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 二维码
2997
发表时间:2017-12-10 01:30 水族自称“睢”,汉音译为"水",在中国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溪洞之民"、"蛮"、"僚"、"苗"等,清至民国称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先是称为"水家族",后于1956年底由国务院确认为"水族"。
实际上,由于水族的起源和迁徙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水族是由古代南方"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单一民族。秦汉以前,岭南一带居住着"骆越"、"西瓯越"、"南越"等许多部落,它们与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其他诸越部落,统称为"百越"。"百越"不但孕育了中国的稻作文化,同时也演化为南方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水族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原先居住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一带,而邕江流域正是古代"骆越"活动的地区。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50万进军岭南,遭到当时西瓯、骆越等部落的顽强抵抗,直到公元前214年才统一岭南,并置南海、桂林、象三郡,设官治理。受战乱的影响,水族先民被迫沿龙江逆流而上,经今广西河池、南丹等地向北迁徙,移居黔桂边境,从此开始从骆越的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渐向单一民族发展。 汉至魏晋,虽然中原战乱频繁,但水族先民所居的黔桂边境,社会秩序却相对稳定,使其得到持续发展。隋唐之际,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史料记载,当时水族聚居的东谢地区,人口殷实,"地方千里,土气郁热,多霖雨,稻粟再熟",由于产量的增长,人们的存粮有了较多的结余,能够用来酿酒以供节日及喜庆之用。《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载,当时东谢蛮地区,婚姻之礼"以牛酒为聘","杀人者出牛马三十,及得赎死"。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水族先民自秦代迁人黔桂边境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的前提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了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特质,于是,水族作为单一的民族正式形成。 历史上水族先民曾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渔猎经济时代,但随着不断的向北迁移及至后来定居黔桂边境之后,水族的社会经济便迅速地转向了农业经济。唐宋时期的史籍中,关于水族的记载就已有了"地方千里,稻粟再熟"、"夹龙江居,中有楼屋战棚……种稻似湖湘"的描述,它表明,最晚在宋代,水族社会就已经以稻作农业为本。 历史民族学家的研究认为,水族社会没有经历奴隶制,而是直接由原始社会跨入了封建领主制,从唐代开始,封建领主制经济在水族社会中延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直到明朝洪武年间,由于"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江南大量汉族进入水族地区之后,受汉文化的影响,水族社会才开始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时期。 从唐代的羁摩制度开始,历代中央王朝均对水族地区实行"土司"统治,土司制度一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才在水族地区最后消亡。而水族社会的基层组织则经历了由"洞"、"水"向"议榔"制演化的过程,"议榔"制所形成的水族社会习惯法,直到今天,仍对水族社会发生深远的影响。 水族人民历来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水族儿女,其中以潘新简和邓恩铭最为著名。 潘新简(1820-1869年),荔波九阡里梅采寨人,小名阿简,起义后于同治初年称辅德王,始改名称潘新简。1854年,34岁的潘新简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在九阡地区树起反清起义大旗,并提出了"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政治口号,他所率的水族、布依族的起义队伍曾达到1万多人,他们联合上江的罗光明,都匀的柳天成和下江的潘老帽等汉、布依、苗族起义友军,纵横荔波、独山、都江、古州、三脚屯、都匀以及广西的南丹、思恩等地。他的起义队伍与各路义军并肩作战,先后攻打荔波县城17次,攻破6次,并与其他义军联合攻打独山、都江、古州、八寨、嘛哈、南丹、思恩等府、州、厅、县城8座,杀死知县以上反动官吏数十名,击毙总兵、副将、游击、守备、千总等武官近百名,消灭兵勇数以千计。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869年兵败被俘,同年8月15日在桂林英勇就义。 潘新简牺牲后,其余部还坚持战斗长达3年之久。1872年起义最终失败。