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gzyuan image
一部山水人文的印象笔记 | 创 之 源 影 像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毛南族

 二维码 5916
发表时间:2017-12-10 13:22作者:怡夫

毛南族是广西的世居民族之一。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毛南族”。据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差别。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曾把“毛南”写成“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这些称谓既是族名,又是地区的名称。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本民族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与侗族、水族、仫佬族、壮族等民族语言有20%相同或相近,语法特点与侗语、水语接近。毛南族用汉字,除儿童和部分妇女外,大多数成年人都既说毛南语,又通讲汉语和壮语。

 毛南族是从古“百越”中的“僚”分化、发展而来的。史籍载,汉末至隋唐,毛南族同水族、侗族和仫佬族都分布在僚人居住的黔桂边境。在经济生活、文化习俗诸方面,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语言,毛南语同水语最接近,同侗语、仫佬语有四分之一左右词汇相同,这反映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宋代毛南族地区先后属羁縻抚水州和镇宁州管辖。《宋史·抚水州》曾对该地区作过如此描述:“当地先民,虽有畲地,收谷粟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他处。”明、清时代,毛南族先民由“伶人”分化出来,被称为“苦卖伶”,聚居在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乡(通称“三南”)一带。

毛南族有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以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村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自明、清以来,毛南族聚居地出现过多种族谱碑文,分别记载了各姓氏宗支演变情况。比较完整的有下南乡坡用村的《谭家世谱》石碑,其中说谭姓始祖三孝来到“三南”定居后,于明嘉靖甲午十三年(1534年)五月写的《自序》中,概述了他的经历和毛南山乡实况。

清末以后,由于逃荒、避难和另谋出路,一部分毛南人逐步迁离“三南”,分别到本县附近乡村,及宜山县、南丹县七圩乡、河池市拔贡乡、都安瑶族自治县等一些地方安家落户,建立村庄。至今,这些地方的毛南人约占本民族人口的8%左右。在封建社会,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把毛南族人民推进贫困和灾难的深渊,因此毛南族人民不断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宋庆历四年(1044年),区希范率领本县壮族、毛南族群众,联合贵州省荔波县蒙赶带领的农民队伍举行起义,攻破环州(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城),给宋王朝在本地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清咸丰末年,石达开回师广西,又有不少毛南族农民投奔太平军。抗日战争时期,毛南族组成两支抗日队伍,多次占领思恩县城和邻近乡村,与日寇交火、周旋,阻止他们闯入本地区烧杀掳掠。1949年11月,国民党统治崩溃时,广西保安十团残部逃窜"三南"地区,负隅顽抗,被毛南族革命武装力量一举歼灭,迎来民族解放。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血缘组织"隆款"和部落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概况

毛南族,现有7.1万多人。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毛南族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为主,兼有一些佛教成分。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毛南族饲养的菜牛远销上海、香港等地,颇有声誉;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精致美观而又实用,既是毛南族的手工艺品,又是姑娘们珍爱的装饰品。

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干栏式样,干栏内外山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干栏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这是中国南方民族民居的杰作。干栏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山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

毛南族石墓上的雕刻远近闻名,如今存留在凤凰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历来重视精雕细刻的毛南族石匠,在冰冷的石头上把花鸟鱼虫、人物、用具都赋予了生命。毛南族石匠的创作既不描线也不起稿,全凭手中的刀凿根据脑中的构思在石上即兴雕刻,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传统的毛南石雕、木雕、建筑艺术以及故乡美丽的山水,滋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毛南族艺术家。70年代末期,年仅7岁的毛南族儿童谭文西创作的一副水墨画《桂林山水》在第四届国际儿童绘画比赛中荣获一等奖。1983年邮电部发行的“六一”儿童节纪念邮票,就是7岁的毛南族儿童阿西创作的,他的数千幅作品发表在有关刊物上,送给来访的各国贵宾,为毛南族人民赢得了荣誉。

毛南族人的主食为大米、玉米,蔬菜有豌豆、白菜、南瓜、豆角、萝卜等。在节日的宴席上,豆腐是重要的副食品。毛南族人民十分好客,客人到家都待为上宾,他们热情地把家里腌好的酸肉、酸螺丝、酸菜都端出来款待客人,而且还要请客人品尝最有民族风味的“毛南饭”。

毛南族居住的地方重峦叠嶂,耕地不足,他们在石山岩缝中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出来,垒石保土,可以说惜土如金。毛南族人的耕作极其精细,水田往往要一遍又一遍地翻耕,把田中的全部土疙瘩捣碎再栽秧,精细耕作,所以他们的田地粮食产量都很高。不仅如此,毛南族人民很早就在山地的种植中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为岭南西部的农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南族男女都喜欢穿蓝色或青色大襟衫和对襟衫,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妇女们还喜欢把头发盘成发髻,喜欢佩带首饰,胸前有银、玉等装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做的帽子。

毛南族人民喜欢的体育项目叫“同填”或“同顶”。进行这种比赛时,在地上画出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圈,中间画一直线,比赛前,甲乙双方各自站好位置,双手屈在胸前,双腿叉开,上身下躬;比赛开始,双方便用全身力量拱对方,被拱出圈外者为输。这种比赛随时可以进行,是毛南族人民喜欢的传统体育活动。

