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二维码
4914
发表时间:2017-12-10 01:20 拉祜族属于古代号称“东方大族”的氐羌后裔之一。《新唐书·南蛮传下》中称拉祜族为"锅锉蛮",这是拉祜族作为单一族体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拉祜族的历史从语言和地理分布两方面考虑,大约可以看出两条自北向南的迁徙路线。一条是东线,可能从青海泽库一带的藏语区,进入青海与甘肃交界处的夏河县和拉椤河的藏语区,向南到甘肃南部的天水一带,再向南进入四川省阿坝地区后,留一部分人,其余又沿大、小金川以及大渡河继续南下,到达或路过现在丹巴、康定一带,再向南往汉源、石棉、甘孜、冕宁进入大凉山地区的喜德、西昌,在这一山区又留下一个较大的部落群后,其余人又继续南下,经过盐源、会理,进入云南的小凉山,又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部落,即今天宁蒗彝族的先民们。进入西昌的这部分人中,还可能有一部分人沿雅砻江、安宁河南下,可能进入楚雄地区南华,并向玉溪、思茅等地散开,这一部分可能有今天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先民们,其中可能也有拉祜族的先民,后来他们已融合到这些地区的彝族中去了。可能是今天自称“拉乌怕”或“罗婺”的先民们。 另一条路线,就是西线这一支。最早可能是从青海的东部和东南部出发,即今天的果洛藏区和玉树藏区,进入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的东南部的察隅地区,在墨脱、米林一直到南部的隆子、错那地带,今天居住在那里的门巴、珞巴、僜人等,都可能是当时南迁时,留下来的这支人马中的一部分,因此才会有些词与拉祜族的古词有同源关系。留下这部分人后,其余人仍继续向南,沿怒江、澜沧江、金桥江上游和横断山脉峡谷顺江和沿横断山脉南下,进入云龙、大理地区,在洱海附近定居了拉祜族的一支,可能是今天镇源自称"科搓"的拉祜族的先民们,就是唐书中记载的“锅锉蛮”,这部分人定居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在南诏建立前后,他们又沿澜沧江向南移动,进入今天的临沧(拉祜族传说中称此地为“勐缅密缅”)、双江、耿马、镇源,每经过一地都留下一部分人,所以至今这些地方留有多少不等的拉祜族和自称“拉乌”、“罗婺”的彝族的一部分。除了留下的人外,大部分人还在南迁,进入了思茅地区的澜沧、西盟、孟连等县。所以这三县也是今天拉祜族的主要聚居地。澜沧江两岸,又是西岸的这一支是以拉祜纳为主,而东岸的这一支则是以拉祜西为主的。这两支队伍大部分人留在了国内,但仍有不少的人仍继续南迁,进入东南亚地区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也有一些,大概是从金平、绿春过去的。由于大洋才切断了他们继续南迁的去路。这就是他们迁徙的最终点。从迁徙路线中,可以看出拉祜族是彝语支系中的一员,与彝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图腾信仰。有一种结论是:拉祜族是古氐羌人的后裔,其祖居地可能在青海省的东部和东南部。 据有关文献记载,从公元1726年景谷、镇源、墨江、普洱等地拉祜族起义到1918年澜沧仙顶营拉祜族起义的近两个世纪间,拉祜族共举行过20多次反对封建统治、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起义,促使不同地区拉祜族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加强了各地拉祜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光绪十八年(1892年),清朝政府鉴于地处边疆的拉祜族地区政治、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为加强拉祜族地区的统治,在拉祜族较集中的双江、澜沧、孟连等地实行改土归流。清末基本形成了今天拉祜族的分布格局。由于战争和多次大迁徙,近代拉祜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元并存的经济文化现象。大约占总人口二分之一强的地区已过渡到封建地主经济,但还保存着若干封建领主经济的残余;大约占总人口二分之一弱的地区隶属于傣族封建领主经济,但还保存着浓厚的大家庭公社制残余。金平县拉祜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关系都较为原始,是近代由于社会的原因使经济发展严重倒退的事例。在旧中国,拉祜族政治地位低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拉祜人民政治上没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过着穷困和不安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拉祜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军队侵占班洪地区和后来日军侵犯云南边疆时,拉祜族人民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拉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参加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贡献。 