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 二维码
11436
发表时间:2017-12-09 23:30作者:怡夫 傣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先民在有史记载以来被称为“百越”,“百越”是我国古代东南和南部地区一个分布广泛的族群,在东起今浙江、福建,南至今广西、云南,直至东南亚一带的广大领域内都有他们活动的足迹。其后裔还包括了今天的水族、布依族、侗族、黎族等民族。因其历史上同俗共源、支系发展繁杂、分布地域广阔而被称之为“百越”,以示其多。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昆明……其西千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曰:“滇越、越嶲,则通号越,细分而有嶲,滇等名也”。这是公元前1世纪时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公元69年,东汉王朝在云南西部越人区域设置永昌郡(郡治在今保山),辖永昌徼外的广大傣族先民。在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傣族先民又以多种族称见于史乘。《后汉书·西南夷传》中称之为“掸”;唐代樊绰的《蛮书》则根据其特征称之为“黑齿”、“金齿”、“绣脚”、“绣面”等,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时写作“百夷”,清代后多称“摆夷”,自称则一直是“傣”。黑齿、金齿实际上是一种装饰牙齿的习俗,现今大部分傣族仍以各种植物染黑牙齿为美,或长期嚼食槟榔等导致黑齿,或以金银齿套装饰牙齿。绣脚、绣面即文身,是傣族中仍很盛行的一种习俗;而史料中的“通身裤”、“娑罗笼”即统裙,是傣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所谓的“楼居”则一直是傣族的传统建筑--干栏式建筑,这些都是古越人与今天的傣族的共同文化特征。 史书所载的滇越是百越最西的一个族群,活动范围包括今云南西部德宏地区及缅甸南北掸邦的部分地区,《汉书·张骞传》又称之“乘象国”,是云南通往缅甸、印度的必经之路。“乘象”和“役象”是越人的一大特征。《论衡》曾记越人役象说:“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唐代的《蛮书》亦记:“开南以南养象,大于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象大于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开南在今景东,是当时南部傣族的腹心地带,辖区及于今西双版纳,说明唐代的傣族社会已经进入了犁耕农业时期。古代傣族养象力役或乘象出行、出战的习俗至600年前的史料中仍有记载。明朝三征麓川(今德宏大部地区)时便遭遇了思伦发叛军的“象战”,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记: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时思伦发悉举其众号三十万,象百余只……以万人驱象三十余只逆战,其酋长跨巨象直前……其酋长、把事、昭纲之属皆乘象,象皆披甲,背负战楼若栏木盾,悬竹筒于两旁,置短槊其中,以备击刺。阵既交,群象冲突而前,我军击之,矢石俱发,声震山谷,象皆股栗而奔,思伦发……大败。”云南省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时反映傣族生活风俗习惯的绘画作品--《乘象图》,说明傣族乘象的习俗至清代仍有保存。傣族先民自东汉以后又被称作“掸”,掸国就是滇越,云南境内的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等周边民族至今仍对傣族保留有这一称呼。掸国是傣族先民在2000年前建立的早期部落国家,对东汉政府有贡赋,是东汉的边境郡(属国)。《后汉书·西南夷传》对此有载:“永远九年(公元97年),(永昌)徼外蛮及掸国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解支,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采曾各有差也。” 公元8世纪起,唐代时,南诏地方政权划出十赕、七节度、二都督统辖区内各部,其中的永昌节度辖区包括今德宏全部;开南节度辖区包括今西双版纳全境。