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 二维码
2598
发表时间:2017-12-10 10:56作者:怡夫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的自称,因为音译不同,曾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古尔”等不同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学术界尚无定说。其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土著说、蒙古同源说、契丹遗裔说。土著说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进贡。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世居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渊源。根据达斡尔语与蒙古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相互之间有相同或相近的成分,尤其是《蒙古秘史》中记载的13世纪早期蒙古语的某些词汇,在现代蒙古语中已经消失,但却保留在达斡尔语中的事实,有人认为达斡尔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前的古代蒙古各部落的一支,因而与现在的蒙古族有共同的族源(满都尔图著:《达斡尔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5页。)。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分析考证各家之说,契丹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史料依据方面显得更为全面,更为充分,(陈述:《试论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载《民族团结》,1959年第6期。)甚至得到官方认可。 源于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流经外兴安岭和大、小兴安岭之间的黑龙江,在历史上一直是孕育我国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和部分满族等北方民族的摇篮。 1125年辽王朝被金推翻后,达斡尔族自西拉木伦河、洮儿河一带北迁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精奇里江(结雅河)、牛满江(布里雅河)的广大地区。他们在那里结成屯落,从事以定居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一些势力强大的部落建有城堡。以至于在17世纪中叶,这些屯落和城堡,成为达斡尔族和当地其他民族反抗沙俄侵略者的根据地。 清兵入关后,清政府无力顾及入侵的沙俄殖民者,达斡尔与鄂温克、鄂伦春等族陆续从江北迁居嫩江流域。清廷把迁至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居民编为杜博浅、莫尔丁、讷莫尔3个“扎兰”(队),由理藩院管辖。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又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按姓氏编为布特哈八旗,设副都统衔总管管辖,其中达斡尔族原来的3个“扎兰”,分别编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清末废除布特哈总管,管辖制度稍改革。八旗制度的建立,推动了达斡尔族社会封建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物资交流,密切了各民族间的关系。 达斡尔族为嫩江流域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嫩江流域以至整个黑龙江地区,直到清初达斡尔等族迁居到此时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黑龙江将军辖区的7万人口中,达斡尔族约有2万,几近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当时黑龙江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开发黑龙江尤其是开发嫩江流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抵御沙俄的入侵以及当地社会发展需要,相继建筑了瑷珲城(1683年)、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1684年)、齐齐哈尔城(1683年)、布特哈城(1731年)、呼伦贝尔城(1732年)、呼兰城(1734年)。在清代前期黑龙江地区上述六城成为当地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而达斡尔族作为主力,参加了这些古城的建筑;《清世宗实录》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萨布素等奏……应于来春,就近迁打虎儿兵五百人,先赴额苏里耕种,量其秋收,再迁家口”。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开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为了筹集军粮,抵御外患,当时除设立“官庄”,还设立旗“公田”,而各旗中,满族旗兵很少负担生产任务,鄂温克等族又以渔猎生产为主,农业生产的任务主要由达斡尔族承担。 