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 二维码
2858
发表时间:2017-12-10 01:02 高山族族源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大陆迁入台湾的古人类。新石器时代归属于大陆东南越文化圈的台湾高山族先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着发展的连贯性,成为高山族的主要来源,尔后又逐渐融合了后来迁入台湾的南洋及大陆等地移民。
三国时,台湾高山族先民称为“山夷”。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台湾,历时一年。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之间的《临海水土志》,就是根据这次越海到台湾的见闻写成的,是有关台湾高山族先民的最早记载。书中称台湾为“夷州”,高山族先民为“山夷”。书中提到:“土地饶沃”,“磨砺青石以作矢簇、刀斧”,“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此外还记载猎首等俗。隋代高山族先民称为“流求人”,隋炀帝二次派军队到台湾。《隋书》记载“流求人”的社会情况:“其处少铁,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辅之”;“以木槽中暴海水为盐,木汁为酢,酿米面为酒……衔杯共饮”,“以墨黥手,为虫蛇之纹”,“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臂,摇手而舞”;“用刑亦无常准,皆临事科决,犯罪皆断于鸟丫帅”。 唐至元代,高山族先民经历了一个主源与各次源逐渐进行大融合的时期,在土著文化继续生存发展的同时,陆续有从大陆及南洋等地移民迁入台湾与土著民杂居并发生融合。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纪》道:“唐贞观间,马来群岛洪水,不获安处,各驾竹筏避难,漂泊而至台湾……故《台湾小志》曰:生番语言,出自马来者六分之一,出自吕宋者十分之一,迄北十七村多似斐利宾语,说者谓台湾番民自南洋某岛迁来。”又言:“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各为部落,自耕自赡。”郁永河《稗海记游》道:“相传元人灭金,金人有浮海避元者,为飓风飘至,各择所居。”黄叔敬《番俗六考》道:“新港、萧垅、麻豆各番,昔住小琉球,后迁于此”。据研究,台湾西南近海的小琉球屿是南洋土著民乘黑潮北上台湾本岛的中转站。余文仪《台湾府志》道:“南社、猫儿干二社番,其祖兴化人,渡海遭飓风,舶破漂流到台,娶番妇为妻。”以上材料表明,此时入迁台湾者各有其族属与出发地,但以南洋群岛土著民以及大陆汉人为主;入迁台湾的原因或避天灾人祸,或因飓风漂至,人数既为少数,又入土著族居地,民族融合乃大势所趋。另外,除大量陶瓷器及钱币外,台湾迄今为止尚未找到隋唐宋元时期的汉人聚落遗存,这说明其间虽有汉人迁入台湾,但由于人生地疏、势单力薄,留居者只能逐渐融入土著族。 明代,高山族先民完成了与外来族源的融合而形成为高山族。陈第是第一个接触台湾高山族的学者,所撰《东番记》是一篇有关高山族生活文化的实地考察报告。《东番记》中从“东番”的地理分布与社会组织、战斗与衣饰、岁序与农业、婚姻与丧葬、谷物与畜兽、铁镞与捕鹿、畏海与捕鱼、山居与贸易等方面,详细记述了“东番”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文化习俗,现代高山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也均能在这些记述中找到对应。一些学者认为高山族作为一个族体在明代开始形成。高山族的形成受到外部的影响主要是,明代和此前大陆汉人愈来愈多的迁入,客观上促进了土著族的经济发展,也促成了高山族的形成。这是因为大批汉人入台,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高山族内部的沟通联系,同时也为土著族的文化带来了一个鲜明的异文化参照系,激发了他们内部的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 清康熙海峡两岸一统后,高山族被称为“番族”,又以分布地域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这种分法虽不科学,但基本上反映了高山族内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据时期,日本侵略者把高山族改称为“高砂族”、“蕃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祖国大陆的出版物开始称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为高山族。