潘新简领导的这场农民大起义,前后达18年之久,是水族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斗争时间最长的农民革命运动,是贵州历史上"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邓恩铭,原名邓恩明,字仲光,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的一个水族农民家庭。1917年秋,邓恩铭因家庭生活困难,远赴山东投奔其二叔父,并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邓恩铭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邓恩铭是12名代表中年纪最小,同时也是惟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一大"之后,邓恩铭在山东省组织了中共中央直属的山东区支部。1922年,他代表中共中央出席了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随后投身于工人运动,历任青岛市委书记和中共山东省书记,1925年和1928年两次被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英勇就义,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概况 据1990年统计,全国水族总人口为345993人,其中93.22%居住在贵州省境内,广西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来宾、河池等县(市)共有水族人口12799人,占水族总人口的3.7%,云南省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有水族人口7688人,占总数的2.2%。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的水族人口主要聚居于该县境内,其余分布在与三都毗邻的荔波、独山、都匀、丹寨、雷山、榕江、从江等县(市),少数散居于黎平、凯里、麻江、福泉等地。 水族聚居区,位于贵州省南部偏东,该地区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中心,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斜坡,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1000米以上的山峰约350座;都柳江、樟江皆发源于该地区内,两江支流、41条小溪纵横点缀其间,在崇山峻岭、溪流交错之间,夹杂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和平坝。总面积中,耕地占9.4%,林地占55.6%,草地占29.7%,岩山占4%,水面占1.3%,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春秋分明,年平均气温18°C,无霜期320天,年均降雨量1350毫米,雨热同季,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到三熟。地下矿藏有汞、锑、金、铝、锌、铜、铁、硫磺、重晶石、金刚石、煤等,地表水年泾流量为34亿立方米,水利资源理论储能15万千瓦。林业是该聚居区突出的资源优势,盛产杉、松等用材林和油桐、杜仲等经济林,是贵州的重点林业产区之一,区内随处可见葱绿的森林,植被保存在35%以上,有的乡镇甚至高达60%。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 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通用单词100多个,现在则通用汉文。 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相传水族的先民是岭南“百越”之一骆越人的一支。水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明朝末年的文献中。 水族传统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多用杉松木建造,屋顶用杉树皮或瓦片覆盖。楼房分上下两层,楼下圈牲畜,楼上住人;平房一般为三间,两侧为卧室及灶房。 水族服装多为青、蓝色。男子穿大襟长衫,青布包头;妇女穿蓝色大襟上衣,青布长裤,衣裤都镶有花边,系青绿色花腰带,节日穿裙子,戴各式耳环、项圈、手镯等银制饰品。水族妇女擅长制作一种叫做“反结”的绣品,她们用白马尾缠上白丝线绣成各种精美图案,工艺繁杂精细。“反结”指用梭结法刺绣而成的背带,这种背带由几十块不同形状的图案拼镶而成,能干的妇女几乎要耗费一年的闲暇时间才能完工。"者勾"是一种尖端双翘的刺绣鞋,是水族刺绣中的珍品。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相传此菜原用于治病,如今已失去了用来治病的意义,保留了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愿。 水族分布地区地下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黄麻;水果有李、橙、橘、桃、梨和杨梅,还出产麦冬、杜仲等各种药材;矿藏有铁、煤、汞、锑、硫磺、铝、锌等。 水族居住的云贵高原的苗岭山区有一处岩溶森林,1989年被中国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各国科学工作者研究地质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理想基地。 语言文字 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及天文历法。