至宋代大理国时期,傣族先民“金齿”、“芒蛮”、“白衣”仍归大理国管辖。 公元13世纪,元代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设六路一赕,以德宏为中心设金齿宣抚司,以西双版纳为中心设彻里军民总管府,成为元初云南行省五大区域中的重要部分。 公元1384年,明代在西双版纳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在滇西设干崖、南甸、陇川等宣抚司,猛卯、路江等安抚司和芒市长官司等,在怒江以东设耿马安抚司、孟定御夷府等,在滇南景东、元江等地设府。公元16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辖区划分为12个提供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傣语称之为“版纳”,始有“西双(‘十二’的傣音)版纳”之称。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南部傣族曾以西双版纳为中心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又称勐泐国。据傣文《泐史》(《勐泐的历史》)记载:“叭真于祖葛历542年(公元1180年)入主勐泐,遂登大宝,称景龙金殿国至尊佛主……建都于景兰……”《泐史》上卷称车里全境为勐泐;称首邑为景龙,傣语即黎明之都;中下卷则称全境为勐永,意即孔雀之国和孔雀之都。西部傣族以今德宏瑞丽江河谷为中心建立了勐卯地方政权。至11世纪,勐卯与勐生威、勐兴古、勐兴色三个傣族部落政权联合建立“果占壁王国”。至思可法时期,又建立了称雄滇西200余年之久的麓川王国,《百夷传》记其境域云:“景东(今云南景东县)在其东,西天古刺(今缅甸白古)在其北,八百媳妇(今泰国清迈、清线一带)在其南,吐蕃(今西藏)在其北”。 至清代,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仍承袭明朝设置,元江、景东、思茅、普洱等地则设流官治理。民国初年,设置“普思沿边行政总局”。1913年在德宏设置行政区,1925年将西双版纳改设车里、佛海、五福、镇越、象明、普文、卢山等七县。1932年又在德宏设置潞西、瑞丽、盈江、梁河、陇川、莲山等六个设治局。 各朝各代对傣族地区行政区域的设置,确定了祖国西南的疆界,加强和巩固了中原内地与边疆傣族的联系。同时,傣族也在这种历史进程中,与全国其他民族一道,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反对民族的分裂,为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 傣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其分布上所处的通内联外的特殊地理位置,与中原内地和东南亚国家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中原政府通过穿越傣族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与东南亚国家和印度一直保持着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傣族地区成为通商的必经道和货物的集散地,丝绸、茶叶、土杂等物出境,换回宝石、玉器等特产,促进了当地和中原的经济发展。小乘佛教也经东南亚国家进入,在傣族地区扩散和发展起来,为傣族文化增加了更诱人的神秘色彩。而今,这种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更为兴盛,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继续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概况 傣族人口有1025402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这些地区的傣族人口占全省傣族总人口的60%以上。其余散居在澜沧江以东的景谷、景东、普洱等地,以西的凤庆、云县、临沧、双江、澜沧等县份;红河沿岸的新平、元江、元阳、红河、金平等县;金沙江畔的华坪、大姚、禄劝等地及与越南交界的马关县也有分布。从地理位置上看,90%以上的傣族都分布在北纬25度以南,海拔500-1300米以内的低纬度低海拔的河谷平坝地区。