这个名称在1953年得到了国家的确认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谈及高山族的发展时,涉及到高山族这一名称的使用问题。台湾当局在台湾光复初期,也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为“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目前台湾学术界在名称使用上仍相当驳杂,“土著族”、“先住民”、“原住民”、“南岛语系诸族”、“高山族”等名称均有主张和使用者。大陆一些学者认为以“先住民”、“原住民”作为台湾少数民族名称欠妥。理由一是“先住民”、“原住民”不能成其为民族之族名,它只是一个用以界定人类活动的历史地理性的概念;二是他们仍然是对台湾少数民族的泛称、统称、概称,不是单一民族的专称,而且若以不同的历史阶段为出发点则有不同的内涵;三是这种名称不尽合乎史实,台湾古代历史上曾有“小黑人”,而“原住民”名称并没有将之考虑在内。当然,认为台湾少数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这个观点是可以参考的,但所依据的材料,诸如语言差异、分布区域不同、族称不同、来源不同及文化生活习俗不同等,都无法有力地说明问题,因为这些现象也可以在同一民族中存在。 高山族是对现在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概称,这一名称的确认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民族识别的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据。然而,它有一定自身的渊源和历史的根据,与这个民族的来源与形成有密切关联。高山族和各兄弟民族一样,为我国的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主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4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从16世纪开始,台湾高山族屡遭受外国侵略。1563年,日本倭寇侵入北部鸡笼(基隆)一带烧杀抢掠,当地高山族被迫迁居山区。 1593年,日本统治者要求他们朝贡日本,遭到高山族人民的断然拒绝。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西南部大员、赤嵌一带。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北部鸡笼、淡水一带。1642年,盘踞于台南的荷兰殖民者北上进击西班牙殖民者,取而代之地占领台湾北部。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实行了38年的殖民统治,建立台湾城(热兰遮)和赤嵌城(普罗文查)等军事据点,使用武力镇压高山族,烧毁村社,任命高山族部落头人为长老,进行殖民统治;征收苛捐杂税,掠夺鹿皮等特产;推广基督教,强迫进行奴化教育。荷兰殖民者的野蛮统治和贪婪压榨激起了高山族和汉族人民的多次反抗,其中以1652年郭怀一起义的规模最大。1661年4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自厦门、金门出发,从台南禾寮港登陆,在高山族和汉族同胞的支持下,很快占领赤嵌城,经过9个月的战斗围困,逼使龟缩在热兰遮城堡的荷兰侵略军投降,收复了台湾。 在19世纪反抗美、日侵略者侵略台湾的斗争中,高山族人民表现了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1867年,美国借口美船罗佛号船员在琅峤(今恒春)被害事件,派海军陆战队偷袭琅峤。高山族人民在猪劳束社酋长卓杞笃的率领下,采用诱入兜击战术,最终取得了抗击美国侵略军的胜利。1871年,高山族人民误杀因遭飓风而飘至台东县八瑶湾而窜入牡丹社的琉球船民,日本以此为借口,在美国支持下于1874年5月派兵侵入琅峤,牡丹社高山族在其酋长阿碌父子率领下,英勇抵抗,最后迫使日本侵略军狼狈退却。 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台湾半个世纪。日寇在台湾总督府设“蕃课”,用武力镇压高山族,设立隘勇线,不准高山族人民下山,强行没收他们狩猎用的枪支、弩弓;在高山族地区驻有军队与警察,大肆掠夺高山族地区资源,残酷剥削高山族人民。面对日寇军国主义的残暴统治,高山族人民从没有停止过反抗。从1896年到1930年的35年间,高山族人民击毙日寇5500多人。