语言文字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历来学习和使用汉语。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糸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语音、语调、语序以及基本词汇方面与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佬语和水语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尤其与水族更为接近。由于毛南人民长期与壮、汉族人民密切交往,所以许多人都能操壮语和汉语(柳州官语),毛南族还借用汉字的音义记录毛南语,形成“土俗字”,用来记录本民族的民歌。

宗教信仰

毛南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所信仰的原始教名目很多,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崇拜。

植物崇拜。每个村子都供奉着一棵大树,称为“坛木”(音),说是护村树,具有很大的神威,谁都不能伤害它。每个村子都将一株状似茅草的长升草(学名卧乌草),奉为神草,借助它镇魔驱邪。妇女背小孩远行,要取它一两张叶子打个结,插在背上,回到家才取下来。家里有人生病,在门口就斜放一根木柱或扁担,系上“神草”,贴一小张红纸于其上,示意外人。如果谁家的小孩被认为缺“五行”中的“木”类,必须备办酒肉礼物,求拜“木”命者为“寄父”或“寄母”。若对方不答应,便选一棵树供奉,以补“木”之不足。此后若有病,缺“木”者须再备办酒肉供品祭树,以求消灾去病。

动物崇拜。原始意识一直使毛南人把牛、猪等牲畜及鸡、鸟禽兽之类看做灵物。刚买回来的猪仔,要经过“烙棋”(燃火烤熏猪笼、猪栏)的洗礼。屠宰猪、牛等牲畜,主人要端起盛有食肴的器具呼唤该牲畜,谓之“叫魂”。此举意在祈求死畜宽恕,日后饲养才不遭报复,牛犊服役之前,也要举行种种神秘的仪式,目的是使它驯服。公鸡会报时,被认为能晓神明,而当做群众观灵物卜吉。母鸡啼叫则视为反常现象。对龙蛇的崇拜也很突出。传说龙的活动同雨水有关,故以往的分龙节都少不了要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毛南族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道士、鬼师、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有一定的分工,互不统属,有的已专门依靠“法事”活动的收人为生活的重要来源,“道士”在表面上崇尚道教,而实际上则同佛教的关系甚为密切,他们专为过世的老人“打斋超度”,挂佛像、念佛经、“道士”之中又分为“正教”“丙教”“准教”三种:“正教”的从事“法事”活动时吃斋,“丙教”和“准教”则不忌。“鬼师”是学梅山派的道教徒,一般人称道士为“文教”,称 “鬼师”为 “武教”,“ 武教”的人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他们是专门的神职人员。“巫师”和“鬼谷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只能做卜挂,择日,看风水等。“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均毛南语)两种。做“压”是一种“问鬼”活动,如家里有人生病则认为“祖先”找不到住处而同家作崇,这时要“问压”,做“压”的人头上蒙白布,伏在桌子上颤抖不停地与“祖先通话”,然后转告来问“压”的人该做何种“法事”报孝祖先,从而求得平安。做“禁”和做“压”的原因和目的不大一样,场面比较隆重。因为家里常发生或现在发生了非正常伤亡事故时才做“禁”。做“禁”时,除米头和钱外,还有鸡、猪肉等供物,“法童”躺有供床前的席子上,盖上被单,并由另一“法事”在其身边念经,让他到“阴间”与伤亡的人“通话”,从而“弄清”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原因,在毛南族地区,做“压”和“禁”的“法童”很少,因为在成为“法童”之前,须有神经失常如狂言乱语和能咬碎茶杯、瓷碗等“癫狂”异象的人,即所谓“成仙”的过程,才到使人们相信,然而,这样的事儿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毛南族信仰多神,往常进行各种敬神活动,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灶王、财神(又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圣母娘娘),社王、观音等。前五种神都写于一张红纸,贴在厅堂的神龛上,过年过节要用肉酒供祭,家神中的门神则贴在大门上,护卫门庭,不让恶鬼进住,保伤人畜安全,外神有蒙官,莫六官,李广将军等,蒙官是一种恶神,人们生病都认为是它在作崇,须用小猪和鸡鸭作祭品,请“鬼师”到水边禳解,莫六官被认为是“保护地方的善神”因此,人们在结婚“还愿”时均请莫六官,李广将军的神位设在每个村头的进口处,被认为是护卫人畜平安的村神,每年除夕和七月中元节时,家家户户都用猪肉或鸡、鸭酒饭供奉,为小孩“招魂”。

饮食文化

毛南族饮食简朴,但有特殊的习惯,在小平原、小平坝上,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为辅,平时叫大米饭或稀粥,过节过年做米粉、米糕、五色糯饭、糯米糍粑等。在山区峒场,人们以玉米为主,小麦、高梁、红薯、豆类为辅,生活较苦,他们喜欢吃猪、牛、羊、鸡、鸭等肉类,有吃酸食的传统习惯。此外,毛南人把生羊血视为滋补品,在杀羊时把羊血盛在清洁瓷盆中,用刀把羊血割成小块,用烈酒浸泡后即可食用。他们说:生羊血经酒消毒后无腥味,不伤肠胃,还有吸尘和滋味身体。