概况 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纳、拉祜西和拉祜普。他称有锅锉、果葱、苦聪、黄古宗、倮黑、黄倮黑、缅、目舍等。据1990年统计,拉祜族总人口为411545人,在中国56个民族中排列第23位,分布在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云南省占99.2%(《中国民族人口资料》,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5月版)。 云南省是拉祜族的故乡,省内拉祜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县(市)共计22个,分别隶属云南省思茅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地区。总体而言,云南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西两岸、哀牢山两侧和元江(红河)中下游沿岸的山区和半山区。长期以来,与周围的汉、彝、哈尼、傣、佤、布朗、景颇、回等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和守卫祖国西南边疆,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7年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制定了统一标准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远在西汉时代,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或“昆明之属”,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18世纪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现在所分布的地区。 拉祜族传统的住房称为掌楼,掌楼一般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稳固,生活安定。掌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分为寝室和客房,客房中央有火塘,塘中的火终年不息;下层不筑围墙,用来堆放杂物、圈牛养鸡。楼外设一阳台,用来晾晒谷物或纳凉。 拉祜族以黑为美。传统女服为右衽大襟黑布长袍,长及脚面,两侧开衩,高及腰部,在领口、盘肩、衣袖及衩沿镶红、白、蓝三色几何纹布条,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有人认为它就是旗袍的前身;下身为黑布长裤,裤脚有纹饰;头缠一丈多长的黑布包头,一端由背垂至腰际,头帕两端缀有彩穗;赤足,裹绑腿。男装上身为右衽大襟圆领或对襟黑布短衫,下身穿裤管肥大的黑布长裤,头缠黑布包头或戴无檐黑布小圆帽。 拉祜族习惯于用竹筒烧饭菜,用竹筒烧出的饭菜不仅保持了原料的风味,又有青竹的清香,十分可口。拉祜族人还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将新采的茶叶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内压实,然后放到火塘边烤干,再剖开竹筒,取出茶叶即可。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浓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别具风味的饮料。 拉祜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诗歌中有一种叫做“陀普科”(谜语),深为群众所喜爱。拉祜族的音乐、舞蹈都具有独特风格。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等。拉祜族长篇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芦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用葫芦做成的芦笙是拉祜族最喜爱的乐器,电影《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据拉祜族的芦笙曲调创作的。 “扩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择吉日举行。“扩扎”共九天,分三段。初一至初四为第一段,称作“扩路妈”,即大年。大年初一抢新水是“扩扎”最富情趣的活动:随着雄鸡破晓的第一声啼鸣,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冲出家门,抢先来到泉边抢新水。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纯洁与幸福的象征。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初三这天人们带上食品走亲访友,还要唱歌跳舞。初八、初九为第二段,称“九黄会”,又称“男人节”。十三到十四日为第三段,称“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荡秋千。 