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gzyuan image
一部山水人文的印象笔记 | 创 之 源 影 像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锡伯族

 二维码 777
发表时间:2017-12-10 14:07作者:怡夫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锡伯族被满洲统治者征服,编入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在100多年中,锡伯族人民从自己长期聚居的地区分散到许多地区,被迫进行了四次大迁徙:第一次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脱离了科尔沁蒙古,被编入满洲八旗;第二次是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1669年—1702年),锡伯族部分入盛京(今沈阳);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有1016人被征调到新疆戍边,携同随军家属2千多人。从此,锡伯族分居东北、西北两地。青年人充当“披甲”,服役当差,闲散附丁和家属则从事农副业生产。第四次是乾隆三十四年(1779年),派1000名锡伯士兵驻守云南要塞。八旗制度使锡伯族处于清朝的直接统治之下,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都发生了急剧变化,由原来流动性较大的渔猎经济转向稳定的农业经济。

 锡伯族勤劳勇敢,为开发和保卫祖国的边疆作出了贡献。移居新疆的锡伯族人民对于伊犁、塔城和博尔塔拉地区的农田水利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新疆锡伯族被编为八个牛录(旗),于伊犁河流域屯田驻守。嘉庆七年(1802),在锡伯营总管图尔根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战,从察布查尔山口引水,自崖上开凿大渠,终于引来伊犁河水灌溉良田,故取名为“察布查尔渠”,意为“粮仓”。锡伯族人民先后定居在大渠南北。其后,又与八旗兵一起,先后在伊犁、博尔塔拉、塔城等地开凿一些水渠,开垦了10余万亩良田,并使当地一些兄弟民族学到许多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

19世纪20年代,英殖民主义走狗张格尔披着宗教外衣,在南疆煽动叛乱。锡伯营官兵800余人应征随同清军出师讨伐,在追歼残敌的喀尔铁盖山战斗中,生擒张格尔。接着,他们在反抗伊犁地区“苏丹汗国”,抗击沙皇对伊犁的殖民统治的斗争中,英勇不屈。1876年,当清军收复新疆时,他们在总管喀尔莽的带领下,积极配合,为收复南疆和伊犁作出了贡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居住于新疆的锡伯族人民和当地兄弟民族一起积极响应,但斗争果实被封建军阀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所篡夺,锡伯族人民又处于他们的统治之下。1944年,国民党继续了盛世才的残酷统治。同年9月,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察布查尔锡伯族组成锡伯独立骑兵连,塔城、霍城的锡伯族建立武装队伍,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参加这一革命,进行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居住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和汉、满等族人民一起投入抗日斗争。辽宁省沈阳大五家子一带的锡伯族积极参加了抗日联军,多次狙击辽河平原的敌人。在这一时期有不少锡伯族青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人民先后在1946年和1949年获得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锡伯族进入民族平等 、团结互助的新时代,政治上享有了和各族平等的权利。1954年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新疆原宁西县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概况

锡伯族现有人口188824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此外,在辽宁省沈阳市附近建有兴隆台、黄家两个锡伯民族乡;在新疆霍城建有“伊车嘎善”民族乡。东北三省的锡伯族,大都分布在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而在新疆居住的锡伯族,也集中在伊犁河谷地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适合于农耕和畜牧,还可以兼营渔业。公元1808年,在新疆驻防的锡伯族官兵开凿成功“察布查尔”大渠,引伊犁河水灌溉农田,是当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变而形成的。锡伯族人基本通晓汉语,新疆地区的锡伯族人有的还兼通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早期属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后来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他们古代所从事的渔猎活动,还是后来编入清朝“八旗”而开始的军旅生涯,都需要好的箭法。如今,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要有高超的射箭技术才能博得姑娘的欢心。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群众性体育活动,每逢中秋节、春节、“四一八”西迁节时,他们都要举行射箭表演和比赛。

锡伯族的男装多为长袍,长领不太高,纽扣在右侧,长袍左右下面开衩;女装也是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在边缘和袖口上常用花边点缀,青年妇女的长袍多用色彩鲜艳的格子布来制作。中老年人多穿青、蓝色,青年人则多穿红、绿、紫等色。妇女的服饰还有耳环、戒指和手镯。老年人夏天包白色头巾,冬天多戴棉毛春秋帽。

锡伯族人,特别是迁移到新疆的锡伯族人,善于种植农作物。现在的察布查尔共有399多万 亩高产、稳产田。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为主,还种胡麻、油菜、向日葵等油作物以 及甜菜、烟草、大麻、棉花等经济作物。

锡伯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面食,如有尊贵客人来访,则要杀羊款待,做丰盛独特的“全羊席”(锡伯族人称之为“莫尔雪克”)。他们还要用韭菜、青辣椒、红辣椒、红萝卜、芹菜等各色蔬菜切丝加工成“花花菜”,这种“花花菜”清淡爽口、营养丰富,是锡伯族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肴。

锡伯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抹黑节、杜因拜扎坤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锡伯族的清明节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具有民族特色的“抹黑节”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人们清晨起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脸上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

杜因拜扎坤节也称为“四一八”西迁节,这是锡伯族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是当年被迫西迁新疆屯边的锡伯族人与留居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话别的日子。二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人都要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贝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此外,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

语言文字

锡伯族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自清代起被迫使用满语、满文,但他们使用的满语文中有大量本民族语文的遗存和其他族语文的借词。

目前锡伯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文字是将满文的131个字母中发音相同的13个字母去掉,另制订了3个锡伯语中有音无字的新字母;形成121个音节符号。