较有名的有抗日活动有太鲁阁、北势、大科坎 、雾社、宜兰南澳、台中南势、新竹石加碌等地的起义和斗争。其中,1930年10月发生的雾社起义最为壮烈。雾社高山族人民在酋长摩那·罗达奥父子领导下,利用10月27日雾社学校运动会日寇集中的机会发动起义,一举歼灭日寇100多人,占领雾社。日寇进行疯狂反扑,出动飞机,施放毒气。摩那·罗达奥等高山族勇士英勇不屈,顽强阻击,在几个月内打死打伤日寇4000多人。这次起义一直坚持到当年12月底。在总计1232人的雾社地区六个社的高山族泰雅人中,牺牲和被日寇杀害的男女老幼共有900多人。高山族人民始终坚持抗日斗争,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高山族才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概况 祖国宝岛台湾,林苍土沃,物产丰饶。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高山族世代生息于此,并在台湾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高山族,现有人口约40万。高山族人民99%以上居住在台湾,台湾省有高山族30多万,另有居住在平原地区、汉化程度颇深的高山族即平埔人约10万。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有高山族2877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建、山东、北京等省、市。 台湾是多山之岛,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山脉纵贯南北,峰峦起伏,云烟缭绕,山势险峻。主要山脉有:台东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山脉。叠嶂高峻的中央山脉在台东山脉西面,纵贯全岛中央,有“台湾屋脊”之称,是本岛东、西部各水系的分水岭,主峰玉山海拔3500米,山上白雪皑皑。这五大山脉,犹如五条巨龙,自东北至西南平行卧伏,丘陵则围绕在五大山脉的山麓地带,海拔一般在200至1000米之间。平原多在西部沿海,主要有台南平原、屏东平原、宜兰平原和台东花莲纵谷平原。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高山地带,离入海口近,从山上倾泻而下,落差大,水流急。北回归线横贯本岛的中部偏南,属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热、雨沛、风劲,是台湾气候的特点,全年平均气温22℃。 台湾素有“森林之海”美誉,森林覆盖面积高达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树种达3900多种,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在茂密的森林里,除贵重木材外,还有许多竹类,以及金鸡纳、肉豆蔻等药材。许多珍禽异兽栖息在原始密林中,其中有黑长尾雉、兰鹇、云豹、水鹿、鬣羚,等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高山族崇拜祖先,信仰万物有灵。基督教传入后,一部分高山族人信奉基督教。 高山族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就有“左镇人”和“东滨文化”。考古学家在台湾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的"大奋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的遗迹。这些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极为相似,说明高山族主要是来自大陆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融合岛上的居民后形成的。 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围墙,用木棍做立柱与横梁,以茅草盖顶。高山族喜欢一个宗支同住一处,每个村庄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体宿舍--公廨。未婚男子在公廨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婚后才可离开。公廨建在村寨中央,公廨广场是村里人的活动中心。 高山族的食物比较简单,以稻米、粟米和甘薯为主食,烤鹿肉和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风味食品。