“毛南饭”

“毛南饭”的原料有玉米粉、鲜嫩豆牙,嫩南瓜(南瓜苗、南瓜花),姜丝、辣和油盐等。做法是有先用冷水将嫩竹笋煮(不能用热水煮,以免出苦味),加入玉米粉煮成糊状,然后加入豆夹或切碎的南瓜,最后再加入南瓜苗(或南瓜花),拌些油、盐,即成“毛南饭”,辣椒只作调料。这种饭吃起来很可口,有一种特别清新的香味。

酸食

酸食是毛南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在他们的族谱中,曾有“百味用酸”的记载。秋收后,有的人家杀猪杀牛,开始腌制酸肉,腌制的方法是先把猪肉(或牛肉)切成半斤至一斤重的块,用米粉合食盐搓匀后放坛内,加盖密封,经过长时间酸液的侵蚀,肉块已酸化变熟,吃时不必煮 ,酸味不腻人。远客到来,主人常以积年酸肉招待以示盛情。他们腌制的“螺蛳酸”,风味更为独特。在腌制前,先把活螺蛳放在清水盆里浸泡几天,让它吐尽秽物和沉水,然后洗净泡熟(不需去壳)用清洁的巾布把它包好放入坛中,用时在坛内加入清水,再把炒熟的糯和用火烤过的猪骨头放入坛内,与螺蛳一起混合腌制。这和酸肉一样,腌制的时间越长越好,螺蛳肉就会全部溶化于酸液之中。夏天天气炎热,劳动归来吃些螺蛳酸,不仅清新爽口,而且还会防治肠胃消化不良和腹泻等疾病。此外,他们还腌制酸菜叶、酸竹笋、酸豆腐、酸芋茎、酸辣椒、酸姜等,品种很多,户户皆有。

“打边炉”

毛南族有一种吃菜牛肉的办法叫“打边炉”同北方的“涮羊肉”有些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吃先将法是生特新鲜的牛肉切成薄片,以汤、姜、蒜、西红柿为佐料,另将辣椒、盐巴、加水调成“盐碟”。进餐时,将牛肉片摆在炉子周围,锅上摆着盐碟等锅中汤水鼎沸时,先放姜丝、大蒜、和西红柿,等再沸时把牛肉投入,拌几下,牛肉呈灰白色,及时拿上,蘸过盐入口,肉片投放的时间不能过长,以免老化变硬,这种食用方法使菜牛肉脆嫩清香,不膻不腻,不损肠胃,为毛南族待客之佳肴。还可在锅中烧汤少许,将锅边灼红时,把牛肉贴到锅边上,当牛肉卷曲如木耳状时再拿出蘸盐食用,味道亦佳,行令敬杯,更是情意浓浓。

“鸭酱”

毛南族人喜欢做“鸭酱”,做法是舀上一碗最好的酸水,把鲜鸭血倒入酸水中拌匀,过些时间后,鸭血即变成灰白色,带着浓馥的酸味,吃时加入盐、姜丝、辣椒、蒜泥拌匀即成鸭酱,用鸭肉蘸着鸭酱叫,味道奇鲜无比。

饮酒

毛南族人好饮酒,也自酿酒。酿酒的原料甚多,糯米、粘米、玉米、小米、高梁、地瓜、南瓜、都可以酿出美酒来。所酿之酒度数不高,一般为20至35度。庙节一般在农历五月,此时插秧已结束,必须祈求天神给予风调雨顺,同时还要祭祀饲养牛的创始人“三界公”。届时,各村都要杀一条菜牛进行祭祀,并给耕牛饲糯米饭团和粉蒸肉。祭祀在三界庙前举行,由“鬼师”主持,并要举行“椎牛”的仪式。毛南族人多礼好客,吃饭时无论客人大小,都被邀请与主人家长辈同坐。吃饭时如无酒招待,会被认为失礼。客人入席后,先用手指或自己人子、蘸酒洒地,表示先敬主家祖先,并祝愿主家万事如意,而后主客碰杯互祝饮酒。毛南族过去盛行早婚,儿子几岁就由父母代为定婚。婚礼有“送典”、“穿耳”、“踩门”、“认亲”等等程序,其间也少不得酒。例如认亲,女方由姑嫂或女伴陪同到男家,男家要办两三桌席请舅父母、叔伯等近亲来,与姑娘见面。在结婚的时候,宾客到达,带队的人要先到主人家屋檐下的一张安放有迎亲神龛的桌子旁,赂神敬酒,然后才能进屋。结婚时不拜堂,但要拜祖先和长辈。

传统节日

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庆典比较多,形式多样。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要数分龙节。

分龙节

分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一年一度,庆祝活动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时辰(龙)日,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称为分龙节。20世纪初叶之前,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

过节的日期有两个,毛南山乡的地势南高北低,南段山村为"一团",包括现在的上南乡和中南诸村,取亥日过节,宰马为祭品,先于"下团"五日过节;北段乡村为"下团",即下南乡,取辰(龙)日过节,椎白色水牛牯祀神。其他仪式,内容大体相同。