语言文字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大方言,两大方言都可通话。古代拉祜族无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靠口碑世代相传,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 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由缅甸传入拉祜族地区,在教区曾使用过一种以拉丁字母为书写形式的拉祜文(现称老拉祜文,迄今在信仰基督教的拉祜族地区使用)。这套拉祜文很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到解放前夕,懂得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推行语言文字政策,拉祜文得到了改造和推广。1957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学院语文组在大量调查拉祜语的基础上,对拉祜文进行了改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以澜沧糯福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东回音为标准音,改革了老文字,创造了新的拉祜文。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并制定《云南拉祜族文字方案》,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审核批复试验推行。 拉祜文的推广使用,对拉祜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用拉祜文出版发行的各种科技读物到1993年已达21种,8万多册,出版拉祜文扫盲教材和小学课本11种,10万余册。《云南民族语文》,1993年第3期。拉祜族民间文学和艺术的挖掘整理得到突破性进展。拉祜族文学基本属于民间口头文学,过去没有文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对拉祜族民间文艺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整理出版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成》、《拉祜族民间诗歌集成》、《拉祜族民间故事》、《拉祜族苦聪人民间文学集成》、《拉祜族民间舞蹈》、《拉祜族谚语俗语集》(拉祜文、汉文对译)、《拉祜族文学简史》(民间文学部分)等数百万字的民间文学资料和研究专著,为拉祜族文化史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资料。 宗教信仰 古代拉祜族信仰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分为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巫术。拉祜人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火、草、木、鸟、兽、山、坝、江、河、石、铁甚至建筑物、工具、旧居地址等等都附有特定“尼”(精灵),相信自然界是充满精灵的世界。各种精灵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等级,它们各司其职,互不相属,但人类不能触犯它们,否则将会大难临头。因此,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出远门等等之前,都进行各种名目繁多的祭祀仪式,以此祈求各种精灵保佑人们平安无事,万事如意。 各地拉祜族的原始宗教大都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极其复杂的历程。原始宗教的重要手段是原始巫术,它主要通过占卜、禳解、诅咒、盟誓和神判等仪式来表现并世代相传。主持原始巫术、祭祀等原始宗教活动的人员称摩八、席八或毕摩、贝玛(与彝、哈尼族同),他们经自学,多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少数人还掌握中药知识和传统历法,深受拉祜人的尊重。 唐宋时期,佛教是南诏、大理政权的“国教”,属于南诏、大理政权属民的拉祜族先民也信奉佛教,“至大理末年,段氏与乌蛮三十七部关系破裂”。(《拉祜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一时间战火四起,导致拉祜族大规模的迁徙,佛随人迁,佛教仪式日渐简化,但佛教思想仍以口碑形式根植民间。明末清初,大理僧侣杨德渊及其门徒把大乘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使拉祜族的佛教信仰再度兴盛起来,至清朝嘉庆后,先后在今临沧地区的耿马、双江等县境内建立过四大佛教活动基地,据说各以一尊佛像为真传;在今澜沧县范围内建立过五个佛教活动中心,据说各以一部佛经为真传。故拉祜民间有四佛四尊和五佛五经的说法。 由于大乘佛教在拉祜族地区的传入一开始就与清朝政府相对抗有直接联系,故佛坛都毁于战火,佛经佛像多下落不明。传入拉祜族地区的佛经今只有一少部分,当今自称佛祖后代的拉祜族地区有竹木结构,草盖顶"波页"(佛寺),但人们只能以口碑形式传颂佛祖的功德,佛教活动内容带有浓厚的拉祜族宗教文化特色。