境内江河纵横,山川秀丽,怒江、澜沧江、把边江、元江由北向南流经傣族地区,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带类型,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终年无雪,轻霜期30余天,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60-1965毫米,80%的雨量集中在5-10月,年蒸发量1409-1815毫米,雾日100余日,年日照时数为1790-2340小时。在德宏州一带,由于低纬度高原地带太阳入射的高度角大,空气透明度好,是全国的光照高质区。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分布多依山近水而居,村寨周围和村寨中一般都有河流、沟渠绕行,水利灌溉十分便利,为农、林、牧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极利于水稻、橡胶、茶叶、甘蔗、香蕉、芒果、菠萝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栽培,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就产在西双版纳。具有亚热带风光的香蕉园、椰子林、槟榔树、橡胶林、咖啡林成为傣族地区的象征。 傣族是较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大部分傣族地区盛产稻谷,许多地区的稻谷可二熟到三熟,西双版纳有“滇南谷仓”之称,德宏州的“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享誉省内外。在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和德宏沿线,由于没有直接受到第四纪冰期的袭击,加之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许多动植物种类得以保存下来,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傣族地区森林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极为丰富。茂密的原始森林分布很广,在西双版纳占全州面积的三分之一,在德宏占全州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生长着云南松、柳松、秃松、红杉、红椿、樟树、楸木、楠木、竹类(达70余种之多)等多种林木,还有柚木、紫檀木、云南石梓、铁力木、龙脑香、云南婆罗双、多果榄仁等珍贵树种,还盛产砂仁、草果、胡椒、八角、金鸡纳等南药和枫茅、香茅、柠檬等香料植物。在山间林际还生活着许多珍禽异兽,有虎、豹、熊、鹿、香狸、穿山甲、金丝猴、独角犀牛、野象、白鹇及作为和平、幸福、吉祥象征的孔雀等。作为祖国西南的门户,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毗邻,有1000多公里的国境线,德宏州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公里,历史上是通往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必经之道。 语言文字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亦有主张将金平方言分出。 傣族有自己的拼音文字,但各地不尽相同,分傣哪文(德宏)、傣泐文(西双版纳)、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和金平傣文。 宗教信仰 小乘佛教是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定、双江、孟连、景谷等区域内傣族信奉的宗教,基本上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西双版纳地区的佛教分为两个派别:摆坝派和摆孙派。前者戒律较严,规定吃素、不杀牲、无事不得入村等,佛寺也大多修建于村外的山林里。后者戒律较宽,虽不杀牲但可吃荤,佛寺离村寨较近。佛寺与僧侣有严格的等级,寺院等级基本上与当时行政区的等级相适应,僧侣根据入寺时间长短、所掌握佛教知识的多少分出七个教阶:一级帕、二级都(其中又分为大佛爷“都鼋”和二佛爷“都”)、三级祜巴、四级桑弥、五级桑卡拉扎、六级松溜(一般是召片领还俗后的专用称号)和七级阿戛牟尼。七级是僧侣的最高等级,历史上只有精通佛经、德高望重的召片领的直系亲属才能担任。僧侣升到祜巴以后就不能还俗了。