祭神有庙祭和家祭。庙祭两天,第一天,先在庙内供神。当晚,人们汇于庙前观看身着法衣、头戴面具的巫师跳神演唱。次日,人们又围于庙前,观看椎牛祭神仪式。第三天,即分龙日,各户举行家祭家宴,请青少年作社交娱乐活动。这一天,家家户户宰鸡鸭,制作五色糯饭、粉蒸肉等佳肴,用于祭祖和祭家氏神等。并用各色糯饭捏成小团团,插在竹枝上,表示硕果累累,预祝丰收。同时用糯饭团夹粉蒸肉喂耕牛,以示慰劳。供奉祖先诸神之后,即请亲友赴宴,共度节日。青年男女则相邀于水边、山上山下阴凉处,对歌游戏,约会诉衷肠,尽情欢乐。

新中国成立以后,分龙节的庙祭已经逐步废除,家祭家宴亦逐渐简化。但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仍然保留,改革开放以后,丰富和充实了许多健康内容,目前是毛南族最重要的欢庆节日。

春节放鸟节

春节将到,毛南族家家户户都上山采集蒲叶回来。除夕这天,他们用菖蒲叶精心地编织“百鸟”、给“百鸟”的空腹灌上香糯,有的拌饭豆或加上芝麻馅,煮好后,用一根甘蔗把“百鸟”的麻绳子提耳串起来。挂在堂屋正中香火堂前,看上去滚肥大肚儿的鹦鹉,有细头长尾的山鸡、有非常灵俐的燕子,有长颈秃尾的鸬鹚多等。“百鸟 ”一直摆到元宵节,这叫“槽鸟”元宵节早上,主妇把“百鸟”和棕子取下来,再放锅里煮,晚上用“百鸟”当饭,这就是“放鸟飞”。这个祭祀活动有个传说,元宵节“放鸟飞”是从小鸟姑娘那里传下来的。

端午找药节

农历五月初五,毛南族也过端午节,有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药,女的在家做糍粑这种糯粑是用当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浆然后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有一种香味,吃了这种糯粑可防病疫,用雄黄研末成粉,冲酒喝一杯,又可以驱病邪。老人说这一天男人上山采回的草药,药效特别高,不管是人是畜,吃了都可以防病驱瘟,老人还说这天吃了蛇肉蛇汤,就不会生病,患风湿和要它癣病。各家各户还采来枫树枝插了大门边,以驱除各种妖风毒气。中元节毛南族叫“七月十四”,实际上从农历七月初七就开始过节了,这一天,不麻亮,主家拿一根尖头扁担,下头插在大门上阶梯的泥地里,上头这一顶竹笠,中间束一把草(或树叶)、尔后烧三柱香,口中喃喃自语:公哟!索马梭存耐。即“公奶啊!栓马在这里”,说是给祖先回来拴马的。从这天起祖先就回来了,家中有新亡人,今天就要给他烧纸钱,给他“分田”,进行祭祀时要杀鸭,要把新亡人的,遗物拿出来,一件件地在烧钱纸火上掠过,口中念道:“爹妮,你的东西在这儿,拿去用吧。”

从初七到十二日,虽然祖先回来了,但每餐均以日常饭菜敬奉,不杀鸡鸭,到十三日早上,妇女拿一只鸭、香支、钱纸、酒、肉等回外婆家敬祖祈福,外婆送给糯粑、红蛋和禾把,这天晚杀鸡不杀鸡鸭,在主妇卧室门边供祭,说是安花佑子,焚香化纸后,给小孩分红蛋。十四日较隆重,早晚两餐要杀鸭,旦全天休息,开怀畅饮,十五日早上,要送祖先“回家”,杀鸭供奉就餐后,把从初七到十五早上烧的钱纸灰(原先烧在烂盆)用两张芋叶或外壳包好,用一小根竹片装或小担子,毛南族叫“担公s”即公奶的钱送到村头界外或小溪边,表示送祖先“回家”(即回阴间),节日宣告结束。十五日,禁止小孩到溪边玩,怕在路上碰着祖先把孩子“带走”。

南瓜节

重阳节,毛南族叫“九月重阳”,这个节日,家中有老人的给老人添粮补寿,南瓜节也有重阳这一天,用南瓜拌小米煮着吃,谓之“南瓜节”。

风俗习惯

服饰

毛南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用途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各种类型和模式,通常分为外衣(毛南语称“骨勤班”)、女衣(骨勒别),青年服装(骨勒作)、儿童服装(骨勒洁)和老人服装(骨勒老)是不一样的,根据季节与用法区分,冬季穿的衣服称“骨年香”、夏季穿的衣服称“骨年突”;喜事、走亲访友、赶穿的称“骨拜板”在家做工和下地劳动穿的称“骨费工”等等,各种称谓五花八门。

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黄色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从衣领到衣襟镶有黑色花边,花边有大和小之分。大有筷头那么大,镶大条花边也费工少,缝制较容易,小条花边有火柴梗那样细小,缝制手工精细,穿起来也显得精致,美观,女裤的裤脚也镶三条黑色花边,花边大小要和上衣一样。盛装的头缠巾,发髻插银或玉衣襟挂银牌;手戴银镯或玉镯,脚穿绣花鞋,肩背精致的“顶布花”(花竹帽)。