作为祖国北疆的世居民族,达斡尔族人民在抗击沙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保卫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辽沈战役、“三区革命”等一系列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民素以勇敢善战著称。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入侵黑龙江流域时,达斡尔族各城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内迁后,清廷规定,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应征编队,驻守边防。从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达斡尔族官兵携带家属陆续被派往今爱辉、嫩江、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呼兰以及新疆伊犁等地镇守边关。 鸦片战争以后,达斡尔族人民也同国内其他民族一道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族民主革命之中。1914-1916年,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居民为反对军阀强行放荒招垦,霸占土地,在少郎和岱夫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封建压迫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达斡尔族人民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日联军。许多群众为抗联送粮、带路、掩护伤员,多次协助抗联抢渡嫩江。1944年,新疆塔城地区的达斡尔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解放战争时期,齐齐哈尔郊区和莫力达瓦旗的达斡尔族在当时中共嫩江省委和省军区的支持下,各自建立骑兵大队。这两支骑兵队伍自1945年冬起,参加了境内剿匪及解放尼尔基、讷河、嫩江等县城的战斗,在夺取东北战场最后胜利的辽沈战役中立下战功。1945年8月,达斡尔族和东北各族人民获得解放,13年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民族乡建立,达斡尔族进入民族发展的新时期。 概况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21463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省区。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另外,吉林、辽宁、北京、天津、上海、陕西、广西等全国二十几个市、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00多个旗县、市均有少量达斡尔族人口分布。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于1956年8月,尼尔基(达斡尔语,意为繁荣)镇是自治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从1952年开始,先后在呼伦贝尔盟达斡尔聚居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乡、阿荣旗音河乡、新疆塔城县瓜尔本设尔、齐齐哈尔市郊梅里斯等地建有7个达斡尔族民族乡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全旗26.2万人,其中,达斡尔族2.63万人,蒙古族5251人,汉族21.3万人,鄂温克族4928人,满族1.74万人,鄂伦春族226人。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嫩江两岸。其人口最为集中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由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山脉构成的东、中、西部三大山系,约占总面积的74%。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松嫩平原北部边缘,海拔173-652米之间。属中温带湿润型大陆气候。农作物需要的日照、气温和水分基本上满足需要。旗内自然资源丰富。嫩江干流和诺敏河两大河流从境内穿过。有水面12.8万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1.9万亩。大小河流56条,总长1484.5千米,河网密度7.4千米/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47.40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占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总量的40%。鳌花、鲤鱼、白鱼等水产远近闻名。南部有较大的平原和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盛产玉米、高粱、小麦、大豆、水稻等,北部森林资源丰富,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树、枫树、柞树等十多种树木和黄芪、赤芍等野生药材,栖息着熊、虎、猞猁、狐狸、灰鼠、狍子等多种野兽。占黑龙江省境内达斡尔族人口55%的达斡尔族集中生活在地处嫩江中下游、松辽平原的齐齐哈尔市郊。这里土质肥沃,不仅适于农耕,江河两岸又是水草丰美的牧场。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边缘的临近海拉尔市的东西和南面的达斡尔族人口,从事畜牧业生产。