烤鹿肉一般是将新鲜鹿肉切成小块,用竹条串好,撒上盐、生姜等调料,然后用木炭烧烤,烤出来的鹿肉香气四溢,是高山族饮食中的上等佳品。酸鹿肉是把新鲜鹿肉切成小块,与凉米饭掺在一起加盐放入坛内密封,一个月左右发酵成熟,吃起来特别爽口,食用方便。 高山族常用的衣料是用苎麻自织的“番布”。高山族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成年男子喜欢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高山族至今还保留着文身的习俗,但文身的图案越来越小,越来越隐蔽。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其杵舞和长发舞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杵舞源于舂谷劳动,参加者环绕木臼,边唱边杵击臼而舞。长发舞一般在月光下进行,跳到高潮时弯腰以发触地,舞姿优美,气氛热烈。 高山族的节日往往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播种节和丰收节,内容是祭祖、举行农耕仪式、会餐、歌舞娱乐等。 语言文字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内部差别较大,彼此不相沟通,但都是属于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黏着语,现尚有语言15种,在聚居区和家庭等不同范围内使用,大体可分泰雅、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兼通汉语文。 宗教信仰 高山族传统习俗盛行灵魂崇拜及祭祀。灵魂,被认为充斥于宇宙万物,这种泛神论观念存在于扑朔迷离的图腾神话和图腾艺术里面,也体现于繁缛冗长的祭祀仪礼之中。在高山族诸族群的神话传说追溯人类生于巨石、大树、蛇、虫、鸟等,排湾人在门楣窗檐以及人体上有关百步蛇与人头的纹饰,曹人对榕树的祭礼与禁忌,都是泛神论观念的产物。高山族各族群对灵魂有不同的称呼,但对灵魂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几乎都认为灵魂无影无踪,但随时可以感觉到。在高山族社会中,许多部落普遍把开基创业的祖先奉若神明,顶礼膜拜。因此,举凡农事、出猎、捕鱼以及祭祀庆典,必祭祀祖灵。高山族曾有敌灵崇拜,除雅美人之外,其他族群过去都盛行“猎首”之风。他们深信,敌人亡灵具有特殊的魔力,既能庇护本族人寿年丰,又有威慑、抵御甚至谋害外敌的灵力。“猎首”习俗在清代开始衰微,到20世纪初彻底绝迹。 宗教祭典就是高山族的节日庆典,反之,高山族的节日庆典也是宗教祭典。除了专门的祖灵祭外,成年祭、农事祭、狩猎祭都充盈着祖灵祭祀,矮灵祭是对古代敌灵的祭祀,是祖灵祭祀的变异形态。高山族各族群这些纷繁的节日庆典时间不一。 高山族过去有许多关于狩猎、农耕、祭祀及其他方面的禁忌,恪守的目的是希望禁规,避免不可觉察的危险,特别是死亡的发生,以维护生产、祭祀的正常活动以及社会伦理道德不受影响和干扰。禁忌一旦被触犯,大家预感到可能蒙受某种祸害而惶惶不安,当即中止在进行的一切活动,采取祈祷、咒唾、喷酒、祭献等祓禳方式,解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犯禁者受惩处。农事的禁忌围绕播种、耕耘、收割等生产环节尤为严格。播种、收割期间禁忌高声谈话、喧哗,始终保持庄严肃穆,否则被视为是对祖灵的亵渎。如今这些禁忌已逐步发生改变。 饮食文化 高山族食物以谷类、薯芋为主,以采集和渔猎收获以及家畜、蛋、肉和蔬菜为副,调味品只有盐、辣椒和生姜。最主要的食粮为粟与稻,间或也吃一些玉蜀黍、稷、豆等杂粮。雅美人则以薯芋为主食。高山族一般将粟米和稻米煮成饭和粥,或将糯米、黍蒸制成糕和糍粑。 排湾人喜欢在小米中掺花生和兽肉用树叶卷起来蒸吃,雅美人则将饭、粥和芋头、番薯一起煮吃。往昔日常食物多以粟饭和薯芋为主,糕和糍粑只有在庆典或祭祀时才食用。高山族一般不是病人不喝开水,更没有饮茶习惯,口渴时就喝山溪或水管的流水,泰雅人还爱喝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各族群男女都爱饮酒,而且饮量很大。能自酿粟酒、米酒以及薯酒。吸烟是各族群的通俗。高山族中卑南、阿美、排湾及雅美等族群有嚼槟榔的习惯,但中部和以北各族群却没有这种风俗。嚼榔槟与黑齿习俗有关,他们以嚼槟榔能使齿面变黑为美。食物的保存大致有腌、晒干、烤干三种方法。平埔人大都以稻米为主食,往昔将鱼肉用盐腌制后再吃,以为上肴。 风俗习惯 服饰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 高山族女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二是布农、鲁凯人和排湾人的窄袖长衣式;三是雅美人的半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件背心,下体仅横围一块腰布。