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 二维码
14278
发表时间:2017-12-10 00:32作者:怡夫 佤族历史源远流长,但史料记载的不多,且有混乱不清之处,故常常造成了同一条史料,有不同的解释,好在有大量的本民族传说和其他民族传说叙述了佤族的源流。传说与史料的相互印证,使我们逐步深入了解佤族的由来。
属于传说部分的“司岗里”,主要叙述佤族产生的过程、居住过的地方、民族迁徙的路线,以及佤族与其他民族交往关系等等内容。无论是勒佤人“司岗里”传说,还是布饶人的葫芦传说,共同之处,都说他们的祖先从"司岗里"出来之后,自南向北迁到滇池、洱海一带居住过。后来被打败了,又迁徙下来居住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流域,所以他们也自称两江的儿女。史学界一般认为,南亚语系各民族,是我国云南西南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广大地区的最早居民,而这些地区的彝语支和傣语支各族是后来才迁入的。 关于濮人的族属,时下学界虽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永昌濮人是佤、德昂民族的先民。濮人可能源于本民族对人的称谓和自称。佤语至今仍称人为“pui(布衣)”或“phui(濮衣)”,自称为“布饶”。不仅濮人一名源于佤语,“永昌”地名也可能源于佤语。“永”为寨子意,“昌”为人名。“永昌”即“昌”建立的寨子。西盟一带传说,昌即艾昌,他是女王叶东与达亚的二儿子,他与同母异父的哥哥达太上来在大理保山一带建立了大寨子,所以取名为“永昌”。除永昌外,永平、永寿、永腊、永德、永丁、永东等等,均为佤语地名,关于“哀牢”,有族名和地名两种,大概先有族名后有地名。即哀牢山和“哀牢国”(《华阳国志》)源于“哀牢”人。而“哀牢”人为永昌濮人,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哀牢”当时为濮人中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支。 唐代樊绰《蛮书》记载“望蛮”、“朴子蛮”和“茫蛮”,是濮人和哀牢的后裔。“望蛮”包括现今澜沧县芒景、打岗一带的布朗族和绍帕绍兴等地的佤族。至今他们仍自称为“望”(佤)的后代。布饶人和一部分布朗族则是“朴人”的直接后裔。从古至今他们一脉相承地自称为“濮”(古代苞、朴、蒲、普、扶、卜、磅均指濮人,当为同音异译)。而“茫蛮”是因部落酋长称谓而得名。佤族至今仍称头人为“阿茫”、“西茫”、“拉茫”等等。据说山通、岩城(境外)一带的赛叟氏家族便属阿茫的后裔。宋元时期的“金齿”夷,就总体而言指佤德昂民族先民,有少部分为掸傣民族。《马可·波罗行记》记载的“金齿”,“肉米共食”,饮“水酒”等习俗,至今仍保存在佤族文化里。“金齿”可能源于古代“凿齿濮”习俗。“凿齿”是古代濮人、僚人保存灵魂和壮大家族生命源流的一种方式。这种习俗基于这样的观念:人类肤发及牙齿都含有本人的灵魂,姑娘长大了,要出嫁到别的家族,把她们两颗门牙取下留在父母家里,由父母及族人时常为她们祈祷,既保证本人安康,又保证家族灵魂不灭“凿齿”习俗后来演变为“金齿”习俗。明清以后,佤族称谓与现在基本相同。 佤族及其先民居住的广大区域,自汉以来就和祖国内地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汉武帝开西南夷,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益州郡,领二十县,其中隽唐为现今云龙县,不韦县在保山市境内;东汉设永昌郡,这些地区正是当时佤族先民濮人和哀牢人聚居区。三国时期,云南称为南中,属蜀汉,西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分益州地置宁州,领永昌郡。永昌领不韦、永寿、比苏、雍乡、南涪、隽唐、哀牢和博南八县。“永寿县为今镇康、耿马一带,曾为晋代永昌郡的郡治。”《佤族简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11页。从三国至隋朝的370年间,中原虽长期分裂混战,但历代皇朝仍在濮人居住地区设州郡以遥领之。 朝前期,云南设姚州都督府,永昌郡属姚州都督府管辖。开元以后,南诏蒙氏强盛,统一六诏,佤德昂先民居住的地区永昌、银生等节度均属南诏。南诏统治者并从望蛮中征兵服役,“凡出征以望苴子为前驱。”(《新唐书》卷222,南蛮传。) 宋代佤族先民故地,属大理国永昌府,元朝设置的镇康路军民总管府、顺宁府、孟定路军民总管府都是蒲人居住区域。当时的“蒲人”是以“布饶”人为主体的佤德昂语各族的统称。 明朝在佤族地区设镇康御夷州、孟定御夷府和孟连长官司。清沿明制,稍有变动。民国时期,镇康、双江、澜沧(含孟连和西盟)皆改为县,并置沧源设治局和耿马设治局,以直接管辖当地佤族和各民族。 