在每个佛寺的组织系统中,还有一个沟通佛寺与村社事务的桥梁人物--“波章”,由当过佛爷的还俗者充当,且必须是妻子健在者,负责上传下达,交换双方的意见。德宏地区(包括耿马、孟定一带)佛教教派主要有摆庄、耿润、多列、左抵、歹勒、多勒等。 佛教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极深刻的影响。佛教大约在公元6~8世纪传入傣族地区。在此之前,傣族先民信仰的是多神崇拜,亦即原始宗教。由于佛教的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子入寺为僧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男孩到了8~10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佛教的传布也给傣族社会带来了文字、天文历法、建筑各方面的文明。傣族的数百部长篇叙事诗都是在佛教传入后出现的。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其中有些是傣族僧俗根据佛教义加以发挥和补充的著述,那里保存了有关傣族地区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学等材料,是傣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傣族的佛寺建筑精致、堂皇。寺庙中的雕塑和壁画既有南亚艺术风格,又显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傣族造型艺术的精品。佛塔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有金刚宝座式、密檐式、亭阁式、金钟式等,塔也分单塔、双塔、群塔。群塔大都是中间为一大塔,周围是若干小塔,如盈江的曼勐町塔就有小塔四十多座,宛如众星捧月,直上云霄,巍巍壮观。 多列、左抵、摆庄的僧侣教阶有四级:一级召尚、二级召门、三级召几、四级长老。耿润派的教阶有八级:一级召尚、二级召门、三级召厅、四级沙弥、五级召桑、六级召虎马、七级松溜、八级阿戛牟尼。小乘佛教的经书通常称为“贝叶经”,经书中除了经、律、论三藏这些提供僧侣念诵的经文外,还包括了关于生产生活、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算术、法律论理等内容。 傣族地区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主要祭祀对象有寨神、勐神、灶神、祖先、山、树、水、火等,或个人祭祀或由宗教职业者主持集体祭祀。 饮食文化 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因炎热所致,味喜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其食物种类极为繁多,除庭园种植和家庭饲养的物产以外,山野河流所产,似乎都可入食,戏言:“凡是绿的都是菜,凡是动的都是肉”。更有一些奇异之物如蚂蚁蛋、蝉蛹、花蜘蛛、竹蛆、沙蛆、青苔等成为傣族喜爱的食品,使外人惊异不已。食物的烹制方法主要有烤、蒸、炸、煮、腌、剁、舂,特别讲究佐料的配制。 烤类食品的配料必具备香茅草。香茅草是一种用来提取香料香茅油的常绿草本植物,分布于热带河谷地区。烧烤时,将葱、蒜、姜、辣椒、盐等拌合的佐料塞入食物内部,或敷于外表,用新鲜香茅草捆裹好后,便可进行烧烤,烤至半途淋上油,以免表皮烤焦而内部不熟,同时使香茅草的香味随油浸进食品。较出名的主要有香茅草烤鱼、烤竹鼠、火烧乳猪、烤花蜘蛛、烤竹笋。 傣族每餐都喜喝汤,常见的有“杂菜汤”、“酸笋汤”、“干腌菜汤”。所谓杂菜汤,即以多种蔬菜掺与青椒、酸汤同煮,汤汁酸辣开胃,待客的传统杂菜汤必须具备野芭蕉花、辣藤、南瓜花等。 利用酸笋作为配料煮汤是傣族煮类食品中的一大特色,既酸且辣,又不失香甜鲜美。油炸类食品中较特别的是炸干黄鳝和炸牛皮。元江、新平一带傣族妇女于每年二三月和六七月间捕捉鳝鱼,将新鲜鳝鱼置于火上,至半熟取下,洗净外表后再剔去内脏,内外涂抹花椒面、辣椒面和食盐,晒干保存备食。傣族爱吃糯食,喜用糯米做各类粑粑。 西双版纳傣族常在傣历新年时制作,用以待客和赕佛,以石梓花为传统的配料。用野芭蕉叶包好,竖于甑内蒸熟,这种粑粑呈褐黄色,自带一股花的清香。元江一带傣族则用名为“麻脆药”的植物块茎做麻脆粑粑。凉拌类食品是一道开胃的居家菜肴。蔬菜瓜果类、蚂蚁蛋、嫩蝉等昆虫类以及生肉、生鱼、生血等皆可作为原料,配料则包括了小芫荽、大芫荽、香茅草、葱、蒜、野姜、野花椒、青辣椒、小米辣、米醋等。较具特色的凉拌菜有血旺、剁生、生鱼片、撒撇等。