分布在新疆的达斡尔族的人口,主要生活在地处阿勒泰山南麓的丘陵地的塔尔巴哈台城(简称塔城)地区北部,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大多数人使用汉文。 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 “达斡尔”的意思是“开拓者”。达斡尔族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和狩猎。 达斡尔族人的村落大多是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他们的村落、房屋都修建得十分整齐。他们的风俗是不管谁家建房都全屯动员、大家动手。建房时一般都在屋外围上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显得大方而又美观。 在居室中建有三面相连的大炕,称之为“蔓子炕”,这种炕保温性能好,是达斡尔族人民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达斡尔族人以禾祭子,禾祭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与黍子相似,但不黏,也叫糜子。米、荞麦、燕麦为主食;肉食主要是牛羊肉。他们喜欢吃手抓肉,猎回的各种动物多晒成肉干儿食用。奶食是达斡尔人主要副食品,他们把牛奶制成奶皮、干奶酪、黄油食用。 达斡尔族人的男装多为长袍,两侧开口,长袍一般是蓝色、灰色,长袍上的衣扣大多用皮条编成。在严寒的冬天,他们穿戴厚实保暖的皮袍、皮裤、皮帽。达斡尔族妇女多穿袍,外套坎肩儿,袍有两边开口或前开口的,衣边上绣着精美的图案,穿在身上美观大方,极富民族特色。但最具特色的是达斡尔族人的皮帽,是用狍子,狍(páo) 子:属鹿一类的动物,雄的有分枝状的角,肉可食用。的头皮原样制成的,双耳挺立,耳边有对称的犄角,这种帽子既保暖耐用,又是猎人狩猎时的伪装。 达斡尔族人以善于造车而闻名,被称为“草上飞”的北国名车--大轱辘车即出自达斡尔族人之手。大轱辘车非常轻便,重量只有100多公斤,但车轮高大,直径达1.5米左右。在茫茫草原上该车极便于涉水过溪。 大轱辘车一般可分为三种:普通车、苇厢车和篷车。篷车是在苇厢车上加盖篷顶,既可防日 晒雨淋,又可驱寒保暖,是达斡尔族人的必备之物。 达斡尔族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是“阿聂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这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达斡尔族人都在自家门前点燃牛马粪,祈求来年吉祥兴旺。节日除夕,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达斡尔族人也有除夕之夜包饺子的习俗。节日期间,达斡尔族人的各种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而“罕伯舞”则是不可缺少的节目。这种舞蹈富于变化,时而徐缓悠长,时而跳跃欢快,是十分优美的舞蹈艺术。 由于冬季漫长寒冷,达斡尔族人民对被称之为“波依阔”(与现代曲棍球运动极其相似)的体育运动情有独钟。从两鬓斑白的老人到身强力壮的少年都能挥杆上阵,激战一番。由于“波依阔”与现代曲棍球运动极其相似,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达斡尔族自治旗把它列为重点体育项目,广泛开展,培养出不少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赢得了“曲棍球之乡”的美誉。 崇尚科学文化教育的达斡尔族,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智力投资,不仅在自治旗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育体系,而且还纷纷送子女到中国各地学习深造。目前,达斡尔族每万人中拥有的大、中、小学生的平均数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居各民族的第二位。 语言文字 达斡尔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据中外学者的大量考证,达斡尔语很可能同几千年前的契丹语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达斡尔语内部分化问题,学术界基本倾向于达斡尔语可划分为布特哈方言、齐齐哈尔方言及新疆方言的“方言说”三分法。三种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没有重大差别,可以互相通话。因为长期与周围蒙古、鄂温克、鄂伦春、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接触与交往,有相当一部分人兼通上述民族的语言。另外,达斡尔语中还吸收了一部分外来语借词,主要是汉语借词和满语借词。达斡尔语属粘着语,构词方法主要有派生法和复合法。除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外,达斡尔语是蒙古语族内部与蒙古语最相近的语言。达斡尔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清代,达斡尔族知识分子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近年来学者研究指出,达斡尔族曾在清朝使用过一种带有辅助性质的文字,即满文字母的达斡尔文。它是一种借用满文字母来音写达斡尔语的文字,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恩和巴图:《19世纪达斡尔族使用的文字》,《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达斡尔文在习惯上拼写达斡尔语,“满文字母记音”。(恩和巴图:《谈满文字母的达斡尔文》,《民族语文》,1994年第2期。) 