男装称为五扣衣,也同女装一样开右襟,但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毛南语称“骨娥妮”,意即五颗扣的衣服。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一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和女装一样,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缠黑头巾顶,毛南话叫“挂爪”,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白绒线镶或锯齿形的布须,缠腰时两头有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毛南族妇女爱穿绣花鞋,有“双桥”、“猫鼻”、“云头”等三种形式,“双桥”鞋是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鞋面上镶两条花边,象两座石拱桥横跨河面,也象一对彩虹吸水,因而得名。“猫鼻”鞋用五色花带鞋面上构成勾头形的鞋尖,尖头活象小花猫的鼻子。“云头”鞋的鞋面绣有云藕图案,这些精致的绣花鞋通常是要赴喜宴和走亲时才穿的,平时在家穿黑色布鞋毛南人走远路、赶圩多数穿草鞋,草鞋用竹壳、竹棉和禾米草编织而成。毛南族的银器饰物给妇女儿童增添了光彩,除了银手镯外,还有耳环、银项圈、银麒麟、银环、银簪、“五子登科”帽饰、银钗、银梳等。青年妇女戴上耳环,表示已出嫁或订婚了,小孩戴银锁驱邪禳灾。

男女衣服颜色喜欢蓝青定自染的青色和蓝色,很少穿黄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缝制,忌穿白色衣服串门。服孝男女穿白衣,要进别家时,要把白衣、白巾脱于门外才能进屋,否则主家认为兆头不好。

毛南族对自己穿的衣服(特别是贴身衣)很珍视,叫作“本身”,汉意是“灵魂”,因此自己穿的衣服不乱丢,怕别人拿去灵魂,带来病灾。妇女忌袒胸露乳。

村落

毛南族多同族、同姓聚居在一起,很少和外族、外姓杂居。山区村落比较分散,六七户为一村者颇多;平地村落多为十多户至数十户,大的村也有百余户的。平地村寨相距较近,有二三里内为一村的,也有四五里一村的。山区村寨则相距较远,有十里乃至数十里内为一村的。村寨内的房屋亦零星分散,各房族自成一栋,一般相邻不相连。

建筑

毛南族的房屋称“干栏石楼”,多是泥墙瓦顶,少数为砖墙瓦顶,屋基多用精制的石料砌成,正门的楼梯也用长条的石料砌成登门台阶,坚固而壮观。房前一侧建有用石砌成或竹、木架成的晒台,供纳凉和晒衣物用。过去,贫穷者多住低矮的泥墙茅屋,富裕者才住砖墙瓦房。改革开放后,毛南族逐步走上了劳动致富之路,砖瓦房已成为普通住房,多为三间一幢,也有六七间为一幢的,小部分甚至建成水泥砖混小洋房。毛南族的堂屋多用木板间架成小阁,做成神龛,上写天神灵位,神龛下面还设有专用供奉祖先的灵台。

婚俗

毛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也有富家男子纳妾之例。可与壮、汉等民族通婚。传统认为同姓皆兄妹,一般同姓不婚。但是由于谭姓人口众多,在附近乡村与他姓通婚日显困难的情况下,于是改同姓不婚为同姓除五代直系亲属不婚外,其他不受限制,一些小姓仍然奉行同姓不婚的习俗。毛南族对娘家人很敬重,在婚姻问题上,舅舅的地位高于父亲,外甥和外甥女的婚嫁往往首先要征求舅舅的意见。传统婚姻仪式一般有几个主要过程:踩门,即女方上男方家认亲;结婚典礼,在男方家宴请宾客;发棉,新婚媳妇回娘家小住几天,再由夫家接回,然后才算正式过门。现在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日渐增多。 

毛南人恋爱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牵线搭桥。

毛南人的婚礼既繁又别致,是别有一番风趣的。毛南族的婚礼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两种。“女婚礼”规模较小,送的彩礼不很多,称序也比较简单,是平常农家办的婚礼。“男婚礼”规模较大,送的礼品名目繁多,迎亲队伍也比较庞大,它除了包含“女婚礼”的全部程序外,还有许多讲排场、讲阔气的场面,是钱财富裕的大户人家才办得起。

“男婚礼”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吉日前夕,花轿、彩礼等物已准备齐,迎亲人马都集中到新郎家。吉日清晨,迎亲的人们用过早餐,便按事先分配好的角色,各自挑着彩礼,在炮竹声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新娘家,庭前摆起一张“迎亲桌”,用红毯覆盖,桌上有烟、茶、槟榔等。一位通识毛南礼仪的迎宾者站在桌边等候,当迎亲队伍来到时,迎宾者便笑脸相迎。迎亲的人在新娘家吃过午饭,正午时刻,在新娘家庭院举行折被仪式。由新娘家两位子女双全的姑嫂伯娘来折被,一边折被,一边由女歌师唱“欢折棉”(折被歌)。新娘梳妆打扮后就上香叩拜祖宗,并唱起“出门下阶歌”即“出嫁歌”。唱罢,新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依依惜别。新郎家迎亲的人们便抬起“岗棉”和其他还礼品回去了。在新郎家,吃完晚饭,接着又摆一桌特殊的宴席,一直闹到通宵。第二天清早,新郎的叔伯便轮流设宴招待新娘、伴娘及随新娘来的母亲、姑嫂和女歌师。这一天中午,在新郎家的厅堂里举行开被仪式。开被结束,新娘和伴娘们吃过午餐后便一起回娘家,在新娘回家后第三天,新郎家原来接新娘的姐或妹又带一些礼物到新娘家请新娘回来。但第二天新娘又回娘家,直到怀孕快生孩子了才长久安居夫家。新娘的这一段来来往往,毛南族叫“走媳妇路”。一般人认为“走媳妇路”是原始、落后的习俗,所以后来,“走媳妇路”习俗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人生礼仪