“撒撇”是取牛的苦胆汁配制,先将牛苦胆整个煮熟,将胆汁倒入剁碎了的牛肝、牛心中,配以各种佐料而食,味苦而凉,西双版纳、德宏、耿马一带的傣族喜食,认为宰牛不吃“撒撇”等于没杀,其也是待客的风味菜。剁生也多是取新鲜精瘦牛肉,切成薄片放入石臼中舂至有粘性时,倒在砧板上剁成肉酱。剁的过程中放入大量的蒜、野花椒、小米辣等辛辣调料杀菌。大型节庆时每户皆要做剁生招待客人。这种传统菜肴的制作者是男性,也只有男性进食,认为男性喝酒,可以杀菌。 傣族喜酸,故腌制的咸菜除了菜类腌得酸辣外,连猪肉、鱼、火雀等肉类也具备同样的味道,食用时味鲜甜带酸,肉质极有弹性。傣族也喜用蔬菜、鱼肉、蟹肉、嫩蝉等配野姜、蒜、葱、青椒舂成酱泥,作为糯米饭和其他菜的蘸水,主要有番茄酱、花生酱、青菜酱、螃蟹酱、蝉酱、竹笋酱、鱼酱、青苔酱等。 傣家的食品以糯米做的种类很多。用糯米泡在香竹筒里,在火灰中焐熟,劈开后食用,柔软香甜,是待客佳品。此外还有扁粽,叫“毫多索”,是节日食品,拌红糖、蛋黄、芝麻做成粑粑,叫“毫崩”;用烘烤做成的“毫吉”;用芭蕉叶包的粽子,叫“毫栋贵”等。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进程中,傣族的膳食烹调别具一格并已形成具有食品文化意义的“傣族风味”。 炸牛衣 傣族用牛皮做菜,有腌牛皮、炸牛皮,均属佐酒佳肴。做法是:将黄牛皮的中间皮层切成条,在猪油中用小火焖煮,至皮呈透亮时捞出控油,晒干收存。食时,再将其用猪油小火慢炸后蘸番茄喃咪(傣语,意为酱)食。此菜口感清脆,辛香回甜,风味独具。 传统节日 傣族节日的时间按照历法(主要是傣历和农历)或节令择日而定。非小乘佛教地区包括新平、元江、金平、红河等地和德宏的部分地区的傣族节日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并与汉族节日相似,但在活动内容上具有民族特色。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的节日,如金平傣族的新米节、祭龙;新平漠沙傣族的赶花街等。 小乘佛教地区的傣族节日受宗教影响较大,是由宗教节日演化而来,时间按傣历计算。西双版纳傣族节日,主要有一至三月的15日的赕塔节(农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举行的赕新年(泼水节)、九月十五日的关门节(德宏叫进洼)、十二月十五日出门节(德宏叫出洼),新年期间较大的村寨还要轮流举行大规模的赶摆活动。德宏地区傣族节日大致相同,只是名称、时间及内容上不尽相同,特有的节日是烧白柴、塔摆(春季、秋季各一次),时间、内容与缅甸邻近区相似。 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风俗习惯 服饰 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 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绯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紧身短衣。下身是黑色或花色裹身长统裙,用整块布幅联缀两头便成上下贯通的“桶”状,宽余部分折至腰,用银腰带系紧。这种统裙腰臀处比较贴身,而脚摆处则宽松自如,不妨碍行走,利于通风透热和频繁的洗濯。发式则不论老幼皆盘发成髻,饰以发梳和发簪,或是清香的花朵、鲜艳的绢花。外出时喜挎自织的筒帕,撑传统的平骨花伞。这种端庄而不失活泼的装饰与上短下长的紧身服饰使傣族女子显得高挑修长。如今随着各色艳丽轻柔衣料的进入,妇女服饰更显缤纷,特别是在泼水节时,盛装的妇女犹如会场上的鲜花,一簇簇,一丛丛,让人目不暇接。男子服饰为白色对襟圆领长袖上衣,戴淡青或白色、红色包头,并在末端饰以彩色丝线,垂于耳旁。受邻国缅甸边民的影响,男子也有穿着上下贯通的裙裾的,但不系腰带,而是将宽余部分拉朝腹前系结,俗称“笼基”。 德宏盈江、陇川、梁河一带傣族妇女婚前上穿浅绯色大襟短衫,下着长裤,腰系绣花围腰,梳发辫盘于头顶。婚后则收发易装,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和黑色统裙,束发于顶,外裹毛巾。进入中年后则戴用黑布缠制成的高筒帽。而瑞丽江畔的妇女服饰与西双版纳类型大同小异。 元江、新平傣族支系众多,主要有元江的傣仲、傣拉、傣掌和傣勒支系,新平的傣雅和傣洒支系。各支系服饰各具特色,或华丽多彩,或淡雅清秀,但颜色都以黑、红为主调,喜带包头,头饰极为多彩艳丽,除傣拉支系着长及小腿的宽大裤子、长及膝盖的蓝色右衽圆领衣外,其余支系皆穿黑色短统裙,外出打绑腿,喜用五彩刺绣和花布装饰领、袖、襟摆、包头及裙、绑腿。