冬季则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结。 高山族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银铜首饰以及钱币、纽扣、竹管等。他们用这些饰物把浑身上下装饰得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尤其是男子,盛装时几乎从头到脚都有装饰,有些男子尤其是头领的头冠甚至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多姿多彩。 住所 高山族的聚落多在背山面河之处,阿美人、卑南人居于台东纵谷平地,雅美则居于兰屿环岛海边。过去高山族住房大部分为地上住屋,也有局部凹入地下。 泰雅人的住屋一般都建在山腰地带,住屋正面朝向低处。住屋一种是全部建在地上,另一种是屋内凹入地下,屋檐高不过一米半的半穴居式建筑。 赛夏人的住屋一般建在较平坦的山地,无一定的方向。布农人的住屋建在险峻的山腰地带,门朝向低处,为半地下室住屋。曹人的住屋多建在山腰平坦地方,门无定向。 排湾人的住屋建在山腰斜坡上,面朝低处。房屋一般都建在地面上,也有屋内低挖半米左右的。有木屋和石屋两种类型:木屋以方木为柱,木板为墙壁,用木板或茅草盖顶,属于大型的木结构房屋。这种木屋在房梁、房柱、房檐、房门、房壁上都有许多人形或蛇形的雕刻,具有独特的风格;石屋则以圆木或立石板为柱,片石为墙壁,在山字形的屋顶上垒小块板石为瓦,形似龟壳,也有用大块板石盖顶的。 鲁凯人倚坡建屋,先将基地铲平,成“簸箕形”,为半地下式住屋。阿美人的住屋建在平地上,无一定朝向。卑南人的居室为圆形,是用竹篱环围起来的。雅美人的住房大都建在沿海山麓坡地上,面海而居。建筑材料多取自于海边卵石,用卵石垒成地基和墙壁,外部蔽以茅草。房屋地基挖得很深,屋内凹下二三米,房檐离地面仅一米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半地下式房屋,可抗台风的袭击。 平埔人的住房大都是干栏式建筑,也就是“架梯入室”的桩上建筑。高山族各族群住屋多数有门无窗,也无烟囱设备,屋内一般比较阴暗,陈设也很简单。现在各族群居住条件已发生显著变化,房屋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与汉族基本相同,屋内陈设已大为改观。 交通 高山族聚居的山区,层峦叠嶂,行路如蜀道之难。山区道路可分为“社路”和“猎路”两种。在深谷危崖和溪水过处,则架设木桥、竹桥或藤桥以渡。木桥多为独木桥,即用一株大树砍削成方木,横架在溪流两岸。也有在岩壑之间,用两木交叉,下端插入溪间,上端靠在岩壁上,攀登而过。竹桥有长短两类:短桥用三四根粗竹并搭在岩石上;长桥用粗竹并立插入溪流中间为桥架,再以四五根排竹搭在桥架与岩石上。有的在桥的两侧搭架竹栏杆,以便扶持。藤桥一般架在危崖深谷之间,往往是高山对峙,中夹大溪,深数千仞。 高山族人民不畏天险,用藤皮打成粗藤索两条,平行悬于两岸之间,分别固定在两边的岩石或大树上,在其下端约为五六尺,以同样方法再平行悬结藤索两条,藤索上用藤蔓穿结成网状为桥面,两边上下藤索间也结织成网状为扶栏。这种藤索吊桥在泰雅、布农、鲁凯、排湾等族群中均普遍采用。阿美人、卑南人和日月潭的邵人等族群擅长使用独木舟,独木舟是用一段大圆木挖削而成的。兰屿雅美人的海船在外观上呈头尾翘起的龙舟式,采用拼板工艺,船身、船头雕绘着十分精巧而美观的几何形和人形图案。 聚落与年龄等级 高山族的聚落,明清文献称作“番社”或“社”,后来一直沿用“社”这个称呼。清朝官方及一些文人学者,曾对高山族一些村社作过粗略的调查统计,《台湾府志》记载当时高山族共计277社,“社之大者不过一二百丁,社之小者止二三十丁”。据台湾省民政厅1953年公布的数字,高山族聚居的村落共计409社。社都有自己的名称,最早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后来才逐步发展为以血缘为纽带兼以地缘为组合,包括一个或几个氏族成员聚居的“社”。 高山族还有一套传统的年龄等级制度,借以开展生产、祭祀、军事等各种活动。年龄等级制度以长幼和职责为原则,把人的一生大体划分几个阶段,凡到一定年龄的男子,均被列入既定的同龄人的等级之中,自觉履行各自等级对社会的职责和义务。年龄分级有宽、严两式。宽式分级,如泰雅、赛夏、雅美等族群,仅根据长幼尊卑及社会分工,把年龄大体分成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严式分级,如阿美、卑南等族群,形成一套系统的等级制度。特别是阿美人的年龄等级制度,形成森严的梯队结构。例如北部阿美地区的薄薄、里漏等社,年龄制度从18岁到89岁,共分9级,各有专名,取“雾、雨、藤、磨石、荒土、楝树、神器”等名称。 