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先后传入拉祜族地区。据有关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仅澜沧县境内拉祜族、佤族信两教人数就达25000人以上。其中教徒最多、影响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是基督教,它以当时澜沧县镇边区(今糯福乡)的糯福为中心向外传播到永安、东回、富邦、文东、上允等区乡和沧源、双江等县拉祜族、佤族地区。(《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云南民族情况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天主教的活动范围较小。迄今为止,澜沧县等部分拉祜族仍信仰基督教,星期天进行礼拜活动,每年公历12月25日过圣诞节。节日期间跳摆舞、吹芦笙、弹口弦等,依旧属于拉祜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饮食文化 拉祜族现在还有烤吃肉类的传统习惯,烤吃肉类的方法是用两根竹棍子,把涂有食盐、香料之类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用火慢慢烘烤,肉不能烤焦,只能烤黄、烤香,鸡和鸟类的翅膀,直烤到肉黄骨酥。用这种方法烤的肉类,吃起来别有风味。 现在拉祜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其它的谷、荞、麦、豆类都属于杂粮。他们做的米饭既松软,又香甜。煮饭的炊具多数是用土锅(一种比较粗糙的陶锅),虽然家家户户都有铝锅,但煮饭做菜仍多用土锅。 拉祜族的食具,过去有用竹子做成的,有的用木头刻制成碗、勺(称为木拉),刻得很精致、美观。木戛区是拉祜族聚居的地方,“木戛”是傣语,意思是“出勺的地方”。现在拉祜族多数都已使用瓷碗,不再自己刻木碗了。 拉祜族自己种的菜很少,多数是采摘山中的野菜,因为山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有可供采食的,他们吃饭离不了辣子,每餐必不可少。俗语说:“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 拉祜族喜欢饮茶。饮茶的方法是,用陶制小罐把茶叶烤香,然后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发出一阵阵唏唏声响,这叫吃烤茶。如果有客人来了,必须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茶是自己饮,第二罐才是客人饮用。煮出来的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喝了,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煮出的第二道,茶味正浓,味道最好,所以用第二道茶招待客人。 在饮料中,拉祜族人民最喜欢的是酒。他们遇酒必痛饮,饮酒又必唱歌。尊敬的客人来到家里,即使没有什么菜,也要招待客人饮酒。 拉祜族男女老少过去都会吸烟,吸的烟是自己种的草烟和“兰烟”,兰烟是一种味道十分浓烈的烟草。 传统节日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十二天,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春节,也叫过年,过年分为大年、小年,拉祜族称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是从正月初一至初四共四天,小年是从初九至十一共三天。十二是满年,这天晚上全寨要跳芦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圆了,年也过完了,从明天起新进入紧张的劳动生产了。 清明节,扫墓节日。这天,到墓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加高坟墓,杀鸡悼念亡魂,最后全家人在坟墓旁进行野餐。 端午节,是拉祜人民种树种花的节日。传说这天是撒在田地里的种子脱离谷壳的日子。这天不能砍伐任何植物,而是种树、种芭蕉、种竹子最好的日子。传说这天把棒头(木杵)插在地里都会生根发芽。 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天黑时,各家各户都要点燃松明或者蜂蜡做的蜡烛。这天要杀一只鸡,茶饭要比平时好一些。 新米节,献新米饭,是拉祜族最高的礼节之一。拉祜族的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子,约农历七、八月间,谁家的新谷先熟,谁家就先过新米节。献新米饭,必须先献米饭给神和去世的老人,并祝福,自己家的老人端碗后,其他是晚辈才能跟着吃。献新饭时,要唱新米节歌。 八月月圆节,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的,梨是象征青年男女幸福的日子开始了)摆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后面祭山神的地方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大人小孩围着篾桌跳芦笙,庆祝丰收。 拴红线。