上衣都分内外两件,内衣圆领或竖领,斜襟,领部饰有银泡或鱼形饰物,外衣有长有短,无纽无扣窄袖,新平的傣雅支系还在衣襟、腹、背处和前额包头处缀满闪亮的小银泡和鱼形银器,手指、耳孔、手腕皆佩银饰,一旦走动,满身银饰叮当作响,平添无限生机与富贵,又以彩带束裙,故也称之为花腰傣。傣雅妇女头戴边缘上翘的篾帽,腰系精致小巧的五彩腰箩,二者成了“花腰傣”的标志。 元阳、红河两地傣族服饰大同小异,衣饰有冬夏之分,夏季时上衣为黑色圆领右衽短袖衣(冬季是长袖),袖用花布缝制,襟边、下摆、袖口、腋下两侧皆饰宽窄不一的刺绣花边,下穿至膝的黑色统裙,绑脚刺绣有几何形、花形或文字(福、寿、喜等)。包头为黑色,前额上端装饰有一块十寸宽的五彩刺绣,末端的三角形直竖着暴露于上方。未婚者的包头末尾两截是五彩刺绣,披垂于脑后,已婚者的则无。金平傣族妇女上着白色对襟长袖衣,纽扣为蝶形银扣,下穿长统裙,腰系绿色或红色的飘带。发式或盘髻,或盘发辫。 交通 我国古代从陆路到达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主要通道,除西域外都必须经由傣族等各民族的居住区。其中著名的便有“蜀身毒道”,又称“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在四川宜宾,重要枢纽在大理,经博南(今永平县)古道,通过“永昌徼外”(保山以外的广大地区)入缅甸到印度。入缅之路又分三条,其一:保山→怒江→龙陵→芒市→缅甸;其二:保山→怒江→腾冲→缅甸;其三:保山→姚关→镇康→缅甸。而以“普洱茶”闻名的南部地区,转运茶之商道自古被称之为“茶马古道”,分为两条,一是从昆明经元江、普洱至西双版纳,一是从澜沧县进入勐海至景洪。茶马古道至大理后又"蜀身毒道"相连。 婚姻家庭与人生礼仪 云南各地傣族的婚俗丰富多彩,婚恋自由,年轻人通过赶摆、丢包、婚宴、节日来往、对歌等形式相识相知。三媒六证这一求婚仪式是婚姻缔结的基本过程。媒人多由舅舅、姨母等亲戚担任,或是由夫妻健在、儿孙满堂、从未离过婚且无婚外情的“清白人”(元江、新平一带习俗)担任。在求得同意后,正式议定订婚和结婚的时间、彩礼的数目、男方上门时间的长短(西双版纳、金平等地习俗)等双方公开讨论,“有什么话要样样讲,有什么要求要样样明”。 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每年傣历的关门节(进洼)期间内不能谈论婚嫁,以便专心务农。德宏、元江等地傣族婚礼中有“抢婚”、“躲媒”(躲新郎)和为难新郎的习俗。西双版纳傣族则是通过“拴线”仪式求得主婚人“波章”和众人的祝福及对婚姻的承认。一方死去,要与对方办“离婚手续”,即以一对蜡条放在死者棺上,将棺材送到楼口即表示离异。 傣族基本上是从幼居或从长子居。在从幼居的地方,如西双版纳,幼子未成家前,长子不得分家。在这种扩大家庭中,婚姻不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对于原来的家庭单位而言,只是增加了一个生活成员而已。财产属全家共有,由家长支配和买卖。核心家庭在傣族社会里所占的比例低于扩大式家庭。如果分家后因意外情况父母无人供养,分家的夫妇要搬回去照顾父母,原有的餐具就必须另外处理,不能带进父母的房屋“一家人不能有两家的碗筷”,以示心诚。 傣族的命名仪式各地不相同。西双版纳、德宏、耿马一带,一个人一生通常要随年龄、生活、事业数次更改名字,其名可以分别显示出其性别、排行、出生时的特殊日子或事件、官职、所居住的村寨名、族籍、家族名、儿女名等,主要有乳名、教名、还俗名及以子名亲制。金平傣族给孩子取好名后,如是女婴就请一个女孩代表她背上一个小背箩,是男婴就请一个男孩代表他挎上一个鱼篓,表示将来勤劳能干。稍长,便如此背上劳动工具参加劳动。成年后,通过成年礼获得社交的权利和义务。金平、文山、元江、新平等地傣族女子以衣饰的变换为标志进入成年,西双版纳傣族女子以新年赶摆时可以自己摆一桌酒席招待同龄亲友为标志正式进入社会活动。小乘佛教地区,男子以入寺为僧,出寺还俗标志成年,取得婚恋的资格。 傣族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他们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讲求积善行德,小乘佛教徒以做“赕”、做“摆”、上寺院捐物听经为功德。西双版纳傣族葬式有火葬、土葬和水葬,其中火葬为主。德宏、金平、文山、红河一带傣族以土葬为主。葬礼过程大致相似,有守灵、做冥房、家属跪“搭桥”送殡、蛋卜测墓、长子掌灵柩送行、哭坟、叫魂、送魂、安魂、守孝等仪式,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还需到佛寺“滴水”追祭死者,表示所做功德已藉“水”之力,施及历代宗亲及诸幽魂。 