宗教信仰 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萨满教以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为思想基础,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表现了极强的自然属性及与人为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特征。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萨满对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乃至精神世界依然具有深刻的影响。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神灵,不仅自然界和自然界的风、雨、雷、电等现象都有神灵主宰,而且人和各种动物都有灵魂,认为人生的幸福和灾难,均是神灵庇佑、恩赐或报复的结果。受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达斡尔族先人崇拜和供奉自然现象、动植物中各种各样的"巴尔肯",共有几十种,如天神、河神、祖先神等等。萨满被认为是沟通神和人之间的使者,按其职能有不同的等级。因为萨满不仅是观念形态的事物,从事主持祭敖包等宗教仪式,为族群消除自然灾害的宗教活动者,而且一些萨满确实擅长接骨、接生等医术,因此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因为受萨满教的影响以及过去达斡尔族地区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落后,形成许多禁忌和祭祀活动。如每年春、秋二季各行一次,旨在求神感恩的“敖包·沃奇贝”(敖包祭),祈求天神降雨的“多德·伐日贝”(求雨祭)。一些意在避邪免灾、以求吉祥的禁忌如进山打猎不要直呼熊、虎的名称,而要尊称公熊为老头子、母熊为老婆婆,不许有人在院子里甩鞭子,防止把牲畜的灵魂赶走,造成家里牲畜因瘟疫死亡;不准砍伐祭祀用的树木,不能卖掉祭祀用的猪、羊等,否则是对神的不敬,要受惩罚等等。上述禁忌和祭祀活动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现已基本消灭,或演变为有利于民族发展的文化形式。如传统意义的求神感恩的“敖包·沃奇贝”,现已发展成为由官方组织定期兴办的集文艺、体育、商贸为一体的娱乐性集会。 萨满教是以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为基础,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原始宗教,曾广泛流传于我国阿尔泰语系各民族中。 直到近半个多世纪,现代医学开始在达斡尔族中普及以前,几乎所有的达斡尔人都是萨满教的虔诚信奉者,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充满着神灵和鬼魂,不仅天地山河都有神灵在主宰,而且刮风、下雨、打雷和闪电等自然现象也都是由神灵主宰的,人和各种动物都有灵魂,人的肉体死亡了,但他的灵魂不死,仍然活在阴间或转世再生。他们把自己的幸运和灾难看作是神灵的庇佑、恩赐或报复的结果,因而供奉各种各样的神。 达斡尔人把他们供奉的神称为“巴尔省”,共有几十种,其中源于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河神、雨神以及虎神、狐仙等,属于人物崇拜的神有各民族的祖先神、娘娘神等。 传说在这许多神灵中,“霍列力”神是最古老的神之一,海拉尔地区达斡尔把它称为“达·巴尔省”,意思是最早的神。“霍列力”神由17个神位组成,除了被雷击而死的半边身的人物外,有九头妖怪、龟、蜥蜴、龙、布谷鸟等动物,大都以木刻的形体为它的神偶。达斡尔人早期曾供奉的“博古勒·巴尔省”由24个神位组成,其中有渔翁、猎人、喇嘛、铁匠、担商、婴儿和宦人等人物,有已故的老萨满和他的神树,有鹿、狗、蜥蜴、蚯蚓、乌鸦、布谷鸟、蛇等动物,还有娘娘神、山神等等,总称为“博古勒·巴尔肯”。这是早期以氏族为单位集体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达翰尔人供奉的集体神群。自19世纪末起,随着达斡尔族氏族制度的解体,这种集体神群已经失传,分化为一群个体的神。 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对他们宗教巫师的称呼各不相同,达斡人则将男女萨满统称为“雅根德”。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萨满曾经是达斡尔族中为患者治病、主持祭敖包等宗教仪式,为族众消除自然灾难的宗教活动者。达斡尔族萨满的产生和训练,非常隆重而富有神秘色彩。老一辈萨满死后若干年内要产生新一代萨满。据说长期患神经错乱等病者,就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中的继承者,其家属要请一名老萨满为师,选择冬季或初春农闲季节举行领神仪式 ,学习掌握当萨满的基本要领。这种领神仪式要举行一个冬春甚至二、三个冬春,直到学者跳得神志不清,就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已附体,便举行吃血仪式,请他的诸神降临来吃血,至此一个新的萨满产生了。 “斡尔南”仪式是仅次于领神仪式的重大宗教祭典,新萨满每隔数年举行一次,时在旧历二、三月间。举行“斡米南”仪式者,拜一名老资格的萨满为师,每天上下午和晚上各跳一次神,历时三天结束,萨满举“斡尔南”仪式的目的是请他的诸神降临吃血,借助神灵的指点,诉说他上一次“斡尔南”以来在宗教活动中的得失和个人的品德修养。每达经过一次“斡米南”仪式,标志其资历的神帽上的鹿角就加上一个支叉。 在偏僻的达斡尔山村,萨满的领袖和“斡米南”仪式,是最为隆重的宗教活动,莫昆成员都参与筹办并共同支付其费用。每当神鼓响起,萨满敲击的鼓声和随和者的呼喊者连成一片。前来助兴者和围观者,不仅有同莫昆的亲族,而且还有莫昆的青少年们。