上述佤族地区的历代建置沿革来看,充分说明佤族居住区域早已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佤族早已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 长期以来,佤族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如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会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 概况 佤族是居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据1990年统计佤族人口为35.19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腾冲、昌宁、景东、普洱等县。其主要居住区位于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怒江山脉南段的舒展地带。这里山岭连绵,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古称“葫芦国”(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西盟县和沧源县为佤族自治县,孟连、双江、耿马为佤族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大致可分为佤、勒佤和布饶三个方言。新中国建立前,部分佤族地区使用以拉丁字母拼音的佤文,但其字母不完善;1957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佤文字母方案,现正在推广使用。 佤族自称和各支系有联系,主要有“佤”、“乌”、“勒佤”、“艾佤”、“阿卧”、“拉佤”、“佤奴姆”、“佤崩”、“阿佤莱”、“佤固德”、“阿佤”、“腊”、“究腊”、“贡腊”、“布饶”、“巴敖”、“布牢”等23种称谓。这些称谓,有些虽源于本民族自称,但往往附加上些贬义性词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佤族。 族支系,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称为“佤族德”,其祖先居住在缅甸、泰国时,与桑倒人同属一个支系;恩人和宋人:又自称为“贡恩”与“贡宋”,据说在景栋时,他们与澜沧芒堆的布饶(魏氏与田氏)同属一个支系,后来被掸族打败了,分路出逃,他们的两个祖先达恩与达宋留在景栋山区,故至今自称为恩人和宋人。 阿佤山区的山脉走向自北向南逐渐低缓,境内主要的大山有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窝坎山、芒告山等,诸山构成了澜沧江和萨尔温江的分水岭。这里山谷纵横交错,构成数十条大小河流,其中流入澜沧江的较大河流有:勐董河、拉勐河、小黑江、黑河、南览河和南垒河;流入萨尔温江的河流有:南汀河、芒库河、南滚河、南玛河、库杏河、南康河、南锡河和南卡江。 阿佤山属亚热带地区,地势复杂,海拔高低差别大,最高海拔2900米以上,最低为700米左右,因而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最高气温达40℃,最低到0℃,常年雨量为1500-3000毫米,其中80-95%的雨量降于5月下旬至10月底,这期间,人们称之为雨季,其他月份为旱季。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紫色土、水稻土等49个土类,12个亚类,28个土属,44个土种。 佤族居住地区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野生亚洲象、孟加拉虎、金钱豹、长臂猿、灰叶猴、蜂猴、羚羊、蟒蛇、眼镜蛇、巨蜥、孔雀、犀鸟、翡胸鹦鹉、白鹇、太阳鸟等上百种鸟兽。植物资源有70多科,150多属,30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0多种,淀粉植物15种,油料植物20多种,树脂植物7种,粮食作物有237种籼稻和粳稻,以及上百种玉米和14种麦类,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油菜、生姜、辣椒、棉花、烟草等等和各种蔬菜,经济林木有茶叶、紫胶树、橡胶、油桐和水果等等。药材、香料植物有胡椒、砂仁、草果等上百种。阿佤山区地下矿藏也极为丰富,这里的银矿在明末清初就已开采,其中著名的茂隆银矿,是石屏汉人吴尚贤从内地带来一批汉族民众与当地佤族联合开采的,在当时不仅促进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佤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语言文字 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饶克、阿佤、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佤语与德昂语、布朗语有亲属关系,与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词汇中大约有10%的傣语借词。