拉祜族拴红线,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儿女要出远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来,在上路之前,老人要给出远门的儿女拴红线,祝福他(她)一路平安,办事顺利。儿女从远方归来,也要拴红线庆贺。无论谁当了英雄或当上官,寨子里最有威望的长者也要给他拴红线,为他祝愿。青年男女结婚时,长辈也要给新郎新娘拴红线,祝愿他们幸福,白头偕老。拴红线,拉祜语叫“吴开派”。红线是用红线四根、白线四根、黑线四根共十二根组成,拴线的时候,老人和有声望的人围坐在篾桌边,篾桌上放一个盛有清水的大碗,用筷子把水顺一方向搅动,把结起来的红线留一线头放入水中跟水一起转动,红线头对准谁,谁就给被拴线的人拴线。拉祜族有一首拴线的歌:“金线银线,比不上拉祜的红线,拉祜的红线啊,把希望拴在心上,把幸福拴在心上,拉祜的红线啊,是吉祥幸福的线。” 风俗习惯 拉祜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的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 聚落与民居 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早期,人们不会制造工具,不会建造住所,只能依赖大自然栖身。直到清代,部分拉祜族仍“不葺庐室,崖居野外。”(雍正《云南通志》)“居深箐,择丛篁蔽处结茅而居”(康熙《楚雄府志》卷一),而且“居住无常”(光绪《普洱府志》引“思茅厅采访”条)。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渐形成了聚落,生活区域相对稳定,民居的建筑活动日益频繁,并日渐发展成为具有南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澜沧江以东地区迟至近代出现了闪片房,其风格与周边民族相同。这种民居一直保留到20世纪50年代,个别保留到七八十年代。澜沧江西岸拉祜族聚居区,近代民居多为草房。草房分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尤以干栏式草房最具特色,保留时间最长,其根本原因与中国南方的自然环境和当地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直接关系。拉祜族聚落多为血缘集团的集体居所,早期聚落有防御设施,但后来只留下象征性的简易寨门。勐海等地拉祜族每年在旧寨门后加一个新寨门,但旧寨门不因此而拆迁,任其风化。寨子多有广场,供人们在年节时聚会跳舞。广场中央立有寨神柱,逢拉祜年(扩)时立年柱。广场边有供人们喝茶的“沙拉页”。寨子上方有茂密的森林,人们视为神林,严禁私自砍伐。神林往往古木参天,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居住环境的作用。多数村寨用竹子引山泉水入寨,村寨附近开劈园圃。孟连等地拉祜族每个寨子或几个寨子有一个青年男女社交的公共场所,即公房,它是一间大草房。澜沧县糯福乡南段老寨拉祜族寨内道路以广场为中心,作十字形布局,其中三道通向三个寨门,另一条道路通向东北高地上的寺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澜沧江东西两岸拉祜族和其他民族共居同一聚落的现象十分普遍,冲破了旧时代聚落的氏族和民族界限,是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有力见证。 服饰文化 拉祜族服饰源远流长。古代拉祜纳支系男女成员皆身穿长袍,拉祜西的男女穿短衫裙子。清代雍正年间编撰的《景东府志》卷三载云,拉祜西“女短衣,以带缠腰,下着麻布密褶裙”。说明拉祜族服饰自古代就已开始分化。 近代拉祜族服饰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男女统一型。道光《顺宁府志》卷十云,拉祜族“男女皆穿青蓝布短衣裤。”同时期编撰的《他朗厅志》说当时分布在今墨江一带的拉祜族“男女皆短衣裤裙”。二是男子型。道光《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说拉祜族“男子椎髻,以蓝布裹头,着麻布短衣,跣足。”他们还裹黑色头巾或戴蓝白两色瓜形小帽,穿无领无襟或对襟短衫,肥大的长裤。三是妇女型。道光《普洱府志》记载说拉祜西“女穿青蓝布长衣,下着蓝布筒裙,短不掩膝。”拉祜纳妇女穿开岔很高的长袍,头裹丈余长的头巾,最末一端垂及腰际,内穿裤管肥大的长裤,用黑布裹腿。(《拉祜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现代拉祜族服饰已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但服饰不因等级不同而有区别,从上层人士到普通百姓,其服饰都是统一的,具有明显的全民性。男子服饰保留了传统服饰的特点,它主要由短衣、对襟上衣、右襟上衣、长裤(大裆裤)、包头、圆形小帽(无檐帽分成人型和儿童型),多喜欢穿胶鞋。妇女服饰不仅保留了传统式样,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可具体分为长衣长裤型、短衣筒裙型和长衣筒裙型三种。 早期拉祜男女短衣皆由四片青蓝布或黑布缝合而成,用布条结衣扣,制作简单,随着织染条件的逐渐丰富和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加之审美观的不断变化等,使人们有能力美化服饰,不断出现了用各色布块及彩带等组成的美丽的几何形图案装饰在衣襟边沿、背肩、胸围等部位的长衣和短衣。