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侗水语支,水族男性大多通晓汉语,但日常交往中人们均使用母语。水语没有方言的差别,只有土语区分。水族文字为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字体类似殷商的甲骨文,水语称之“泐虽”,汉译“水书”,水书为水族的宗教典籍。水族历法是太阴历和物候历相结合的产物,它以阴历九月为岁首,八月为岁末,每月30天。 宗教信仰 水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民间敬祭的神灵有女性始祖“娘娘神”、男性始祖“恩公”等。主要的宗教祭典有“拜霞”、“敬火神”。“拜霞”即拜石头神,每十二年或六年举行一次,请熟悉水书的老鬼念诵祝词巫咒,然后众人依次给“霞”神敬酒,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敬火神”每年举行“洗寨”仪式,“洗寨”期间,禁止生人入寨,村中住户不得点灯生火,洗寨后择吉日向火神及保寨神献牲,祈求招祥纳福、保佑村寨人畜平安。 饮食文化 水族喜食糯米饭和酸腌肉、酸腌菜,喜欢传统佳酿“九阡酒”。糯米饭使节庆主食,也用于祭祀,故又戏称“鬼米”。犹喜吃鱼,吃法独特,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相传此菜原用于治病,如今已失去了用来治病的意义,保留了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平安的美好心愿。其做法是将鲜鱼从脊部剖开,洗净后涂抹多种调味料,再用韭菜、栗仁填充鱼腹,用米草绑牢或清蒸。“煮活鱼”是将活鱼放入有花椒叶或大蒜的水中促其泻吐杂物,然后将整条活鱼投入配好佐料的滚锅中煮沸,鱼熟后捞出剔除骨刺及内脏。这两道菜肴吃时加佐料,鱼味清香,汤汁鲜美。 传统节日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端节 端节,水族人民又称"借端"("借"水语"吃"的意思)吃端、过瑞,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地水族人民在农历岁首(农历九月)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丰收而举行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依山傍水而居的水族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将自己的家园建设成鱼米花果之乡。他们把自己的家乡比作“象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在水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功人的故事。传说很早以前,水族三弟兄,被家乡的特大洪水冲到三洞地区,为了战胜贫穷。饥饿,决定各尽一处,用勤劳与智慧开拓新生活。到了水历正月(农历九月)村支那天三兄弟毅然洒泪分了手。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取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同庆。后来水族人民使依初亥、双亥、三弃(用十二地史记日)的先后顺序轮流过年,从农历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都有过年的村寨。 除夕 “借端”的各村寨,将深藏的铜鼓取出,用鼓声宣告辞旧迎新的“借端”开始。节周期间,户户都备有鸡、亿;鱼、肉。迎接四乡八寨来的亲友和一些不相识的客人。吃新米饭,喝美酒共同分享节日的欢乐。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到各家分享撰品,到处可见孩子们踏着脚,伸着手大声喊着“海有啊!海有啊!”(给我啊、给我啊!)的场面。哪个儿童获得的糖食,果品、鱼干最多,那个孩子就被认为最能干、最健康、最幸福。姑娘们身穿四周镶花边的蓝色大襟无领半长衣、青布长裤。系花四腰,或穿裙子,将长发梳成一把,斜给头上,"佩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物,与神采奕奕的小伙子们聚集在“端圾”四周,吹芦里、吹响、拉胡琴、敲铜鼓。皮鼓声和铜声交织在一起。青年男女踩着鼓点,纵情歌舞,随鼓点快慢而变换舞步,最后鼓点密急如雨宣告结束。赛马、斗牛的“端坡”上,人山人海,锣鼓声震撼大地。当英俊的骑手策马扬鞭登上坡顶时,欢呼声响彻云霄。入夜,兴奋的水族人民围坐在火塘边,吃着象征丰收的糯米团,喝着糯米酒,不时地发出“秀!秀!”(干杯!干杯!)的欢笑声,到处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有些水族地区不过端节而过“邯节”,水语叫“借卯”。每年水历十月(农历六月)选一卯日举行。届时,青年男女打着花布伞,手拿花帕和扇子,到卯坡唱歌,跳舞,嬉戏,游玩。晚间在村寨广场聚会,吹芦里、吹响、去铜鼓、皮鼓、喝花灯戏。 额节 是荔波县德门、田早、太吉、尧古、拉交、水庆等地水族人民的年节。时间为水历正月的酉亥民半夜没素席祭祖,以鱼为上供珍品,另外还供糯米饭、甜酒、大小南瓜等。过去还举行赛马、击铜鼓等娱乐活动。方式、内容与瑞节相似。 怀雨 水族语音译,是贵州水族每年夏历三月中旬栽秧后,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的一种祈求农业丰收的祭典。 卯节 水族语叫“借卯”(意思是“吃卯节”)。是荔波县和三都县九阵地区水族人民的节日。日子要选在插秧结束之后的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的卯日。并以辛卯日为上吉日,忌丁卯属火的四比过节那天,人们盛装到“卯场”上唱歌,所以“卯节”也叫“歌节”。