过去毛南族的人生不是以出生的时刻为起点,而是在母亲怀胎期间,人们就开始对他(她)的命运作判断。当家公家婆要知道儿媳妇身怀有孕了,便忙着找“先生”占卜、算命。

“算命先生”对孕妇怀孕期间遭灾的判断各不相同,指出各人不同的“祭解”方式。所谓“祭解”,就是请师公来祭礼鬼神以解脱灾难,让孕妇能够安全渡过孕期,胎儿能够顺利出世。“祭解”的方式有七种:血盆解;血罗解;落中解;半路解;七井关:平头杀解;七令关关。毛南族人生的第二阶段的初期是临产期。孩子满三早时,家里要筹办一次“三早会”,才正式向众人宣告孩子降生。孩子出生满三天后,家里便去找算命先生,登记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时,算命先生把八字写在纸条上还给主人,同时按八字给孩子算命。生下第一个孩子,安了名,等长到五、六月时,要办一次较大的喜酒,毛南语叫“肥固几”,就是在外婆家取背带。如果是女孩,还要在三岁以下给她穿耳,是为以后戴耳环作准备。

添粮补寿

毛南人年过六旬,如果身体虚弱多病,民间称为“倒马”,“倒马”就要找算命先生选择吉日“扶马”,俗称“添粮补寿”。“添粮补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办不起“添粮补寿”仪式,就由老人自己起行赶圩“讨粮补寿”;另一种是家庭经济较宽裕的,由子女筹办几桌酒菜,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给老人“送粮补寿”,并请一位师公来举行仪式。“添粮补寿”一世只搞一次,多在满60周岁那一年,但高寿的人隔三、五年又搞一次。

生活禁忌

毛南族人忌在神台上摆放桐油,否则会被认为触犯祖先和家神。不能向火灶吐口水和用脚踩,不得将桐油、衣裤和鞋子放在灶台上,外人和小孩子不能进入谷仓,雨天不能戴雨帽进屋。初生婴儿三天内不看天,婴儿满月时外婆方可探望等。

丧礼

毛南族的丧葬活动有三种类型:一是为正常死亡的老年人治丧;二是为非正常死亡的老、中年人治丧;三是为未成年人夭折所作的埋葬。三种做法有很大的差别,但一般都习惯于一次性土葬,并且皆薄葬。三种丧葬方式主要差别在于:在观念上,正常老年人死后被视为“家仙”,可列入祖宗灵位。非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经过较复杂的"悔过"手续方能加入祖先行列。35岁以下死者无论有无子女,一般皆视为夭折,不能列入祖宗灵位。对于跌落、难产、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尤其青少年),则被视为“野鬼”。在入殓、送殡和埋葬过程中,与“家仙”的待遇完全不同。不仅治丧简单草率,而且实行许多“防范”措施,送殡时,往往趁黑夜送出村,甚至不时打圈圈行进,使鬼魂迷路,不让其回家捣鬼伤害家人,对这些亡人也不扫墓供祭,要“施舍”,只能在屋外倒撒米饭等。

对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的治丧,旧时繁杂隆重。此类治丧活动有哭丧、买水洗尸、报丧、入殓、开路、停柩守灵、“做布”(音)、打斋、祭奠、送殡、安葬及“画驾”(音)等十多项。其中,报丧、“做布”、“画驾”等数项做法比较特殊,其余仪式与壮、汉等兄弟民族的丧葬习俗大体相同。

报丧,共分两次。头一次在死者死去不久,孝男(孝女)到水边投币买水为其洗身整装后,即披白麻布衣,涂锅灰于额前脸颊(男左女右),点香烧纸,执灵牌,与同伴到舅家报丧。这叫报素丧,旨在领亡魂回母舅家,并征求舅父及其亲属族人务办丧事意见等。第二次,舅父率其亲属族人到外甥家吊唁(验尸)转回去后,孝男孝女在送殡当日,带上若干酒肉再往舅父家报丧,请舅父或他的代表率亲属族人前往主持祭奠、送殡仪式,此次叫报荤丧。

“做布”。停枢期间,丧家多请道士打斋,一日或三五日不等,最多七日。每晚于打斋之前,孝男孝女执“幡”跪在祖先灵堂前(旁设亡人灵位),供白糯米饭、素菜、熟米粉捏成的家禽牲畜等模型。道士在乐器伴奏下,诵唱史诗“排见”,怀念先人,宣讲祖先和亡人的功德,劝告子孙后人重孝道,使围观的群众受一次传统道德教育。此举毛南人称“做布”。