特别是白银在拉祜族地区流通后,各种精美的银泡及银制吊子、纽扣、手镯、项圈、耳环、耳坠等等,成为拉祜人特别是拉祜妇女喜爱的服饰和首饰用品。用银制饰品镶嵌的女式长短衣,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另外,品种多、色泽鲜艳的各种织锦挎包,不仅是拉祜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拉祜族工艺美术的象征。 婚姻与家庭 据有关研究,古代拉祜族曾经历过亚血族群婚(族内班辈婚)制、族内对偶婚制,而且长期实行族内对偶婚制,因而在血缘集团内部由父系和母系相互混杂,导致双系大家庭制度长期并存的现象(《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区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版)。随着大家庭制度的解体,近代拉祜族社会出现了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制度。现代拉祜族家庭有三种类型,即双系家庭、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 在保留母系制家庭或双系制家庭的地区,拉祜族青年男女在寻求配偶时,女性占主导地位。已进入父系家庭的地区,拉祜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中,男性占主导地位。婚恋自由是各地拉祜族的共同特征。集体性是拉祜族青年男女活动的主要方式。拉祜族极少有包办婚姻现象,离婚率低。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家长可以由男人担任,也可由女人担任。 各地拉祜族缔结婚姻的方式基本相同,大致要经历求婚、订婚和婚礼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已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和支系特征。以聘礼为例,新平、元江、金平等县拉祜族曾以松鼠干巴为聘礼,而澜沧江西岸则多以猪肉、酒等作为聘礼,也有以钱币作为聘礼的,其数量视条件而定,但多数讲究成双成对,其隐含的文化含义不言而喻。夫妻不和可以离婚,但按惯例,提出离婚者必须给对方一定数目的款项。男子提出离婚者所付款项要比女子提出离婚者多;有子女前提出离婚所付的款项比有子女后提出离婚的款项少。有些地方要请村寨头人和长辈主持离婚仪式,以割断红线或蜡条,或用剖木块等方式,由离婚者各持一半作为离婚凭据。有子女者离婚,男孩归父,女孩归母。先提出离婚者,财产全归对方;双方自愿离婚者,财产各得一半。离婚后可以嫁娶。 拉祜族人名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传统型、过渡型和同化型。早期拉祜族有名无姓,人名的构成为:性别词(男的多用扎,女的多用娜)加名(主要是动物名称,以十二属相居多,也有其他事物的名称)。这种传统类型的命名迄今仍盛行于澜沧江西岸澜沧等县拉祜族聚居地区,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过渡型人名是拉祜族人名从有名无姓向有名有姓阶段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人名的结构一般为姓加传统型人名。 拉祜族的姓多源于汉族,有的拉祜族人名已被汉族同化,如已出现严格按字派取名的现象,与当地汉族取名无差别。常见的命名方法有10种:即以十二属相名称命名;以祖先的名字命名;以名人的名字命名;以出生时辰的先后命名;以排行命名,但排行中只有大小两级;以身世命名;以佛教的名称命名;以基督教《圣经》里的人(神)名命名;以生理特征命名;以汉族的取名方式命名。取名要举行仪式。 取名后若诸事不顺、多病等,则要举行更名仪式。澜沧县拉祜族老缅支系认为人取名后常生病是因为取错了名字,要更名扎依(男)、娜依(女)。多数地方更名没有具体规定,但为人更名者一般是健康长寿,儿孙满堂,劳有所获,为人正直,受人尊敬的人,认为这样的人为那些病魔缠身、诸事不顺的人更名后,被更名者就会万事如意,安康幸福。 生育习俗 拉祜族对生育极为重视,没有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观念。妇女怀孕期间不能单独外出和做重活,而且亲人随时在旁。生小孩后,家人精心照料,并单独为产妇开灶,防止细菌传染,殃及婴儿健康。婴儿出世未满月期间,亲朋好友携带米、鸡、蛋等看望产妇,由接生老人向人们报婴儿性别。有些地方有产妇生男孩杀母鸡,生女孩则杀还未鸣啼的公鸡祭祀的习俗。认为第一胎生男孩时用母鸡祭祀,第二胎则生女孩,还认为这样做使婴儿长大成人后好找对象。新平拉祜族婴儿出世后,忌讳外人进家,若有成年男子误入,则要认婴儿为干儿或干女,而且必须为之送礼取名。 澜沧、西盟等地拉祜族婴儿出世的第三天,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其取名。产妇坐月期间,丈夫要守护在旁,而且在一个属相周(12天)内夜不能熄灭塘中的火。坐月满12天后,据产妇的身体状况,可以在屋内活动,但不能下地干活或有风时出门。产妇坐月期间还备有产妇专用的锅、碗、勺、杯、壶等生活用具,吃饭时与众人隔开,保持卫生和清静的环境。 大多数拉祜族小孩满周岁时不过生日,无成年仪式。 丧葬习俗 拉祜族将世界分为现世世界和彼岸世界,并认为两个世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相同,人类社会就是在彼此世界相互转换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的。