“斡米南”仪式的第三天举行的“库热”仪式,是向神表达达斡尔人祈求无病无灾、人口兴旺的虔诚愿望的仪式。参加仪式的人们集中站在院中,主祭和应邀指导的两名萨满用整张牛皮割成的鲜皮条把人群圈住,各持皮条的一端拉紧,测量皮条的长度是否有所增长,如此反复三次,如果皮条的长度有所增长,认为是人口增长的祥兆,最后将三股皮条绞成一股,让人们从合围的皮绳下面钻出来。据说凡从皮绳下面钻出来的人,可以避免病灾。 饮食文化 达斡尔族多种生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食品种类和食用方法的多样化。主食有米食和面食,副食有肉类、鱼类、奶类和各种蔬菜。 米食除后来普遍食用的小米外,传统的米食用稷子米、荠麦米两种。 稷子蒸沸炕干后碾出的米,达斡尔语称为“敖斯莫”,微有糊香味,用来做干饭和鲜牛奶粥,是达斡尔人的日常的主食之一。未经蒸沸的稷子米,略有粘性,称为“希吉莫”,用来煮酸奶粘粥,还可以加工成面粉作糕点。 荠麦除了加工成面粉外,还可煮沸,炕干至八成时碾成米,称为“阿勒莫”。除夕之夜吃完肉食后,习惯吃荠麦米酸奶粘粥夜宵,拌白糖、奶汁或奶油,是达斡尔人的上等素食,也是腊八节的主食。燕麦米炒熟后再碾压成粉面、细面,称为“哈格”,成粒者称“新特勒”,拌上酸奶,是野外劳动或应时小吃的主要食品,如再拌上奶油和白糖更是上等小吃了。 荠面是达斡尔人传统的主食之一,荠面饸饹拌酸奶,或者拌各种肉汤,是农忙季节的上等主食,如配上飞龙、沙鸡、野鸡或狍子肉烧汤,更是招待客人的最佳便饭。荠麦苏子面(含糖)馅饼,也是达斡尔人传统的主食。从半个世纪前开始普遍种植小麦以后,白面成为达斡尔人的主食之一,他们在汉族的影响下开始吃馒头、水饺、馅饼等。独具特点的是,把白面擀成面片后拌奶油和白糖,也是他们的上等主食。海拉尔达斡尔人以牛羊肉为汤,喜爱吃面条和面片。 达斡尔人素有吃手把肉的习惯,每当杀猪时,要请亲友吃手把肉。其次是片白肉,将肉煮熟后切成薄片,以酱油或韭菜花为佐料。在婚礼和葬礼的宴席上以手把肉和片白肉为主,而且讲究上桌的手把肉是完整的某部位的骨肉,如第一、二、三桌必须分别上猪的尻背骨和肩胛骨。新鲜猪血拌以葱蒜盐等调料灌细肠,煮熟后切成片上桌,是达斡尔人最喜爱的佳肴。日常的肉食以炖菜为主,熘炒为次。 由于达斡尔人沿江河而居住,鱼类是他们肉食的组成部分,特别在爱珲地区,鱼是春季青黄不接时的主要副食品。吃鱼除清炖和清蒸外,还有红烧和油煎等。 奶食在达斡尔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以牧为主或农牧并举的海拉尔、塔城地区达斡尔人中,奶茶是不可缺少的饮料,在其他地区蔬菜短缺的春季,牛奶同样是重要副食品。 达斡尔人奶食的花样很多,鲜奶粥、鲜奶面片、酸奶拌米饭、酸奶拌燕麦拌面等等,都是家常奶食方法。夏季外出劳动和旅行,携带酸奶拌凉水,是解渴消暑的佳品。 奶皮和奶油,是达斡尔族食品的精华,秋季的牛奶含的油脂量较多,正是制作奶皮和提炼奶油的黄金季节,牛奶盛入锅中并放少量小米,一边微火煮沸,一边用饭勺不断撩拨锅中奶,数十分钟后熄火,使之冷却数小时后,提取凝结在表面的油脂,便是奶皮,味道清香而不腻。从每天的牛奶中提取浮在表层的奶油汁并积累起来,盛在罐中搅拌,使油脂和水分分开后加热,所炼出的炖奶油,色正清香。奶皮和奶油是达斡尔人的高级奶食品,也是达斡尔族妇女用以馈赠远方亲友的最好礼品,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还用牛奶制成奶酒作为日常饮料。 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小年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在达斡尔人的节日中,以春节最为隆重。春节,达斡尔人称为“阿涅”,是一岁之首。除夕,他们称为“布通”,是迎春最为忙碌的一天,从清晨起妇女清扫室内,张贴年画和对联,男子清扫庭院,在大门外正门处堆积于牛马粪堆,以备除夕之夜的烟火。 除夕晚餐以手把肉为主,并备各种野味配制的酒菜。傍晚,长者亲手点燃烟火,把大块熟肉、水饺、糕点抛进火堆中,以求在新的一年时人畜安康、五谷丰民。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烟火使整个屯落笼罩在暮霭中,充满象征和睦吉祥的节日气氛。他们认为烟火愈旺,点燃时间愈长,愈是象征着迎来的是兴旺之年。 在除夕的傍晚,还要给天神、地神、北斗星和各家祭的诸神点香磕头,供祭各种糕点和酒,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保佑他们吉祥安康。 大年初一,是春节的高峰,人们争先早起早餐。天刚亮,拜年的男子开始出动,同一莫昆或家族的人以长辈为首,按辈分和年龄高低的顺序到各家进行团拜,男孩们尾随团拜队伍,以抢吃各家赏给的糖果为乐。初二初三,是妇女拜年和到外屯走访娘亲和姻亲的日子。 春节时正是达翰尔人农猎牧业生产的闲季,也是人们举行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的难得机会。男子举行曲棍球赛,颈力赛和赛马等体育活动。到了傍晚,中青年女子聚在一起跳“鲁日格勒”舞。春节期间,是民间艺人最忙碌的时候,应邀到各家说唱“乌春”或讲故事是他们不容推辞的义务,届时从几岁的儿童到满头白发的老人都围坐在一起,欣赏本民族传统的说唱艺术。 这种节日活动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元宵节,达斡尔人称为“卡钦”,是仅次于春节的又一节日,十四日晚餐和十五日早餐之丰盛,仅次于春节除夕。过了正月十五,新的忙碌的一年又开始了,远出行猎和放木排者陆续进山,农民也要开始他们的备耕工作。 风俗习惯 婚俗 达斡尔人离开群婚、对偶婚等婚姻形态已经有很久了。在其民间传说中很早的时候不是女子出嫁,而是男子嫁到妻方居住。后来由于男子不愿居住在妻家,经常逃回母家才改为女子出嫁,并开始给新娘陪嫁。据说起初女子也想逃回娘家,但又舍不得丢弃她的衣柜等物,久而久之,女子出嫁便成为一种制度。这或许是对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从妻居向从夫居婚过渡的历史变革的一种朦胧记忆。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恪守氏族外婚制度原则。