解放前,除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佤语没有文字。人们常用玉米粒、结绳、刻木等方法记数记事。由于佤族长期与附近的傣族、拉祜族、汉族交往,所以部分佤族学会了傣、拉祜和汉语。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与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一起对佤语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佤(当时称佧佤)文文字方案》(草案),并经批准试行。1958年对草案又做了修改,继续推进并出版了普及读物。十年动乱期间,佤文试行工作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试行,并且出版了《佤汉简明词典》等一些读物。佤文的推行,为佤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科学的记录书写工具,受到了佤族人民的欢迎。 宗教信仰 过去佤族信仰多神,对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广泛,尤其是西盟佤族。这主要因为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佤族生产力极其低下,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又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带来的灾难,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鬼神崇拜 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鬼神”是汉译之意,佤族对“鬼”、“神”及“祖先”并不区分,是同一概念。他们认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于是就对其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佤族每年都要对它举行宗教祭祀,以歌舞取悦于它。敲木鼓是为了使它听到鼓声下来受人供奉。新房子落成时还要搭竹凳清“木依吉”和众鬼神帮助摆脱大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各种灾难。“木依吉”掌握着人的生命。梦见它是吉兆,如梦见被它拉着走则是死亡的预兆。所以平时人的一举一动不能触犯它,否则就会遭到不幸。民间认为“木依吉”是最高神灵,它似光、似火、似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有很多儿子:管地震的叫“格拉柔姆”,管升天的叫“达路安”等等。这些鬼神有大小之分,但没有任何统辖关系,只是各司其职,大者管大事,小者管小事。所以,发生什么事祭什么鬼,才能消灾得福,而祭其他鬼神是无用的。如肚子疼只有祭“宏”,若祭“木依吉”也没用。 祭祀 “哟黑拉翁”(按新水的意思),也称“脓凯铁”日。传说人类自“司岗”中出来后不会讲话,不通道理,人类走到河边洗了脸后才会讲话,则这一天正是“脓凯铁”日。所以后来佤族 不论迁徙到什么地方建村立寨,首先捞槽接水,于是形成佤历每年一月三举行接新水的活动。这天,全寨不下地或远行。清晨,主管寨内祭水的小窝郎敲响木鼓召集全寨人。每户带着一碗米来到小窝郎家。身强体壮的男子扛着竹子跟着魔巴到水源头修换水槽。魔巴将烧熟的老鼠做祭祈放在水源边,并念念有词。当新笕流水进村后,首先让威望的老人接水送到管 水的小窝郎家煮烂饭给大家吃,而后各家各户才能接水来用。 祭谷,是佤族最神圣的一种祭祀,以人为祭品即“血祭”的一种形式。祭祀全过程一般需要十天,除一家或几家剽牛举祭外,全寨人都进入狂欢的时节,敲锣打鼓,唱歌跳舞。至解放前,这种习俗在我国大部分佤族地区已被革除,现在已绝迹。 饮食文化 佤族地区盛产稻谷,并善于种旱稻,以食大米为主。西盟地区的佤族,不分主食和副食,无 论贫富几乎都吃烂饭,就是把米菜和盐巴辣椒煮在一起,做成较稠的稀饭。西盟的佤族还存在由主妇负责煮饭和分饭的习惯。饭熟之后,全家老少都蹲在主火塘周围,主妇把饭盛到木碗里,分给家人吃。一般一次分完,按各人的食量分。分饭时,外人在场,也可分到一份。 苦茶 佤族煮苦茶,要用一口大砂罐,若无砂罐也可用大茶缸。茶叶,一般用粗制绿茶,或自制的大叶茶,煮一次茶放茶一两左右。在火塘上象煮菜一样慢慢地煮,要把茶叶煮透,并煮到罐中的茶水仅剩下三五口为止,所剩的这几口就是苦茶。饮时习惯于把罐抬起来喝。在沧源糯良一带的佤族,新煮出来的茶水,浓得几乎成了茶膏,喝上半口也就足够解渴了。