建筑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艺术天地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有着蕴藏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包括叙事长诗、寓言、神话、传说、童话等。许多著名的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嫡木诺娜》、《娥并与桑洛》、《阿銮的故事》等中外闻名。“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了赞哈说唱外,傣族民间艺术中,还有独具特色的象脚鼓、钅芒锣等乐器作为说唱伴奏。舞蹈有广泛流行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傣族青年男女常以歌为媒,用树叶或葫芦笙伴奏吟唱,内容包括生产、劳动、婚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曲调大多悠扬细长,惟德宏一带宽厚洪亮。西双版纳有专门的歌唱艺人“赞哈”。舞蹈主要是模仿动物行为并加以美化,有孔雀舞、鱼舞、鹤舞、象脚鼓舞、鹿舞等。在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还有一种比较年轻的艺术形式--傣剧。在傣族的节日里常伴有众多的歌舞娱乐活动。西双版纳傣族在新年里赕完佛后,男女老幼便相互泼水取乐祝福,在象脚鼓和芒锣的节奏中跳戛秧舞、象脚鼓舞,气氛欢快热烈,同时还有放高升、赛龙舟、丢包、对歌、荡秋千等娱乐比赛活动。金平、新平一带傣族则常在节日里相邀同龄好友各自出资凑物会餐,饮酒作乐,纵情歌舞,俗称“打平伙”。 赞哈 “赞哈”在傣语中就是民间歌手的意思,赞哈演唱是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赞哈对傣族民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演唱优美生动,塑造人物细腻委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们有即兴创作的才能,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欢迎。 傣戏 傣戏大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较早的剧目有《十二马》、《公孙犁田》、《昌少对唱》等。到本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团,在上演原剧目的基础上,吸收、改编了不少京剧、滇剧剧目,同时吸收了它们服饰、道具、乐器等方面的成分,丰富了傣戏。傣戏一般人物不多,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工艺 傣族的传统工艺种类繁多,主要有造纸、制伞、制陶、纺织、编织、冶铸(制银为主)、裁缝、雕塑等。 傣族有制陶的古老传统,所用也多为陶器,制作者传统上是女性,陶器种类有炊具和宗教用品等。沧源陶器以圆底为主,景洪以平底器为主。 傣族妇女喜用金银打制生活必需品和饰物,主要有银腰带、项链、戒指、耳环、手镯、发簪、银泡等。过去贵族所用的银制餐具或赕给佛寺的碗、壶等,器物内外皆雕有精美花纹,其中以槟榔盒外表的镂空钻花技艺最为精彩,是一种银器工艺的上品。 云南傣族妇女的傣锦工艺历史悠久,它以棉纱为经,五色绒线为纬织成,花本在纹板中排列设计。傣锦图案包括了动物、植物、人物、建筑物等方面的象生形图案,以及三角形、菱形、方格形、曲波形、凸字形、网状形等几何形图案,可用于装饰统裙,制作披肩、被面、床单、筒帕等。傣锦制品色彩艳丽多变,民族风格浓郁,历史上是向中央王朝进献的贡品之一。 傣族居住地周围竹林茂密,生活和生产用具缺少不了竹编制品,包括竹凳、篾桌、饭盒、捧盒、篾柜、背箩、腰箩、竹箩、提篮、茶盘、鱼笼、鱼箩等。编竹图案有篮纹、斜纹、回方形纹、回纹、口字形纹、扭结纹等,利用竹篾内外两种不同的自然色调搭配编织而成,使器物呈现出天然质朴的美感。有的在器物外部涂以桐油灰,刷上朱色,再涂上金粉,然后堆附和压印出波浪状纹、卷草纹或孔雀羽纹,或用玻璃片、彩色玻璃珠等在器表镶出图案,这种技艺被称为编髹漆工艺,常见于赕给佛寺所用的圆桌、茶盘、提篮、捧盒等。 造纸和制伞在傣族传统手工业里所占比重较大。造纸原料取自楮树皮,生产过程有十一道工序,捣制成浆后在抄纸器上做成纸膜,所做的手工布纹帘纸俗称棉纸。棉纸主要是供佛寺僧侣书写眷抄经文。