“画驾”。安葬死者之后,几日内,孝男孝女于某晚上在家设祭坛,陈供品,恭候亡魂回家。表示子孙对逝者的孝敬。

上述丧俗和其他禁忌、观念、活动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深入,逐步革除,治丧活动已经逐步从简。

艺术天地

“顶卡花”

毛南语“顶卡花”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汉译是“花竹帽”。“顶卡花”是毛南族著名的传统编织工艺品。

毛南人民编织“顶卡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从而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作爱情的信物,已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惯。

“顶卡花”直经约有2尺,帽上面呈锥状,顶部交织着8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黄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细如发丝的篾条往下散开作经线,作纬线的竹篾也很细簿,以至能在直径仅2尺的锥面上交织出近百道平整的圆圈;帽的上沿用黑色细篾交织成一道花边,帽下面的外沿是用金黄色和黑色两种细篾交织成宽约三四寸的一道花带,花带上织出对称、工整的棱形图案,图案里厚交织花点,极似美丽的壮锦;里面的正中,再系上两条彩绒线带,戴在头上轻巧舒适,引人喜爱。

雕刻

毛南族的能工巧匠很多,他们不仅善于石刻艺术,而且木雕的技术也很高超。他们能用整块坚硬杂木雕出数十种神的木面具,如“雷王”木面具,红面横肉,阔嘴獠牙,眼珠瞪突,浓眉倒坚,使人一看便知道它是作恶多端、催人索命的恶神,雕刻的刀法粗犷;“圣母娘娘”却是樱嘴柳眉,满面含笑的善神,雕刻的刀法细腻。所有这些木面具,赁着工匠们的想象,可以称得上是颇具匠心的艺术品。

古朴的民间舞蹈

南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师公(神职人员)要进行宗教活动时表演的,如在“分龙节”的祭庙,向神灵祈求人畜兴旺的“还愿”活动等,均有师公扮演的各种神的形象舞蹈,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又有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用一班师公主持进行。当主唱的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即由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舞蹈。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舞蹈的基本动作有软拜步、起伏碎步、甩袖、绕手轻拜、跳小步和辗转绕圈等。动作规律是在流动行进中起伏跳荡,轻柔悠然,气氛较为庄重肃穆。

毛南族木面舞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三元、社王等神的程式性舞和穿针舞;二是表现渔猎生产、农耕生产和人们在生产劳动男女相爱的欢乐情绪,如瑶王系列舞和三娘与杜帝的自由舞,都是一种摹拟性很强的形象舞和情绪舞。

木面舞最显示的艺术特点是配合唱师和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以颂扬真、善、美的观念为主题。从整体上看,木面舞是以“情”为母体,借助神秘色彩浓厚的宗教礼仪的外壳来表现毛南族人民的内心情感。木面舞排除那些虚无缈茫的东西,舞蹈者虽说戴着代表各种神的木面具,但舞蹈的内容都以现实生活为主。故木面舞中表现性爱的动作风趣而不放荡,做到“乐而不淫”;而反映消灾除难的舞时又能“哀而不伤”,体现一种艺术上的蓄美。

大石山区民族的生活特点,喜、怒、哀、乐的表达,狩猎、战斗、耕作动作的摹仿拟,手脚,肩,胯的有力摆动,长期劳动,生活形成的动律和姿态,构成了这种体态审美情绪,都充分地体现在木面舞的舞蹈语言之中。那种表现男性丰满的肌肉、强健的体魄的舞蹈动作就成为男性美的标志:而表现胸脯、臀部的丰腴、滚圆而有张力就成为女性美特征。

木面舞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虽说面部被遮住,但通过手、脚、腰等的舞蹈动作,充分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各种情感。由此而构成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犷而典雅、简朴而华美的艺术风格。如穿针舞中各种行当图案的目的除了敬神祭祀中必须朝拜四面八方外,舞步的行动路线是为了改变程式舞中僵直呆板、单调的一种艺术手段。因为简单的重复和呆板的直线使人产生枯燥感,走“8”字形路线形成的身段曲、斜是一种曲线美,它体现了男性的勤劳勇敢、女性的美丽温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木面舞的表演者身着龙袍蟒服,头上插着羽毛等等,自然也是剧情的需要,但更重的是给了人们一种美的感觉。服饰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舞蹈增加了动态美,充实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更显示出毛南族悠久文化的辉煌色彩。1994年环江民族艺术团曾到日本演出,1999年又组团到台湾去公演。毛南族木面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独特的韵律和感情色彩、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观众,获得一致好评。

体育娱乐

同填

“同填”是毛南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填”毛南语是“撞”或“碰”的意思。“同填”对抗性强,趣味性浓,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是一项斗智斗勇的角力比赛。是极易开展的秆手竞技项目。

比赛时,人数不限,但每次上场竞技为甲、乙两方各式各样人,其撞、碰只允许用肩膀,还要把两手交叉置于胸前,抱紧身腰略蹲,能以自己肩膀将对方撞出圈外者为胜。也允许使用闪展胜挪的方式诱使对方自身撞离出圈外。