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关于“卯节”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对仙男仙女,男的叫阿腊,女的叫阿向,他俩相爱结为夫妻,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并经常帮助别人,后被尖顶王赶走。他们热恋故乡,不忍离去。于是阿腊变成正腊坡,阿向变成了要向井,从此正腊坡森林茂密,要向井长流不息,周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选择了这个吉祥的日子唱歌跳舞,一代一代传到现在。 苏宁喜节 水族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二月丑日。节日那天,全寨的小孩提着特制的小竹的,结队挨家挨户去要象征长寿幸福的糯米饭、鸡蛋、肉片。家家都热情地接待他们,让他们快快乐乐。同时家家户户剪彩色纸人,缠竹条纸须,贴括在祭桌的墙头上。节日中,对妇女也异常尊重,祭典由她们主汽苏宁音节这一祈祷妇女平安康福的习俗,有人称为水族的妇幼节,三都县和勇乡的水族人民还以此为年节。 风俗习惯 婚俗 水族婚姻旧时奉行民族内婚制度,采取"同宗不婚,异姓开亲"的原则,青年男女,恋爱自由,但婚姻由父母包办。在实际联姻过程中,潘、韦等水族大姓,由于人口众多,致使男女婚配成为大问题,故通过“倒栽杉”的形式,实行破姓开亲。婚姻的缔结分提亲、问亲、订亲和结亲等过程。提亲和问亲多由媒人去进行,一旦亲事定下,即择日举行"订亲酒"。 家庭习俗 水族社会在家庭之上,一般有家族组织制度,家族中的年长者和辈份高者共同组成一个人数众多的“三老四公”议事会,他们按族规负责家族内部的道德评判和处理家族内部的成员纠纷。个体家庭每逢婚丧大事,都会得到家族组织成员的全力资助和协办。家族拥有公共墓地、山林、草场、水源、鱼塘或河段。“三老四公”必须负责家族大型的“拜霞”、祭祀“火神”、保寨神等宗教活动,对外代表家族参与地方性的“议榔”会议等。个体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长,拥有家庭经济的支配权和对外交往权,也有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的义务。 服饰 水族男女都喜欢穿青、蓝两色服装,所用布料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即远近闻名的“水家布”。男子过去穿大襟无领宽袖的青蓝土布长、短衫,内衬白布短褂,下身穿青蓝简便裤,脚穿元宝盖青布鞋,用青布包头。现在男子的服饰已汉化。妇女穿蓝色大襟无领半长衫,着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镶有花边,系青色绣花围腰,喜将头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节庆期间,妇女喜戴项圈、凤钗、须花、耳环、手镯等银饰品。 建筑 勤劳勇敢的水族人民世代依山傍水而居,村寨按姓氏聚族而居或成片聚居,一般由数十户或上百户组成一个村寨,村际间的道路曲折迂回,村寨周围或修竹成林或杉、松、枫、柏等参天古树环绕,山泉叮咚,清溪长流,虫鸣鸟语。金秋时节,近处肥美的田养鲤鱼不时跃出水面,远山金黄的稻浪尽收眼底,一派“鱼米山乡”的田园风光。 艺术天地 水族民间口头传承的歌谣非常丰富,按来别可以分为古歌、礼歌、酒歌、丧歌、情歌、婚嫁歌等;按形式可分为双歌、单歌、调歌等。歌词结构以七言为多,讲究押韵,有“五歌不有韵,无韵不成歌”的说法。唱词多用比喻、隐喻、借喻手法。 水歌 水族人民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善于即景生情,遇事而歌,随编随唱。所以有"唱不完的山歌"的美称。水歌的主题鲜明,语言淳朴。有的叙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有的揭水歌 水书 水语称为"雷虽",意思是“水字”、“水书”,现在已经知道的有四百多个单字。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字体主要为象形、会意、假借等几种。象形字占较大比重,水书格受条件限制,远不能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多为民间择日召神、看风水等使用。但在日常生活中,水书对水族人民的思想意识、生产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丧葬、婚姻、营造等活动都离不开它,甚至驯牛、吃新米等普通习俗也要请人看水书。目前,国内外都有学者对水书进行研究。 舞蹈 水族民间舞蹈最有名的是铜鼓舞,由古代祭典舞蹈演化而来,多在祭祀、节庆及丧葬时演出,表演者为男性,人数不限,但需为偶数。表演时,把铜鼓置于三角架上,表演者在鼓侧一手持木槌击鼓腰,一手持木槌击鼓面,边击边舞,舞姿欢快,场面隆重热烈。 名胜古迹 引朗石棺木 位于贵州三都县水龙引朗寨后面。石棺是用整块石头打磨之后砌成长方形的墓匣。墓室分为三层;底层埋入泥土,用作安葬亡人;中、上层露出地表,高约2.2米左右,用作存放殉葬的衣物、首饰等。大多数墓石的上、中层贴着石壁,石壁的外侧刻有狮、龙、牛、羊和花草等图案。石棺墓是研究水族古代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文物,1981年,引朗石棺墓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体育娱乐 水族赛马 都柳江两岸的水族人民,在育日朝句喜欢若马。赛马前先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骑着骏马绕"端坡"(赛马坡)一圈。然后,勇敢的骑手们跃马扬鞭驰骋起来,他们还在疾驰的马上做各种表演.水族赛马是广泛的群众活动,不但青年人参加。连老人、孩子和妇女都能参加。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25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