楮树皮浆也是制作伞面的原料,或是直接将制好的伞骨浸入煮沸的浓稠纸浆中,糊在伞骨表面的纸浆冷却后即成纸伞,或是将特制的加厚棉纸用黑里透红的野茄子汁粘在伞骨上,伞面上也涂抹一层使纸面绷紧平坦并防水。傣族纸伞外形扁平,古香古色。 史诗 《巴塔麻嘎捧尚罗》 又名《南师巴塔麻嘎帕萨傣》。傣族创世史诗。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形成,傣族先民的兴起、迁徙、定居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傣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说,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古籍文献。 史书 《泐史》 原名《囊丝本勐泐》)(《西双版纳历代编年史》)。该书采取编年体记录了傣族从1180年(傣历542年)傣族首领叭真入主西双版纳建立景金殿国始,止于1950年西双版纳解放的主要史实。该书有1947年云南大学刊印的、李拂一的译本,译名为《泐史》,翻译的是从1180年~1864年部分。1958年由张公瑾补译1844~1950年部分,名为《续泐史--西双版纳近百年大事记》。该书还有其他详简不同的译本。《泐史》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傣族社会历史的许多珍贵资料,是傣族重要的史书类文献。 傣剧 西双版纳境内有泰缅化的歌舞剧,腾龙沿边一带有汉化的傣族戏。 歌舞剧都在较大的宗教集会中演出,例如车里宣慰街每年冬间的赕佛大会,一连三天晚上都有歌舞演出,剧情有历史故事,宗教神话,爱情传奇,而行头化装则千奇百怪,用纸扎成龙、孔雀、龟、鹤、鹿、蚌等,彩画鲜丽。化装为美女的演员,把纸扎的孔雀分前后两段缠在身上,以两手捉翼而飞。化装为青年的演员,把纸鹿缠身上做鹿舞。大龟则用一个人伏在龟腹内、手脚即龟之四足,龟颈内有一机关;能使龟头倏而伸长数尺,倏又缩回腹内,引得观众大笑。 名胜古迹 美丽神奇的热带风光、享誉内外的孔雀之乡、神话之乡、歌舞之乡使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与德宏成为一块美丽而又神奇的旅游胜地。 旅游项目引人入胜,有瑞丽江泛舟欣赏中缅两国风情、大盈江飘流探险峡谷风光、三岔河看原始森林、观赏野象和孔雀开屏。与傣族欢庆泼水节,竹楼品尝具有酸甜苦辣生风味的民族食品。供游人参观的文物古迹主要有芒市的菩提寺、五云寺和树包塔;盈江的勐町塔(允燕塔);瑞丽的姐勒金塔;景洪的曼阁佛寺、曼飞龙笋塔;勐海的曼敦佛寺、曼短佛寺、景真八角亭;景谷的迁糯佛寺、勐卧佛塔;孟连的中城佛寺;澜沧的下允佛寺等等佛寺佛塔,以及南甸宣抚司署、孟连宣抚司署、勐泐故宫遗址(勐泐故宫-傣王宫的恢复重建现已开始)等。 体育娱乐 泼水 傣族的浴佛节约当汉地的清明前后,又称为泼水节是一个富有青春意味的男女狂欢日。这一天,村寨中的青年男女,一清早便群往山中摘取野花树枝,携到佛寺中供佛。中午,把一尊佛像放置院里,担清水来浴佛。浴毕,以水灌花。谁毕,男女互以水溅泼为戏。等到遍体淋漓,然后相偕担水游行街中,遇到人便以水溅之,被溅的不论是土司头人或汉宫,都只报之以笑脸。俗以这一天被泼水在身上是一种吉利,所以都特意走到街上去让青年们戏泼,如疯似狂的嬉戏,直到街中水流成渠,始淋漓尽兴而归。 丢包 这是新春里的一种娱乐。用一个五寸见方的布袋,袋里盛满棉花籽,一条三四尺长的布带垂在一角,男女各若干人分立在广场的两边,用包互相扔掷。凡接不到而使包落地者受罚,男的接不到,把袋里的钱输给女方,女的接不到,把身上饰物输给男方,男的取到了胜利品,排到家里陈列着,但并不就据为已有,第二天仍原件送还给女方。每年新春有一次宴请宾客丢包盛会。这一天,附近村寨的少女,都花枝招展极尽妍丽的装饰了来到广场上,总得有五六十人。每人提着一个棉籽包,由一个年长的做领队,提了一蓝鲜花,外客带着许多铜币到广场上应战,两阵对立,中间间隔不到五丈地。傣族姑娘们不等你阵脚扎稳,五六十个棉籽包便纷纷地投过来,当然大半数是落在地上,于是输了,一群女将争上来领赏,每人发给铜元三枚。再对阵,客方照样把棉包丢过去,她们接不到,每人送上一朵鲜花。这样,待铜元都输光了,鲜花也散完了,方始满足地放你会赴席。 龙舟 车里九龙江中,每年端阳这一天,有龙舟竞渡之举,用平时航行江中的小木船,札以花彩,每船由青年男子多人驾驶,在江而上作速度竞赛,数百里内的男女都收拾打扮在两岸围观,锣鼓喧天,欢声激地,优胜者会得到奖品。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107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