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婚姻以入赘婚较普遍。婚礼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结婚过程大体分三步:一为订婚:由男方父母委托媒人说媒,若女方父母同意,则接受媒人斟酒磕头礼;二为送礼: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两次礼即食礼和物礼;三为结婚:达斡尔族的婚礼隆重而热烈。婚期商定后,女婿按期前往岳父家迎亲,新娘由男女傧相各三至四人陪同携带嫁妆前往婆家。新郎的父母在家门外敬酒迎接送亲的队伍。婚宴上男方陪客首先致辞欢迎送亲的贵宾,女方傧相手拿弓和翎箭为新婚夫妇祝福。最后新娘由妯娌陪同给公婆和男方长辈敬酒磕头,给同辈兄弟姐妹敬烟相识。 从清末起少数富有者因原配不生育而纳妾,但为妾者在家庭中处于无权地位。离婚被达斡尔族人认为是不吉利和不光彩的事情。经调解无效后,离婚者要请无子女的人在野外缮写离婚书,以立凭据。族内有俗语称:"写离婚书的地方,三年不长草木。"无子女的年轻寡妇在为亡夫服孝三年后可以改嫁,无寡妇内嫁之俗。 至19世纪末,达斡尔族中普遍存在着父系大家庭。一个典型的达斡尔族家庭一般有三代或四代人。每个家庭的家长由男性长辈担任。他是家庭生活的主管者,也是生产活动的指挥者,被称为"贝功达"。只要他在世,家庭和睦,很少纠纷。"贝功达" 去世后,再按股分成若干家庭,而每一股又将是几世同堂的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繁琐的订婚、结婚仪式在达斡尔族地区已不多见,现代文明的婚姻家庭观念已被广泛接受,婚姻自由、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已成为现实。 丧葬 敬老的传统和灵魂不死的信念,使达斡尔人对死者的安葬和悼念活动日益隆重和繁杂,尤其对老年长辈的葬礼更是如此。 达斡尔人的丧葬以土葬为主。只有萨满的安葬根据其意愿实行风葬或火葬,孕妇实行火葬,死于天花病的儿童实行风葬,一般正常死亡者均为土葬。原来达斡尔族的每个莫昆都有其公共墓地,称为“达·蒙干”或“达·夸然”,选择有山有水、地面开阔的阳坡为墓地。在墓地内按辈分安葬死者,夫左妻右,世代相接。 从葬事开始之日起,死者的直系晚辈开始服孝。死者的妻子、亲子、亲侄儿等穿孝袍,长子外套白布马褂,服孝期为一百天,脱孝服后还要穿素服三年。死者的亲弟和侄儿服孝两个月,以宽约三寸,折叠三层白布条为孝带,斜挎用系于腰,有一端与长袍下摆齐。五代以内的其他晚辈服孝一个月。不同期限的服孝者的脱孝日,正是为死者举行周日、二周日、百日祭奠之日,而且在死者的一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忌日和春节,都要举行祭奠仪式,上坟添土烧纸,达斡尔人认为,三年以后死者的灵魂便会离开族众和故土远去,一切祭奠活动到此结束。 礼仪 达斡尔族重礼仪,讲究辈分,集中体现在婚礼、葬礼、节庆、族谱祭等活动中。敬老是达斡尔族礼节的核心。日常生活中以年长者为尊,向他们请安、敬烟、让座、让路。过去一般人们相见,都要行请安礼,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向老人请安施重礼。达斡尔族热情好客,客人到家以烟、酒、奶制品相待,即使生活拮据,也乐于设法款待。达斡尔族的装烟礼颇具特色,客人到家即使已经叼着烟袋,也要请客人拿下来,他们要亲自给装上自己家种植、晒制的朵烟,点燃后敬给客人。 达斡尔人相见都要行请安礼。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男子请安的姿势是左腿向前迈半步,两腿向下弯曲,其深度因礼的轻重而别,向老年人请安弯度要深,向平辈和年龄相仿者请安时,对方也要以同样的姿势答礼。女子请安时两腿并拢向下稍微弯曲,双手平放膝上,稍微低头。 在达斡尔人的礼仪中,娘亲是最引人注目的,按照他们的传统,如果有人触犯习惯法受到氏族处罚时,其父母无能为力,只有做舅父的才有资格以当事人的认罪悔过为条件赎回外甥;在葬礼上,唯长辈娘亲的意志是从,如有安排不当或礼节不周之处,一经舅父指责,只有办丧的最长者出面道歉才能了结。 服饰 达斡尔人的服装是由布匹、狍皮和羊皮等多种原料制作的。早先,男子的服装以狍皮为主,只有夏装和内衣为布料。他们的狍皮服装分为冬装和春秋装两种。用于晚秋、冬季、初春的狍皮制作的皮袍称为“德力”,绒毛厚、防寒能力强、轻便保暖,为便于骑马,皮袍的前后摆开衩;用于晚春、夏季和初秋季节的狍皮制作的皮袍称为“哈日米”,因为长绒已脱落,毛薄,宜于春秋穿用,是猎人和入山伐木者理想的外衣。达斡尔人称之“其卡米”的皮靴,是用狍子的下腿皮毛朝外拼缝成靴靿,狍脖皮为底。人们脚穿毡袜,再套“其卡米”,保暖轻便,适于林海雪原中行走,是猎人必备的防寒靴。 从前,达斡尔猎人还戴一种用狍子或狼、狐狸的头皮做的帽子,取兽头的整张皮为帽盔,兽耳向上挺立,还嵌入两只眼睛,猎人戴这种帽子便于接近野兽,起伪装作用。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布匹成为达斡尔人的主要衣料,男子开始普遍穿单袍和棉袍,狍皮衣服逐渐减少,与此同时,羊皮成为达斡尔人冬季防寒服装的材料之一,尤其以牧为主的海拉尔达斡尔中,羊皮是他们冬季防寒服的主要材料,达斡尔人的羊皮冬装,除厚绒羊皮袍外, 还有罩布面的羊羔皮长袍、皮袄、坎肩等。 自清初以来,不少达斡尔人任文武官员,上自将军、都统,下至佐领、骁骑佼,官场上的礼服随之在达斡尔族中普及开来,除官员外,富有者也备缎子面料的长袍、马褂等礼服,以备参加婚丧等典礼时穿用。参加各种典礼、聚会的男子,必须系腰带,而且腰带上佩挂烟荷包和火镰,否则会被人们耻笑不重礼节。 女装以棉布为主,习惯穿旗袍,冬季穿棉旗袍或单旗袍,外罩棉袄,除日常的服装外,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还置备绸缎面料的旗袍、上衣、罩衣或皮里的对襟坎肩,供年节或参加各种典礼时穿用。绸缎服装的花色因年龄不同而有别,老年人长袍发蓝、灰色为多,外罩黑缎上衣或过膝的外罩。中青年女子的绸缎服装颜色鲜艳,并配以不同颜色的花边,与绸缎服装相配套,脚穿绣花鞋。 