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人们不仅重生,而且重视丧葬。他们根据人的死因将丧葬分为正常丧葬和非正常丧葬,又按死者年龄的大小分为成年人丧葬和非成年人丧葬两种。 清康熙《楚雄府志》卷十九说,当时生活在楚雄府境内的拉祜族“遇有死者,不殓不葬,停尸而去,另择居焉。”没有报丧、吊唁和葬仪、葬礼的记载。现代拉祜族已形成了独自的丧葬习俗。澜沧拉祜纳支系成年人及其以上人员死,家人鸣枪报丧。旧时若村寨头人死,除鸣枪外,加放土炮报丧。人们听到枪声后纷纷前来死者家里吊唁。家人用白布裹尸停放于正堂,脚朝正堂上方,头朝正堂门,表示死者及其灵魂还在家里。棺前供有死者生前用过的用具。停尸期间要在死者平时吃饭时间献饭,若死者配偶已故,要在桌上放两双筷子。澜沧、景谷、镇源拉祜西支系和老缅支系则认为,人的死期早已定好,人死当日即埋葬之期,因此有当日死当日葬的习俗。多数拉祜族地区都有人死停尸、择日而葬的习俗。新平拉祜族死者年龄越大,停尸时间越长。 杀牲奠祭也因地而异,如新平拉祜族除杀羊外还杀一头小猪,据说老人死后需要猪拱出水用。吊唁活动中,有的地方唱挽歌,而有的地方则不唱。唱挽歌的人要熟悉死者生前的生活特点、性格和事迹,同时要知道本民族的迁徙史,从死者家里唱到祖先发祥地,又从那里唱到死者家里,最后划定彼此世界的界限。 葬式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多数拉祜族地区有公共墓地和火葬场,一些地方有家庭墓地和火葬塘。元江拉祜族将坟地选在有野果的山上,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抱着野果树死的,后世死者只有葬于野果树旁才能找到其祖先。(《玉溪地区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各地有抛鸡蛋选墓穴的习俗,鸡蛋破碎处则掘墓而葬,以石垒坟为志,不立碑刻字。澜沧一带拉祜族火葬一律用湿柴,由丧家亲属准备,若死者为男性,备用柴堆成八层;若死者为女性,则堆成九层。尸体焚化后又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烧掉。焚尸后第二天拾骨放入棺材,在火葬场附近安葬,个别只将骨灰收拢成堆即告葬毕。老年死者抬到山上火化,晚辈死者则抬下山火化(但一些村寨凡36岁以上的人死亡不行火葬)。火化数日后,收骨灰择日而葬。各地拉祜族有举行隔魂和复山仪式的习俗,其内容多为安慰死者,让其安心在彼岸世界生活,让现实世界的人们吉祥安康、人丁兴旺。 多数拉祜族节日庆典时在家中祭祀祖先,没有上坟扫墓之习俗。拉祜族对寨外自杀、溺水或因事故死亡的人视为非正常死亡,就地掩埋,不用棺材或白布裹尸,只用死者生前用过的被子等裹尸而葬,甚至砍荆棘垫坑底,以免人间再发生类似现象。双江县拉祜族青年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 艺术天地 特色服饰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爱穿传统服饰。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0.3 米多长的黑色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有地方妇女还有用黑布裹腿的习惯。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拉祜西妇女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布条;或穿裙子,间隔出红、黑、白三色。她们出门时,总是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艺。 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1.5 公分长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布长巾裹头。妇女穿花边衣服,也用黑布包头。 现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上面。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漂亮。 民族歌舞 拉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拉祜族的舞蹈活动状况始见于清代诸文献。道光《云南通志》载云:拉祜族“亲戚会饮,吹笙为乐”,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岁首,期间“醉饱歌舞。”同时期编纂的《威远厅志》也载云:拉祜族“男女杂聚,携手成圈,吹笙跳舞。” 世代拉祜人将歌舞作为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主要舞种有芦笙舞、跳歌和摆舞,各舞种又各有数十或上百个套路(节目)。还保留着嘎内嘎、木筒鼓舞、祭龙舞、饭魂舞、欢庆舞等原始古朴的众多舞种。《拉祜族民间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民间歌曲有叙事歌、颂歌、情歌、儿歌、催眠歌、丧葬祭祀歌、酒歌(盘歌)、打歌(杂曲)、哭调(苦曲)、龙歌(祭祀曲)等。歌曲中有排比、对偶、叠句、衬句等句式。民间乐器主要有吹管乐器、弓弦乐器、打击乐器三类,多用作歌舞演唱伴奏。