婚姻 台湾各族群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男女结婚后,任何性放纵和乱伦行为都被视为严重的犯罪,要受到严厉的制裁,而婚前男女之间的交际却非常自由。婚姻的缔结虽然也有出自父母的主意,但大多数都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泰雅男子向女方求婚,以吹口哨表示爱情。阿美则是女子亲自到男家,以赠物表达思慕之意。阿美、排湾等族群男子向女子求婚时,求婚者必须竞相入山砍相思木负至女家,以善负重和最多又最快来竞争。这种求婚方式,男子必须苦练好几年。 泰雅、曹、布农、排湾等族群曾经有过抢婚习俗,但这种原始遗风早已消失。此外,曹、布农、赛夏等族群有交换婚,即甲家娶乙家女,甲家女也嫁给乙家,在赛夏人中还有丈夫的姊妹嫁给妻子的兄弟的习惯。台湾各族群结婚的年龄不一。阿美人男子在十四五岁时就编入集会所少年组,锻炼三四年后升入青年组。这时,男子取得成人资格后即可以结婚。泰雅、布农和曹族群,男子十七八岁熟悉农耕和狩猎后即为成年可以结婚。各族群女子在十五六岁掌握熟练编织技术后即可结婚。男女通过一定的结婚仪式方能结为夫妇。近几十年传统婚龄有所推迟。 家庭 在高山族的语言里,“家”与“房子”是同义词,但是各族群的家庭仍有差异而各具特色。阿美人的社会是典型的母权制社会,婚姻形态实行男子出赘,孩子从母居住,通常以女性为一家之长,掌握家庭生产与祭祀权。 家族世系按照女系计算,财产继承权属长女或幼女,家庭通常是女系为核心的大家庭。其特点是人口多,几代人住在一起不分家是常见的事。 根据1958年至1959年的调查,在台湾东部山区357户阿美人家庭中,女性家长占68.06%,以两对以上配偶组成的复合家庭占44.45%。阿美人的亲属称谓比较简单,通常以年龄与辈分划分。同辈人年长者称kaka,年幼者称safa,母亲辈称ina,父亲辈称ama,祖父称faki,或amanuama(“父亲的父亲”),祖母称mamu,或ina nu ina(“母亲的母亲”)。泰雅人多数是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 。 泰雅人的家庭成员及其关系与阿美人则大相径庭,家长原则上由男性担任,被称为"家庭保护者",对家族成员具有支配权和权威地位。在颇重以男系为中心的布农人家庭中,由于布农人的传统观念和凝聚力,家庭往往数代同居,叔侄共炊,成员达60人之多,这在高山族大家庭中也是很少见的。 平埔人大部分属母系社会,在婚姻上,男子入赘女家,从妻居,为女家从事劳役。在继承上,女子继承家产,传承家系,但现已基本汉化,变成男子继承家产、世系,女子出嫁。然而,原始的传统婚姻与继承方式仍有遗风,女子嫁到夫家,丈夫仍须经常去女家助耕;女方父母丧亡后,女子仍有权继承娘家的家产。 生育 台湾各族群均把人口众多视为强大,而普遍产生增殖人口的强烈欲望,生育子女被看成为一种神灵的赐与。过去产妇临盆都由自己料理一切,不用助产者。胎儿落地,用竹片、石片或茅叶切断脐带。脱落的脐带,各族群都有一定的收藏方法。 命名 胎儿出生后,一般都要举行简单的命名仪式,泰雅人和赛夏人用父子连名,即在个人的名字后连上父名。布农人和曹人在本名之后连氏族名。卑南人排湾人和鲁凯人在本名后连所住房屋名。 冠礼 各族群举行的成年礼都是非常隆重的。曹人和布农人的少年,在参加成年礼仪式前的数日即行斋戒。举行成年礼仪式这一天,少年们齐集到会所广场接受一老者的藤杖鞭挞、训诫,再由头人赐酒。 婚礼 泰雅、排湾、布农、鲁凯、雅美等族群行男娶女嫁,结婚仪式往往要经过:定情、求亲、送聘礼、迎娶。阿美人习惯行男嫁女娶,办婚事均由女方主动。如男女恋爱成熟,女方母亲同意后,派人到男家求亲得允后,女子到男家服役,过去要二三年,现在不超过一个月,期满后,女方到男家迎娶。卑南人以招赘婚为常规,但主动求婚仍为男性。定情后,男家到女家求亲,送上槟榔和酒。结婚前夕,男家送聘礼到女家后,女家再带酒和糕到男家迎娶。曹人是男方求亲后,男子到女家服役一至六年,待生育一子女后才一起回男家。 葬礼 台湾高山族除一部分雅美人把崖葬为特殊葬俗外,都实行土葬。各族群一般将死者两膝屈于胸前,使之双手抱膝成蹲踞状,用藤条布带固缚于柱侧,待尸体僵硬后用麻布紧包埋葬。南部阿美人与卑南人则将死者的尸体用麻布或卷席紧包后埋葬。现今各族群“方穴蹲葬”已不多见,多行“仰卧葬”。 艺术天地 歌舞与乐器 歌舞之神仿佛特钟情于台湾宝岛的雄奇灵秀,历史文献这样赞誉高山族歌舞盛况:“老少男女皆喜歌唱,宴会既阑,开口而讴,一唱百和,反复不倦,舞时必和以歌。”清康熙年间的《台海使槎录》一书采录了34首“番歌番曲”,很快,这些歌谣即被翻译介绍到欧洲。高山族歌谣从内容上说,主要反映农耕、捕鱼、狩猎、采薪等生产活动,歌有独唱和群唱之别,或者一人领唱,众人和声响应。多数是触景生情,即时编词,歌词自然质朴,是现实劳动生活的直接反映。 高山族情歌感情真挚,纯真率直,委婉自然,饶有韵味。 高山族能歌也善舞。早期的舞蹈,以反映狩猎和捕鱼活动为主。