达斡尔族女子素来注重装饰打扮,除上述艳丽服装外,头插金属簪筓和绸缎花朵,出嫁的女子还要梳两半头,佩戴各种首饰,戴金银或玉制耳环、耳坠、戒指,在右侧衣襟上佩挂绣花烟荷包和手帕,以备给长辈敬烟之用。 是否会做各种针线活,尤其是绣花技艺的高低,曾经是评证青年女子的标准之一。女孩过了10岁就学缝衣绣花,当出嫁时不仅要带自己做的绣花鞋若干双,烟荷包和绣花枕头,还要给婆婆和小姑子们带去亲手绣制的花鞋,以显示其针线技艺。 交通 达斡尔族传统的陆上交通工具为马匹和大轮车,20世纪初出现自制的大铁车,少数富户开始使用从市场购置的钢轴车。传说在黑龙江北岸生活时曾使用过既可赶路又可追踪猎物,类似滑雪板的交通工具“肯古冷”。传统的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是独木舟和小木筏。 住宅 达斡尔族从事农、牧、猎、渔、林等多种经营的经济生活特点,影响他们对居住地的选择。一般来讲,屯落的北面为山林,东、西、南三面是开阔的草甸子,屯落位于山的阳坡或岗地,靠近江河。达斡尔族一般以同姓聚居一屯为主,因为从全屯整体出发,统一规划,所以房舍院落园田排列井然有序,“介”字型草房一律朝南,一般一户为两间、三间或五间房。达斡尔族住房素重采光,西屋南面三扇窗,西面两扇窗,东屋南、东面各两扇窗,房门两侧各一扇窗。为使窗户结实、透明,用盐水豆油搅匀喷在窗纸上。屋内南、北、西三铺炕连接在一起,构成“弯子炕”,家庭成员及其客人的铺位都有相对规定的位置。 艺术天地 口头文学 以口头创作的形式世代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大概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最古老的形式之一。他们的先祖由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不理解,创造出种种神话来表达他们神奇的信念和美丽的向往。 民间故事,是达斡尔族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夜晚,年轻的后辈聚集在老人周围,闹着要听故事。农闲季节,是乡间故事大王最为忙碌的时候,人们不仅聚集在他们家听故事,而且屯中长者还邀请其来家讲故事。 反映早期狩猎生活的故事多的“莫日根”(名猎手)为主人公,描述他们的勇敢机智和为民除害的功德。在故事中反面角色的典型代表,是达斡尔人称作“莽盖”的半人半鬼的巨魔。它是个长着三个、五个、九个甚至更多脑袋的庞然大物,浑身是毛,嗜血成性,残害生灵,掠人妻女,散布瘟疫,是十恶不赦的乱世魔王。《昂格尔莫日根》讲述的正是好猎手昂格尔在他的坐骑的帮助下,历尽险恶,战胜九头莽盖,救出父亲,为民除害的故事。 在这类故事中,莽盖不仅作为自然界的恶势力的替身,而且后来被影射为人间的恶势力。 稍后出现的故事多以美与丑,正义与非义的矛盾斗争为主题,歌颂正义者,鞭挞贪婪自私者。如在达斡尔族民间广泛流传的《阿波卡提莫日根》、《孟贡胡》等故事,都有这样的情节,因病残而被无情的亲族迫害者的后代,在逆境中磨炼成神箭手,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勇敢,在山神坐骑的帮助下,战胜仇敌。 达斡尔族的民间故事普遍采用夸张、幻想、比喻和拟人等艺术手法,像神箭人在疾驰的快马上能射断交战对手坐骑的一根致命的马尾;为衬托主人公英勇无比的形象,在勇士征途中设置不停张驰的天箭和地铡等凡人难以逾越的险关,而后让勇士凭借其勇敢和智慧,安然闯过。所有这些,使故事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叙事诗 达斡尔人称为“乌春”,在近期达斡尔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乌春在各地达斡尔中流传最广,原来多用满文流抄,甚为人们喜爱,每到农暇之时,由识满文或能背诵诗的民间艺人唱诵,男女老幼围坐静听。 乌春的内容涉及较广,有反映清代达斡尔族八旗兵巡逻东北边境、守卫祖国边疆的《巡察额尔古纳、格尔从齐河》和歌颂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人物的《少郎、岱夫》;有反映达斡尔族劳动人民从事生产劳动的《田园诗》、《放木排》、《打鱼》和描述布特哈地区达斡尔人历尽千辛万苦运送自制大轮车到呼伦贝尔草原,参加甘珠尔庙会的沿途见闻及庙会盛况的《甘珠尔庙会》,这些乌春每四句为一段,每句押头韵,句与句对称,数字对数字,花名对花名,近似汉族的律诗,每首乌春短者约百行,长者达数百行。 上述反映达斡尔族社会风貌的乌春,有的是出自民间创作,不断加工而成;有的是晚清以来达斡尔族的知识分子借用满文记音创作,从而将达斡尔的口头文学引向书面文学的发展道路。 知名的达斡尔族诗人有海拉尔地区的昌兴、布库郭鲁,布特哈地区的庆同普、孟庆元和玛孟起等。其中庆同普和昌兴尤其享有盛名,昌兴的代表作有《守边卡》、《戒酒》、《十二个日》、《五色花》等不同题材的诗和散文数十篇。 “木库连” 在达斡尔族民间有一种乐器,称为“木库连”,汉译为“口弦琴”。以铁片为琴架,中间嵌薄钢条片为簧片,放在唇齿之间,用手指有节奏地弹拨簧片尖端发出乐声,木库连的音量微弱,音域也较窄,但音乐柔和,能吹奏多种曲调,颇为达斡尔人所喜爱。 “鲁日格勒” 达斡尔族是喜歌善舞的民族。“鲁日格勒”是流传于各达斡尔族,以呼号为节奏,多由女子参加的边呼边跳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起源于他们远古的狩猎生活时代,“鲁日格勒”词意为“燃烧”或“兴盛”,可能是由于达斡尔族的先民在古代围着篝火狂舞而得名,鲁日格勒一般是两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达到高潮时多人下场齐舞。每场开始时,以唱为主,曲调悠扬缓慢,委婉动听,舞者随曲拍滑步慢舞,继而以舞为主,歌曲转为欢快,舞步随之加快加大,最后进入高潮,对舞者一手叉腰,一手伸开挥向对方,左右手交替动作,形成双方“对打”、“对挡”的架势。 鲁日格勒的各种动作源于达斡尔人的社会实践,例如,表现他们狩猎生产的“熊斗”、“鹰飞”;表现渔业生产的“制桨”;表现田园劳动的“摘豆角”;表现家务劳动的“提水”、“挑水”等。 