这样煮出来的苦茶,色如煨出来的中药汤,喝时虽然味苦,但喝后觉得清凉,它对气候炎热,远离寨子在田里劳动的佤族人民,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泡酒 泡酒也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饮料,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岁月,阿佤人不仅逢年过节 要酿造泡酒,就是平日家家户户也酿有泡酒。宾客登门,主人便冲泡酒,将发酵的小红米倒进酒桶,注入泉水,用笋叶盖好,泡一刻来钟,主人将导酒管插入桶底,运用虹吸原理,把桶置于高处,酒就流出,引入竹筒杯中。主人先尝第一口,然后依座次顺序给客人们敬酒。泡酒在佤族风俗中,也是友谊的象征。长期以来,流传着互赠泡酒的习惯。寨子里有人结婚,同姓亲友邻居,均拿泡酒送给新人。主人则端出一桶桶泡酒供参加婚礼晚会的人们畅饮。 嚼槟榔 西盟佤族非常普遍的一种嗜好。男女老少几乎每个人都随身携带槟榔袋或槟榔盒。劳动后休息时或平日谈话时,口中都含一块槟榔。他们的槟榔并非树上的果实,而是用麻栗树叶和石灰煮成的。因制作简单,大多数人都会做,这种嚼槟榔的习惯。曾在我国南方民族以至南洋群岛各民族中相当普遍。这种槟榔嚼得时间久了牙齿就会逐渐变黑,且经久不褪色。据佤族讲,这种方法不仅能将牙齿染黑,还能保护牙齿不被虫蛀。唐朝在我国云南西南部有“黑齿蛮”的记载,大概就是指佤族这种因嚼槟榔将牙齿染黑的民族。佤族人以牙齿黑,唇染赤为美,认为牙齿牙齿越黑越讨人喜欢。 佤族不喝开水,习惯于饮冷水。 传统节日 春节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尊重长者是佤族人民的好风尚,初一首先要到长者家拜年,互赠象征团结、和睦的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广场上青年男女跳热烈欢快的圆圈舞,老年妇女排成纵队在古老歌曲声中轻移舞步,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插种节 在山峦重叠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耕地,准备插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插种节。亦称“惹岛”节。插种节当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 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青壮年自动组成几个小组,有的上山去找猎,有的在河边捕鱼。打得的猎物和捕到的鱼,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如果猎手们打到大的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到寨门去迎接,唱起猎歌。“惹岛”节有全寨性活动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家独过“惹岛”节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的插种动作。晚上,再泡上一壶水酒,招待前来帮助修房的人。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酒唱祝福的歌。领唱者必须是年长者或者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新米节 在每年农历的七至八日,要分别过两次“新米节”。七月,早稻开始成熟,过第一次“新米节”。它又称“尝新米”,佤语叫“朋奥”或“波奥”。八月,稻谷大量成熟,第二次过“新米节”。它又称“吃新米”,佤语叫“朋挺”或叫“奥瓦”。“新米节”这一天,主人早起准备好过节的鸡、猪、牛肉;然后背背箩上稻谷地采新谷。路途中,注意聆听动物的叫声,如中途听到麂子或角布落(鸟)的叫声,就认为不吉利,马上返家将过节的日子往后推。若无异常,继续上路。采来的谷蓬献在神台前,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铁锅炒干,舂出新米,撒些盐巴献在神台片刻后煮成饭,再舀出来放上鸡、猪、牛肉撒上盐巴,献在神台上,请魔巴念咒语,意思是报请祖宗的亡灵回来吃新。保佑家人平安。若无魔巴在场,主人就对着神台“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已经来吃过饭。敬过神的新米饭,一定要让魔巴和家里的老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分着尝一点,这是家祭的规矩。举行家祭期间,不许外人进家门。主人让自家小孩在门外“放哨”。如遇外人找,小孩就婉言拒绝进屋。祭礼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门打开,把自家过“新米节”的消息向全寨人公开,邀请寨里人过“新米节”。络绎不绝的客人带着礼物来祝贺,热烈欢度“新米节”。 风俗习惯 服饰 佤族妇女都从事于家庭纺织。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纺织满足不了他们生活的需要。