比赛的场地大小不限,一般只需3-5平方米的平地即可。比赛分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平地上划直径1.5米--5米的圆圈,一人在圆内作为守方,另一人则作为攻方,守方只扎马防守,攻方则设法施展肩膀功力将对方撞出圈外即可取胜。第二种方法是在圆圈中以半径为界划一中线,于比赛前甲、乙方运动员分开站立,比赛开始后,中线即不存在,但谁被撞出圈外或被对手拱倒则输。该项运动对提高暴发力、耐力、灵巧等身体素质起很好的作用。

同背

同背是毛南族民间中常见的传统体育项目。 毛南语叫“都劲”、“都麻”,都劲的做法是:两人为一组,一人两臂伸直、撑在另一人的两肩上,两脚离地,身子伸直。发令员发令后,各个组就迅速前跑,谁先跑到终点就算谁胜。比赛规则规定,若在奔跑龙套中有哪个组的背上运动员手伸得不直或从背上跌下来,就算犯规了,必须退出比赛。“都麻”的做法是:两人为一组背对着背,两臂互相扣紧,一人背起另一人。待发令员发令后,各组就往前跑,谁先到终点算谁胜,这两种比赛都有一个规定,就是各个组要直线往前跑,不能故意阻挡对方,否则就算犯规,跑道一般20米左右,若场地太小,可以来回跑多几次。

同拼

同拼是毛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毛南语叫“都拼”,具体做法是:用一蚀得光滑,直径3公分,长两米多的棍子作为器械,两人一组,各人用一只手握棍子的一头,其中的一人设法把棍子扭动,另一人则不给对方把棍子扭动。台果棍子被扭动了,扭棍子的这一方就算赢了,否则就算输了。这个活动,双方都输换位置。亦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比扭赢的次数算积分,积分多者胜。

同顶

同顶是流传在广西毛难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它发源于“毛难六圩”、相传自有六圩就有同顶活动开展了,“六圩”的早期圩址在下团的“顶齐才”(毛难语,旧圩址)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引自《广西风物志》)。毛难族以农历逢六逢十为大圩。每逢圩日除搞买卖外,毛难族的后生哥和姑娘们还齐集圩场,会见“估傍”(毛难语:朋友),共叙友情和互相祝愿,会见时,开展“同顶”活动、增添圩日的欢乐。

“同顶”是同时运气发力相顶的意思。是毛难族民间练功竞技、比力量的一种方式。它的比赛场地小,器材简易,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比赛时只需用一根长2米,直径为5公分粗的木棒或竹杠,在杠子中间划上中线,在中线处吊一重物垂直于地面,在垂直点的地面划上地面中线,以地面中线为中心向两旁划相等距离、相互平行的两条边线(即比赛线),即可以开展比赛。比赛时两人相对而立,以棒相抵撑于各自的肚脐眼处,捧中心垂线吊的重物对准地面中心线,双方各自运气凝聚腹部,扎实半马步。待裁判发令开始时,即以气发力摧力相顶,相顶时允许两手紧握棒的端处助力,比赛开始后谁能把棒子中心点推至对方的比赛线,谁即获胜。 “同顶”相传已久,除圩日外,春节,中秋节、分龙节也有活动。在杂居地区的各民族也往往开展,它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增强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体委已加予整理推广,规范其竞技名称曰——“顶竹杠”,已被列为全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竞赛项目。

石担和石锁

毛南山乡到处是石头,村村有石匠,不少人家的大门背有象磨盘大的石块、象大锁头的石锁,用石头凿成象磨盘一样大,中间凿成洞,用木杠把两个石盘串起来,象装担子一样,这就是石担,可以用石担来练习举重,石盘逐步增加,早晚工佘都可以锻练,用石头凿成象石时的锁子一样。有各种形状且大小不等。根据各人的体力和爱好,可以做单手或双手同时抓举、推举、砸肘、背箭等协作。

抛沙袋

毛南人用毛皮缝成大小不等的口袋,袋里装石沙,叫做沙袋。练功时,把几十斤重的沙袋吊在屋梁上或楼梁中间,初练时,先吊一个沙袋,前后左右抛袋,用手臂前后左右推挡,以后逐渐增加,为了练出过硬的本领,有的蹲在凳子上抛沙袋,还要演各种惊人的动作,有的配合各种动作,口中喝道:“四马平开,左开弓,右半弓,双脚破开;一抓一捶,送捶、擒捶;上前夺锤,退马还锤;定子脚,一抓一插,擒插;上前夺捶,退马还捶;定子脚,蹬脚双砍;上马打短,金刚扫地;梳头一砍,转身外卫”几个沙袋在空中来回腾飞,呼呼作响,这种练功口诀和动作互相配合增加了,啬这种练功的兴味。

民建棋艺

毛南山乡的路边、坳口大树下,树中地坪上和乘凉休息的石板上,常常见到刻有各种娱乐的棋盘,工佘时,人们围着棋盘,开展各种棋艺游戏。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5387)

上一篇仡佬族
下一篇撒拉族
分享到:
最新内容
© 2017   创之源影像 chuangzyuan image (创之源工作室 主办) 版权所有   E-Mail : chuangzhiyuan@qq.com   地址:湖北 · 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