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具有结构完整,呼号助兴,以滑步或滑跺步为基本步伐,队形简练等特点。主要节目有《映山红》、《曲棍球》、《嬉水姑娘》、《欢腾的山村》等。 雕刻 是达斡尔族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木刻和桦树皮雕刻等两种。过去,凡生活较殷实的人家在修筑房屋时,在门窗特别是隔扇门和门框上,刻制各种山水图案。民间雕刻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在达斡尔人日常所用的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篓和箱等器具上,雕刻各种自然景物、动物等形象。这种雕刻采用锯齿形相错压合的工艺,或用彩绘、点剌、烫花等多种方法,使雕刻的形象完整美观。 刺绣 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临近婚龄的姑娘学做针线活、刺绣是最主要内容之一。新娘出嫁时为大家带去的枕头、布鞋、烟荷包的刺绣水平如何,历来是人们评价新娘的一个重要内容。 剌绣的技法,除平绣、贴补绣外,以折叠绣最有特色。刺绣花样的多以几何纹、吉祥如意以及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自然界的花鸟、禽兽为内容。 山歌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正见长。 山歌,达斡尔人称为“扎思达勒”,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的间隙或赶车的旅途中唱,歌词见景生情,可即兴填词。曲调高亢、悠扬,多颤音,具有达斡尔族山歌的独特风格,达斡尔族民间艺术工作者在本民族山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心上人》、《山乡》、《催眠曲》等山歌,可谓是当今达斡尔民歌的优秀作品。 如《心上人》不仅曲调优美,歌词也生动感人,以下是其首尾两段: 时光像流水哟,春天又到我家乡, 辽阔的原野哟,披上嫩绿的春装, ……………… 嫩江深又长哟,船儿却又要远航, 心上人儿你哟,莫非你不在船上。 对口唱是达斡尔族歌曲中比较普及的演唱曲,它以反映达斡尔人的生产、生活为内容,一问一答,曲调明朗欢快,演唱者可即兴填词互问互答。 歌舞曲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又一组成部分,配有歌词,曲调清秀舒缓,歌词内容多以达斡尔人的家庭生活、伦理道德和爱情为主题,亦可见景生情,即兴填词。晚会一开始,舞者缓缓起步,边唱边跳,以下便为较为流行的一种: 走进上屋里,唱的歌, 唱给小叔听的是,鹌鹑的歌。 走出房门外,唱的歌, 寂寞时候歌的是,鸳鸯的歌。 ……………… 体育娱乐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射箭 运动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适应于达斡尔人的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的需要而兴起来的一项活动。直到清朝末年,射箭技艺的高低,仍是考核达斡尔族八旗兵武艺的标准之一。在民间,每当全氏族聚会时按各支系为单位组织射箭比赛的传统,一直保留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而,达斡尔族男子从儿童时代起就学习掌握射箭本领。他们称它为“讷莫”,以桦木,榆木或稠李子树为原料刮制上弦而制成。用于征战或射猎大兽的弓,把两层弓背片用胶粘合,以增强射击力,称为“瓦德尔·讷莫”。箭端装置铁制箭镞,箭杆两侧饰以两道对称羽毛,以保持射出的箭平衡,提高命中率。 摔跤 是达斡尔人最为普及的体育活动之一,每当聚众比武时必有摔跤一项。优秀的摔跤手达斡尔人视若英雄,称为“布库”。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有不少是描述“布库”的机智勇敢和他们坚强不屈的英雄品德的。摔跤手没有特殊的装束,只有腰间系一宽布带。摔跤时双方互握腰带后即可开摔,倒地为败。一人被摔倒后围观者中任何一人均可上场,经与多人较量而不败者为优胜,可赐以“布库”之誉。少年儿童摔跤,有他们自己的章法,把参赛者分为两队排列,首先由排头对阵,倒地者下场,其队内下一名上场与对方胜者较量,直到把一方的全部队员摔倒为止。 骑马 在历史上,达斡尔族可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猎手追逐野兽离不开马,武士上阵征战离不开马,远出走访亲友离不开马。如果谁要有久经赛场的快马或善于远行的走马,是他的最大骄傲。赛马是达斡尔人炫耀自己的马和骑术的难得机会,多在春节或敖包会等重大节日和集会时进行,他们赛马分为竞速和竞力两种。竞速赛程短,以三至五里为限,跑道宽敞平坦,便于众赛手相互追赶夺魁,竞力赛距离十余里甚至二十余里,赛途常遇小山坡和小河沟,主要比赛马的耐力和骑手的耐性。 扳棍 是达斡尔族中颇为普及的一种体育活动,扳棍系长约二尺,直径约二寸的光面木棍一根,参赛的两人脚对脚,伸直双腿对坐地上,各自的手互相交叉握紧木棍,待裁判一声令下各自用力扳拉,把对方拉起,使其臀部离地者为胜。围观者喊号为双方鼓劲,当被扳起者下场后,围观者可喊号为双方鼓劲,并可接替上场较量。 棋弈 达斡尔人的棋弈有猎棋、围棋之分,源于他们早期的狩猎生活。猎棋除棋盘外,有鹿2只,士24个,士猎鹿,鹿吃士。鹿被士堵住去路为败,否则为胜,围棋两人对弈,有36个子和24个子两种,双方交替下子摆阵,按一定规则吃对方棋子,最后迫使对方损失大部分棋子,承认无力对阵者为胜。 颈力赛 是达斡尔族青年在田间劳动和渔猎生产的休息时间随时可以进行的体育比赛项目。参赛双方脚对脚伸直腿坐在地上,将结好扣的宽布带套在各自的脖子上,双方按住自己的大腿,比赛开始,各自用力后仰,努力把对方拉起,因颈力不支而被拉起,臀部离地者为败。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19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