后期的舞蹈,多数表现农耕兼渔猎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劳动舞,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的色彩。歌舞盛会时,“聚薪燃火,光可烛天,”人们一边举樽豪饮,一边引吭高歌,先由十几个健美的小伙子款款起舞,兼领唱序歌,传呼大家乘兴歌舞。即时,人们“挽手合围”,“连臂踏歌”,环绕着熊熊篝火向右转动,轻歌曼舞。所谓“挽手合围”,是指人人伸展双手,越过第一邻伴而与第二邻伴相接,舞态忽俯忽仰,双脚伸屈进退,先是“逐队踏地”,继则“踊跃直前,齐声歌呼”。起初,随低吟浅唱的歌声翩跹而舞,动作纡徐,声微韵远;紧接着,歌声激扬、高昂,舞蹈的旋律随之急速,而且富有感情,及至酣畅处,人们放声高歌。高山族舞蹈矫健、优美,富有节奏和激情,表现了高山族人民锐劲豪迈、奋发乐观的精神气质。 乐器常见的有口琴、弓琴、杵、臀板、腰铃、脚铃、笛子、叶琴等。口琴主体为一竹管,长约8厘米,直径约2.4厘米,竹管上面穿凿4个洞眼,分别斜嵌4片铜制或竹制的簧舌。弓琴形状如弓,长约2尺,宽约4厘米,用竹子削制而成,弦用月桃草纤维或金属丝编成。弹奏时,弓的两端分别用嘴咬住和左手握住,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拨弦。笛子有鼻笛与横笛两种。叶琴即撷取新鲜的阔叶树叶一枚,衔吹于嘴唇。杵乐流行于日月潭邵人,杵长约2米,是妇女舂米工具,用长短粗细的杵,用以撞击石或木,以发出不同的音响。臀板盛行于赛夏,由竹管和青铜壳组合,用带子串连起来,垂悬于臀部。起舞时,竹管与铜壳撞击有声,音色清脆、激越。腰铃系于腰部,舞蹈时运用腰部的扭动和摇摆,使之发出清亮悦耳的响声。脚铃种类比较多,通常系于脚上、腿部。 手工艺品 家庭手工艺主要有纺织、编篮、刳木、雕刻、削竹、制陶等。纺织:过去各族群就已经懂得用苎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群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风俗。布农人的纺织工艺早已衰微,曹人现已没有懂纺织技术的人了。各族群的纺线方法相同,都用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都是属于较原始的平地腰机型,即水平背带机。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花纹以菱形、长方形、三角形、十字形等几何图案为主。 编篮:编篮是各族最普遍的手工工艺,仅用小刀即可加工藤、竹,编制成各式各样的背篓、渔篓、渔筌、饭笾、藤包等器物,工艺十分精巧。编篮主要由男子从事。 刳木:刳削是各族群较精湛的木工工艺,所制小至汤匙大至独木舟。日月潭邵人用一根大木刳削成独木舟。海上兰屿的雅美人则很早就告别刳木为舟的年代,采用较先进的拼板造船技术。 雕刻:排湾人最善于雕刻,他们在各种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以及住屋的门窗、板壁、房梁、屋檐上都雕刻着各种的图案花纹,诸如人物、动物、花卉以及各种几何形纹饰,其中以百步蛇纹饰最为常见。 削竹:削竹工艺应用很广,除用于编篮工艺,还用于制作水筒、渔筒、米筒、酒筒等竹筒具和烟管、笛等竹管器,以及弓矢、渔刺等狩猎具。 制陶:布农、曹、阿美和雅美等族群能制作陶器,泰雅人和赛夏人则无制陶技术,曹人制陶工艺也早已失传。阿美人、雅美人制陶工作主要由妇女担任,而在布农人中则是男子的事。 名胜古迹 台湾八景 又称台阳八景,是台湾旅游佳处,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说法,现指的八景是:阿里奇观、日月风姿、鲁阁幽峡、南湾极致、阳明风光、北投温泉、野柳公园、马来飞瀑、玉门水库。其中阿里奇观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区,由森林、云海、樱花三大奇观组成,最高处海拔2663米,登阿里山的沿途,一睹森林中擎天神木--距今3000年的红桧,体会不同的气候节。登上山顶远望,森林象大海涌起层层波涛,起伏汹涌,壮观的云海如波涛澎湃。春天里樱花盛开,形成艳丽的花之海。日月风姿是台湾著名风景区,位于南投县丛山中,海拔700多米,该处湖水平均深度约30米。湖中心有一美丽的珠子岛,岛北潭形如圆日,南潭状似月弧,因得名日月潭或双潭。这里四周翠峰环抱、湖水湛蓝,常常烟雨迷蒙,变化多端,十分奇绝和神秘。湖中可以泛舟,游客还可登临驻足在珠子岛。周围有文武庙、玄光寺、玄奘寺等寺庙楼宇供游人观光。 北港妈祖庙 亦称朝天官、圣庙,是台湾地区的古刹建筑。北港是台湾早期与中国大陆往来的重要口岸,从福建等地到台湾拓荒者都是从此登岸的。妈祖是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由福建人迁台后,将湄州朝天阁的妈祖神像在北港建庙奉祀。后来多次重修。