其中吹管乐有葫芦笙、芦笛、哩嘎都、响篾、稻谷杆笛、必噜、大号、小号、竹箫、唢呐、五眼竹笛等,曲目丰富。弓弦乐有三弦、二胡、三弦琴等。打击乐主要有象脚鼓、钗、铓、锣等,多在歌舞场上伴奏作打点节拍和增强气氛。《思茅地区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拉祜族民间歌舞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一簇芳香独具的山花。 名胜古迹 拉祜族聚居的澜沧县,属亚热带山区。由于全县地形为山水切割,海拔差异悬殊,因此气候竖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的特点,气候资源丰富。 在海拔八百米以下的澜沧江畔,小黑江、南卡江、黑河下游河谷地带为热带,全年无霜,适宜各种热带作物生长,作物一年多熟。海拔在八百米至一千八百米之间的大片地区为亚热带,年无霜期二百八十六天至三百四十天,是农业主产区。以县城勐朗坝为例,年平均气温18.9℃,最热月平均为23℃,最低月平均12.5℃。海拔一千八百米以上的地区为温带,均为山区,气候温凉,年无霜期二百四十六至二百八十天,适宜发展林、牧业和种植杂粮。 澜沧不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也很秀丽。主要风景区有: 募乃“仙人洞” 位于竹塘区募乃街子前、佛双公路边的半山腰上。“仙人洞”洞口开阔,洞内象一间装饰精美、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的大厅。四壁缀满了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有似象牙的,有似龙、飞禽走兽的,也有似芭蕉、竹子和一串串翠绿欲滴的葡萄的。特别是有的钟乳自顶部垂直而下,与地面上突起的白笋石仅一掌之隔,犹如一棵雕刻精美的玉柱。洞的侧方有一条狭窄黑暗的通道,只能单人躬身行走。越往前走越黑。手电无光,只有点着火把才能照亮。一直往里走可通山前面的悬岩上。在洞口,俯首可观募乃全景。晴天,白云弥漫于山间,在阳光渲染下,五光十色,确有仙境之感。凡是到募乃的人,都要亲临其境,欣赏一番“仙人洞”的风光。 温泉 位于县城勐朗坝,解放后已建成环境幽美、宽敞舒适、设备较好的浴室。其温度达56℃,含有硫磺等矿物元素,有较高的疗养价值。每当假日或工作之余,前往沐浴者络绎不绝。 响水河瀑布 位于雅口区响水河乡。河水从数十丈高的石岩上冲下,气势磅礴,声震四方,十公里以外也能听到,因而有"响水河"之称。 竹塘、拉巴和东回等区境内,多属喀斯特(石灰岩)地貌类形。在这些地方,清泉、溶洞、暗河、石林星罗棋布,石峰突兀,千姿百态,有的象雄狮、骏马,有的如宝塔、利剑,有的似战舰,马鬃,断岩脚下,清溪侧畔,丛丛翠竹茂盛挺拔,株株垂柳婀娜飘袅。 此外,还有雅口区澜沧江边的虎跳石,糯福的景迈茶山、竹塘区的天生桥,及勐朗坝的勐朗水库等,也是澜沧县较好的风景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拉祜族地区的古文化遗址没有记载。据1983年至1985年文物普查,拉祜族聚居区澜沧县境内发现新石器采集点30处,均系表土层中出现,有打制和打磨兼制的梯形石斧、靴形石斧、石刀、石锄、石环等,标本153件。(《思茅地区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三佛祖佛房遗址 位于西盟县城勐坎水库南西700米佛殿山。佛房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属大乘佛教朝拜地,亦是清代拉祜族头人和佤族头目誓盟处,占地2500平方米。佛房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草房,正房为大殿,面积240平方米。殿后有佛塔,用鹅卵状块石垒成三台,成凸字形,面积16平方米,高5米,殿前有四座花台,用石头分二层砌成。今遗址尚存佛塔、花台及残留围墙。现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糯福教堂 位于澜沧县糯福乡政府西北300米小山上。系美国浸信会基督教堂,建于民国11年(1922年)。该教堂为拉祜族干栏式围廊建筑,内部装修为欧美教堂风格。总建筑面积为506.6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纵向双十字形相连之木构架,平挂瓦屋面,内有礼拜堂、拉祜文教室、牧师休息室。基督教传教士活动至1949年解放时终止。现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长炮 清代拉祜族起义时使用的兵器,亦作拉祜族年节鸣放的礼炮。澜沧县共收藏15件,大小不等,铁铸、立式、圆筒状,炮身箍以多道铁环,底部为方形铁座。最大的通长2.22米,外口直径6.5厘米,内空直径3.3厘米。最小的通长1.21米,外口直径2.8厘米,内空直径1.2厘米。 明末清初以来盛行佛教的拉祜族地区,迄今或多或少地珍藏着传教宝物、法器和僧人用具。其中以南栅佛寺(今澜沧县境内)的传世宝物为甚。今藏有厄莎佛祖亲制印玺一枚,印质为檀梨木,上刻有“福禄宝印”四个汉文篆字;有大铜钹一对;铸铁礼炮三门;古磨一盘;铁三角一个;黑宝石二枚;白玉一块;金属质宝谷壳一枚。还有佛祖树(柏树)和佛祖茶等,对研究清代拉祜族地区的佛教传播史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4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