长期以来,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妇女只穿一条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块遮羞布。他们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会做鞋子。 男子剪发,头缠包头。包头巾有黑色、白色和红色。男子穿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男青年一般领上戴有竹藤制的项圈,少数富有者戴银项圈和银手镯。有的男子还穿耳纹身。 妇女的服饰,各村寨不同。岳宋妇女上身着披户,裙子长而大。马散妇女上身穿无领短衣,裙子稍短,小腿上缚有裹脚布。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响,上衣近似拉祜族,裙子与岳宋同。中课、永广等寨,上衣与拉祜族和汉族相似,裙子与马散同。妇女都留长发,不梳辫子,头发多披肩洒向脸颊两侧及肩背,用发箍从前额到脑后把头发拢住,这样既可保证头发不散落在前影响视线,又显得美观大方,使用也很方便。发箍是佤族妇女最具特色的头饰,在我国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识别佤族的最简明的标志。它呈半月形,中间宽,两头窄,长约30多厘米,中部宽约10厘米,多用铝、银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银环(最大的直径约六、七分),颈戴银项圈和若干串料珠(有的料珠中还加有贝壳)。腰围若干个竹圈,小腿和大腿之间戴着若干个竹圈或藤圈,大小臂间戴有银饰,手指上也有戴戒指的。这样的服饰实在负担太重,很不方便,可是佤族却以为美。 佤族的服饰可能与东南亚某些民族有历史渊源。例如,我国南北朝时期,对于东南亚的民族 就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林邑……俗居处为洞,名曰干兰。……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而下,谓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贯小环。……自林邑,扶南以南诸国皆然也。”扶南至唐为真 腊,发展到今日即现在的柬埔寨。柬埔寨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族。佤语属南语系孟高棉语族。所以,佤族在服饰上与东南亚某些民族(如高棉族)的共同点,也可以说明佤族与他们在族 源上的渊源关系。佤族有自制的布单和自外民族买来的棉毯,睡时作被,早晚冷时就披在身上。佤族妇女的上衣是结构、剪裁及制作都很简单的贯头式。这种衣服是用一幅布双折,中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掉一些,两裉连接便成,穿时从头上套下即可。佤族妇女上衣短小,紧身,领呈“V”字形,无袖,两裉和前襟均用线缝合,再配上彩织的花纹短裙,颇具现代时装的韵味。 婚俗 佤族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一般十五六岁就开始谈情说爱,形式是“串姑娘”。吃了晚饭,姑娘们就三五相邀于一家,等候小伙子们到来。小伙们也三两成群到姑娘家串马。串姑娘时,男女青年结下情谊,再经过多次交往,加深了解之后,如果小伙子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托人或亲自给姑娘送去求婚礼物。如果姑娘收下礼物,就算答应了男方求婚。然后小伙子请媒人作伴,带上两包茶叶,两桶酒到女家向女方父母正式提亲。妇方父母同意后,小伙子还得带上同样的礼物再到女家去“和翁”,即把婚事进一步定下来。“和翁”的当晚,小伙子提一挂肉到姑娘家,请全寨人都来吃一点。至此,婚约才算最后订妥。 命名 佤族命名时用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例如“散比里--比里松”,这是一个家谱中 的两代,其中“散比里”是指散而言,但却标明比里的儿子;“比里松”是指比里而言,却又标明比里是松的儿子,两代相连虽仅指散与比里两人,但却标明儿子、父亲和祖父三代人的辈份。 盖房月 每年夏历十月是佤族的“盖房月”。佤族人民一般到夏历十月准备盖房。谁家要新房,只要 事先招呼一声,各家便主动出工相助,主人则为帮忙的乡亲们准备泡酒和粮食,供盖房时解热消暑。亲友邻居也事先准备泡酒或粮食。到盖房之日,送给盖房者,表示关心和祝贺。盖完房后,乡亲们欢聚在新房前“贺新房”歌舞中,尽情地唱泡酒,热烈祝贺。西盟马散等寨,还有“大房子”。在盖大房子时,主人必须剽牛做鬼,备酒饭,供参加修建者和祝贺者食用。盖大房子前后几天,有全寨性的唱歌跳舞。佤族一家盖房大家相帮,是他们的传统习俗,有的出劳力,有的既出劳力还送建筑材料和酒饭。因此,参加修建房的常有三四十人,甚至全寨都参加。由于房子结构简单,当日即可完成。 丧葬习俗 佤族成年人死了,鸣枪敲锣报丧,小孩子死了不报丧。