相传妈祖是福建省莆田县贤良港林姓姑娘,她水性很好,常常救助海上遇难的渔民、客商,28岁仙逝,其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建庙奉祀,逐渐将林姑娘升为妃、天妃、天后,作为航海的保护神。台湾居民笃信妈祖,不仅作为航海保护神,而且作为年岁丰收和保境安民的象征。 大屯火山群 地处“太平洋火圈”上,是台湾最著名的火山区,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它是由火山反复喷发而成的,大屯火山口直径360米、深60米,常年积水成湖,有“天池”之称。北面的小观音山火口最大,东西1000米,南北1300米,涤约300米,现已没火山活动,成为多硫气孔和温泉。 八仙洞史前遗址 位于台湾台东县长滨乡樟原村附近海岸八仙洞。1968年至1969年在此发现新旧石器时代文化层,打制石器6000多件,骨角器100多件,时间最早的约1.5万年前,这些遗物的类型和制作术与中国大陆南部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很相似,石器特征近似北京周口店的旧石器文化。 卑南巨石文化 台湾考古工作者于1980年在台东县卑南乡巨石发现的,是台湾至今最大最完整的史前文化遗址,距今2、3千年前,遗器、遗物有岩棺、玉器、石器、陶片等。岩棺的材料取自台湾中央山脉,可证明东岸的居民由西迁来;玉器、石器、陶片等,可证明来源于中国大陆;从先民的纹身、家谱、洪水故事等文化特质,与中国大陆南方各省的古代越濮族很相似。 鸟来温泉 在台湾省台北县马来乡。原是泰雅人乌来社地,乌来土语意即温泉。水温80摄氏度,是台湾的著名温泉。在温泉之南有乌来瀑布,从80多米高的悬崖上飞奔而下。由温泉、瀑布、云雾弥漫的山峰及人工湖组成了这里的风景区,供人疗养,游玩,观光。 日月潭 在南投县丛山中,是台湾省著名的风景区。水面海拔740米,湖中心有一岛,名珠仔山。小山北为日潭,小山南为月潭。湘潭四周山峦叠翠,潭东水社大山高2 056米,常常烟雨迷蒙,幽静神秘。这里寺庙楼宇主要有文武庙、孔雀园、玄光寺、玄类寺等。玄类寺保存有玄类的部分遗骨。西岸猢滨一带是旅店别墅,东南岸是邵族居民聚落,在这里可看到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此地在清初并不叫日月潭,而被称作“水沙连”,山中湖侧居住着土著民族,与外界隔阻,有“海外别一洞天”之说。 石门古战场遗址 在台湾屏东县恒春半岛西侧四重溪河谷中。 河谷在这里由干两山夹峙,两岸相距仅30余米,形势险要。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者在附近登值,高山族同胞在这一带居险抵抗。凡来这一带游览的人们都来此凭吊。 雾舍 在台湾中部山区,属南投县。海拔1148米,附近有瀑布,早晚云雾笼罩,咫尺难辨,故名雾社。1930年10月叶日这里爆发雾社高山族反日武装起义,起义领导人莫耶·莫那鲁道父子和花岗兄弟均壮烈牺牲.现在起义地点安葬着烈士的遗骨并立起山地同胞抗日纪念碑。雾社是群峰叠翠,溪涧奔流的天然风景区。二、三月樱花盛开,景物优美。附近合欢山区一带冬季积雪甚深,开辟有滑雪运动场。 体育娱乐 背篓球赛 高山族传统体育项目。原为男女青年求爱的一种活动方式。每年秋收后,都要举行背篓会。背篓会开始,头人将红布一晃,未婚男女就迅速散开,小伙子每人选中一棵摈榔树向上攀登,采摘摈榔。头人再一晃红布,背背篓的未婚女青年就跑到树下,于是小伙子便开始向自己心爱的姑娘的背篓里投滨挪。头人再见红布,姑娘们开始奔跑,小伙子们从树上跳下在后面追赶,按规定需和姑娘保持四、五米的距离,并不断地投掷棋榔。姑娘中意小伙子便徐步不前;若不中意,则把投中的模榔倒出来,继续向前跑。有的地方比赛时,分男女两队,人数相等。比赛时,女方背背篓站成一排,男方持规定数量的球列队站干女方之后,相距四、五米远。裁判员发令后,女方边歌边跑,男方紧迫其后,在规定的三、五米的距离外,将球投进篓内,以投中多者为胜。 刺球 刺球活动,是台湾屏东来义乡古楼村的排湾族在6年一次的年祭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参加刺球的人。拿着长约八尺高的竹竿,竿顶上插着二十五厘米长的尖刺,围坐在排成一圈的刺球架上,神球用山藤编成,共有五个,分别代表丰收、丰猎、健康、婚姻、英雄的含意。刺中哪个球,就表示其祖先在未来的六年内,保佑他享有这个球所表示的幸运。当一个神球被抛向天空 时,坐在刺球架上准备接球的男同胞,立即双手握着竹竿向球刺去。在五个神球中,以第五个最为珍贵。刺中的人要立即用砍刀把球和竿顶一起砍下,抱回家中供上。同时,刺中的人也将居于旅中领导地位,备受族人尊敬和爱戴。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23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