心规划,将这些图案组成一幅幅简练明快的画面。画面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山区人民常见的事物。如描摹动物、植物、器皿等,少数大型侗锦也有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的。 

现在侗锦的品种也由过去一般的花边、袖口、腰带和头巾发展到几垫、台布、提包等家具或日用品的装饰上。

名胜古迹

鼓楼

鼓楼是侗乡的主要标志之一,建在寨中心或寨门附近,一般每寨一座鼓楼,大寨有好几座。鼓楼为纯木结构,底部呈方形或六面形,上部为飞阁重檐,屋顶有庑殿式和攒尖顶两种。从外形来看,鼓楼又可分为楼阁型和宝塔型两种。鼓楼的用处主要有两种,一是作为聚众商议事关全寨大事的场合,二是人们平时休息娱乐的地方。著名的鼓楼有:广西三江县的马胖鼓楼,湖南通道县的马田鼓楼,贵州从江县的增冲鼓楼、信地鼓楼和黎平县的纪堂鼓楼等。

风雨桥

风雨桥也是侗乡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又称花桥,一般为杉木组合托架简梁式木桥,桥台上为长廊,长廊中绘有彩画,有对联、匾额和题词等,桥墩上建亭阁,整座桥亭阁、长廊联为一体。

侗乡的风雨桥不仅可使人过桥、休息、避风雨,还可使人欣赏到侗家艺术。著名的风雨桥有:贵州省的地坪风雨桥;湖南省通道县的坪坦回龙桥和黄土桥,其中回龙桥是湖南侗族地区现存的最长的风雨桥,桥长58.5米;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桥(正式名为永济桥)、琶团桥。程阳桥与河北赵州安济桥、江苏苏州宝带桥、四川灌县珠蒲桥齐名,号称我国古代四座名桥。琶团桥是一座有立体功能、人畜分道的木桥,设计独特。

体育娱乐

“多高贝”

汉语意为“打柴头”,当地汉族称之为“论撂棒”。

“多高贝”在每年农历九月进行,每晚或隔一晚进行一次,为时一个月。那时五谷丰登,猪羊肥壮,糯米酒飘香。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在河边点起篝火“多高贝”,要把那柴火头甩尽抛光,以求来年丰盛吉祥。“多高贝”以寨子为单位,一个寨子烧一堆火,两寨子隔河对峙,将燃烧的柴火头,朝对岸互相掷投。燃烧的柴火头象条条“火龙”,在夜空中织起火网。开战后,得胜的一方会越过河界,乘盛追击,直到与对方相遇,拥抱,互道:“岁醒,赖之多”(再来,好好打)。

“多高贝”主要是投掷,而且必须要投准、投远。

“多高贝” 有非常严格的戒律:所烧的柴火必须是干茶油树;投掷时只准投燃着的柴头。

花炮会期

花炮会期是一年一度的群众性的娱乐形式,不分地区,不分民族,到了会期那天,本乡各寨、各团体、各行业都可参加抢炮,外乡外县甚至外省可以参加抢炮,但有一个惯例,就是既抢得了花炮,到第二年的会期,必须来还炮,如果不还,就取消它抢炮的资格。在会期中,有许多传统的娱乐活动。主要有:

游炮

会期当天上午九时,各寨的还炮队伍要来。铁炮组走在前头。他们由芦笙小组领队,抬着红猪,纸花镜屏。继之几十个青少年,各执一根长杆子,杆上都挂着四、五千发的小鞭炮边走边放,吹吹打打,游行过街,宛如一条长龙。送炮队,几十个青年,青衣白裤,大头巾包头,腋下背着绣花荷包和盛火药的葫芦,配成银颈圈,用青布包好的粉枪管子,杠在肩上,他们列好队用火点燃火嘴,一排排礼炮响彻云霄。

斗鸟

另一帮人,乖着赶会期的机会,带自己豢养的画眉鸟来斗鸟。斗鸟的场所在附近一个小坡上。坡上树林里挂满了鸟笼。主人们谈鸟的羽毛、谈斗鸟的故事,谈得投机时就把鸟拿着斗,人们都围上去看热闹。侗族人十分喜好养鸟、斗鸟。有的好鸟(即常胜鸟)你就是给一头大水牛也不一定肯同你换。

抢炮

下午二时开始放花炮了。花炮是一个碗口粗一尺多长的大红炮,炮上端放着一个用红布裹好的打得紧紧扎扎的藤环子,按着炮的次第鸣放,首先把第一个炮竖立在小洞的沙滩上,几百个雄纠纠的抢炮能手,环绕炮的周围,欢呼不息。“轰”的一声巨响,藤环子抛上云天,能手们一齐奔向炮圈降落的地方,炮圈落处立刻人群成堆,挤做一团。炮圈到手后须靠本队的能手们保护,悄悄地传给另一个人,才能突破重围。特别是抢第一个炮,最后拿着炮圈进入协定的门口去登记,才算胜利。按此顺序接连放第二炮、第三炮。

“月也”

“月也”(侗语)是侗族民间规模最大的社交活动。“月也”有“哼八月”、“芦笙月也”、“哼年月也”三种。

第一种“哼八月”以双歌为主,不带芦笙。双歌乃是侗歌的一种,多为二声部男女对唱,女唱男答,有时也用侗笛伴奏。

第二种“芦笙月也”是农闲夜间寨与寨之间的芦笙对赛。曲目有“过寨曲”、“通报曲”、“告别曲”、“约伴曲”、“出寨曲”等等。

第三种“哼年月也”则是自由选择村寨对赛。一般在春节前练好芦笙和耶歌、双歌,正月出访别村。到别寨以后,主寨姑娘会设纺车、鸡笼、木柴路障,唱拦路歌。客寨的后生要唱开路歌进寨后,跳芦笙踩堂舞。他们会在一个寨子里停留三天,进行集体联谊活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2159)

上一篇瑶族
下一篇满族
分享到:
最新内容
© 2017   创之源影像 chuangzyuan image (创之源工作室 主办) 版权所有   E-Mail : chuangzhiyuan@qq.com   地址:湖北 · 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