成年人死后,一般第三天就埋葬,小孩死当日埋。实行土葬,棺是用一段较粗的树干刳成的。用时将尸体放于挖的圆木中,两半合起来用篾或藤捆紧。所以佤族的棺是圆柱形,而非木板做成的长方形。丧葬时,家人哭泣哀悼,每天清魔巴杀鸡或杀猪“做鬼”,举行祭祀,祝愿亡灵安息,保佑平安。葬后,当事之家忌生产数日,无其它服丧活动、无丧服。 艺术天地 短笛 短笛,佤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部分村寨。竹制,管长约16厘米,设一方形吹孔,横吹,开四个按孔。音色高亢明亮。吹奏时,用右手拇指堵住左端筒孔,食指和中指按上两孔,左手食指,中指按下两孔。右手中指常快速开闭产生颤音。 当篥 当篥,用长18厘米,管径1.5厘米的白竹制作。不留笛竹节,不用笛塞,无簧。吹孔上大下小,管上设四个方形按孔。多为男子吹奏。 篥西 篥西,佤族妇女喜爱的乐器,用不带节的竹管制作,长45厘米,直径1.90厘米。上端边缘有三角形吹口,无簧。管上有四个圆形按孔。当佤族男子遇到心爱的女子,先用当篥吹一曲山 歌调引起注意,然后唱情歌表爱慕之情,若女子也有意,便用篥西回奏,随后进行对唱。 嗯啾 嗯啾,质竹制作,按孔有圆形、方形两种。无簧,多为佤族中老年妇女喜爱,长于表现悲哀之情,用于丧事。 拉木鼓 拉木鼓,佤语称“克鲁克罗”,参加的人数不限,一般在七、八十人以上。取四根藤条,人排为八行,即每根滕条两边各站一排人,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当魔巴领唱时,众人前脚抬起重落,踏着拍子,同时身体前俯后仰;合唱应答时,用力拉绳,身子后仰,前腿伸直,后腿弓步。“拉木鼓”动作稳重、古朴、粗犷,风格浓郁,充分表现了佤族人民剽悍的气 质和团结的精神 甩发舞 甩发舞,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也许“甩发舞”由此而来。“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进行,但人员必须是偶数。对对舞伴拉手围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中有刚,给人美的享受。 绘画 能歌善舞的佤族人,不仅在音乐舞蹈独具特色,还在雕刻绘画等方面创作了极高的艺术珍品。 体育娱乐 佤族是一个山地民族,其聚居地没有广阔的平地,他们便利用山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拔腰 拨腰,深受佤族中青年男子的喜爱。秋收季节,小伙子们在歇息时聚集在打谷场上,进行拔腰比赛。赛时,双方体质、年龄要基本相等,不能过于悬殊。也叫拔桩,与摔跤有相似之处,但摔跤是用脚助力,抱紧对方上身来回扭甩,以撂倒为胜。拔腰不能用脚,两人互相侧身 反抱对方腰部,双脚不许移动。以将对方两脚拔离地面者为胜,采取三局两胜制。 打鸡棕陀螺 打鸡棕陀螺,一般新米节,春节各村寨相互邀约分组进行比赛。从六七岁的男孩到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都很喜欢打陀螺。佤族的陀螺制作十分考究,形状多样,有高脚陀螺也有矮脚 陀螺。形状似鸡棕,用硬质木头制成,圆形,高约7-8厘米,直径约6厘米,头大身细,旋转快,且能发出清脆的嗡嗡声。玩时,以细绳缠陀螺,猛抽绳,将陀螺投放在地上使其旋转起来。打陀螺是一种冲撞赛。先在地上划两条线,分前、中、后三场。前场片大,为旋转陀 螺区,中场为打陀螺区,后场为甩陀螺区。参赛者轮流转陀螺和打陀螺。一人先放陀螺在前场旋转,打陀螺人要在中场后,扔出自己旋转的陀螺打击前场的旋转陀螺,以将其砸出界外,自身保持旋转者为胜。击不中,第二人接着打,如打中,但未跳出界外,接着打的人就要退到甩陀螺区去打陀螺。 射弩 佤族多居住林茂的山区,喜欢用弩射杀飞禽走兽。射弩比赛一般在农闲和节日里举行,老中青男子都涌跃参加。比赛时有两种姿势,一种是立射,一种是跑射。在高大的树叉上插三支箭,射手们要在50米处瞄准目标,连发三箭,要把树上插的箭统统击落。凡是在射弩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者被称作"神射手"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瓜棋 棋盘圆形似南瓜,俗称瓜棋,是中青年喜欢下的棋类之一。两人对弈,双方各布七子。走法:谁先走棋由双方商定。每次可走一步,但不能跳过棋子走。双方想办法阻截对方的 棋路,只有把对方的棋子围住,使其动弹不得,方可吃掉。谁先吃光对方棋子获胜。 牛角棋 牛角棋又名“追赶棋”,深得佤族儿童喜爱。它能开发儿童智力,是佤族少年儿童的启蒙棋。因棋盘活象一支水牛角,而得名牛角棋。两人对弈,布三子,(如图)AB子当甲方,C子为乙方。走法:由牛角粗的一端向细的一端走子。乙方先走,甲方追赶。每次只能走一步, 可进可退,也可斜走。甲方将乙方逼入牛角尖的“死胡同”为胜。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137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