宗教信仰

因锡伯族曾臣服于匈奴,所以锡伯族旧时多信仰喇嘛教。锡伯族人家一般供奉“喜利妈妈”,认为能保佑家人平安。崇拜“海尔罕玛法”,逢年过节焚香叩头,求牲畜无病无灾、繁殖迅速。

喜利妈妈

“喜利妈妈”是保佑家室平安、人丁兴旺的神。汉语译为“子孙妈妈”,锡伯语意为续嗣女祖,原来她是专门保佑降生的神灵,后来演变为象征保佑家宅平安和人口兴旺的神灵。它是用长约10米的丝绳,上面系许多小弓箭、箭袋、小吊床、铜钱、小鞋靴、小农具等。平时放在袋子里,挂在室内西北角,每逢大年三十时挂在室内西北至东南方向。锡利妈妈象是一本形象的家谱,每增加一辈人就拴上一个“嘎拉哈”(羊踝),每增一子就拴一小弓,每添一女就拴一小布条或小吊床。西屋内的西北墙角,是专门供奉“喜利妈妈”的地方。

“海尔罕玛法”

意思是男祖宗,是保护牲畜平安的神。“海尔罕玛法”,供在西屋外西南墙角上。在墙角上钉一块木板,上面放香炉,墙内掏洞,里面有一个木盒子,木盒里有一块布,在布上画着一个男人的座像,这就是全家人的男祖宗。因为男人经常在外放牧、狩猎,所以就把“海尔罕玛法”神供奉在室外,逢年过节,都要烧香叩头。“海尔罕玛法”崇拜,也是一种祖先崇拜。

传统节日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抹黑节

过去锡伯族人民有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相互抹黑的习俗,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为锡伯族传统的“抹黑节”。这天天还没亮,一群群顽皮的孩子和青年就走出家门,拿着沾满泥水和灶灰的抹布、毡头,走街串巷,逢人就往脸上抹一点儿黑,一直到天亮才肯收场。被抹了黑的人非但不生气,还视此为大吉大利。原来,锡伯族人民认为如果在这一天被抹了黑,天火便不会烧身,庄稼就不得黑穗病。现在过抹黑节,其迷信色彩早已退去,只剩下娱乐的性质了。

西迁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坤节。这一天是当年被迫西迁新疆屯边的锡伯族人与留居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话别的日子。该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万里西迁的历史壮举。届时,锡伯族人民欢聚在一起,杀牛宰羊,追忆历史,然后共同野餐,席间会弹起“东布尔”(乐器),吹器“墨克调”,共同娱乐。还会举行摔跤、射箭、赛马等各种体育活动。

风俗习惯

居住

锡伯人的住房多是座北朝南,通常是三间(或五间),用土坯筑成;两边有杂物间,也有修建成厢房的;房前屋后有菜、果园、畜圈和小围墙。住房一般中间是堂屋,西边的大间供长辈居住,东间一般是子媳的居室。冬季烧暖炕。锡伯人仍保留着在东北生活的习惯。

服饰

过去锡伯族的服饰与满族大体相同,男子穿蓝、棕、灰色的左右开衩的长袍,上套青马褂,戴圆顶帽,脚蹬厚底鞋。青年妇女多穿色彩鲜艳的旗袍,扎裤脚,着白布袜绣花鞋。姑娘于脑后梳一条长辫,已婚妇女则梳双辫盘于头上。老年妇女的旗袍色彩与男子同,喜扎青、白两色头巾,冬季戴一种帽沿缝着海冬青皮的棉帽。妇女皆喜欢戴耳环、银镯、戒指等,还在头上插银簪和绢花。现在,在服饰方面已基本与汉族相同。

丧葬习俗

锡伯族穿重孝。尸体抬出时,脚向前头向后,表示脚在前边走路。经过各家门口时,井台或门前必须放盆水。入土后要把死者的枕头烧掉。锡伯族通行棺葬,喇嘛、产妇是火葬。每家都有固定的坟场,长辈不幸亡故,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前往吊唁,小殓后请喇嘛诵经,择吉日大殓。子女守孝百日,妻室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内不得改嫁。

禁忌

睡觉时脱下的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得从衣帽被枕等物上跨过;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翁娘不能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送刀给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

体育娱乐

射箭

射箭是锡伯族最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古代的锡伯族是个善骑射的部落,驰骋茫野,拈弓射猎,十八世纪60年代起,西迁的锡伯官兵就用弓箭为清政府戍边作战。随着时代的前进,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和作战武器而逐渐失去其意义时,射箭就增添了民间体育活动的色彩。逢年过节或休闲之暇,锡伯人经常举行各种射箭比赛,赛后即兴宴集,载歌载舞。锡伯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

打瓦

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打法是,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按顺序排成老大、老二、老三的代号。没打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立瓦组按顺序将自己的瓦立在一条线上,打瓦者也要按顺序打,如果老大打了老二的瓦,就算“烧死”。“烧死”者,允许别人来救,救活后可以继续打,救不活的,就要变成立瓦者,而原来的立瓦者就变成了打瓦者。打瓦的方法共有20多种。它起源于锡伯族的狩猎时代,它可以锻炼臂力、眼力,。

玩嘎拉哈

锡伯族在玩嘎拉哈时,一般分成两三个组,每组的人数不限,而所用的嘎拉哈的数量一般都在100个以上,多时可达几百。比赛时,把几百个嘎拉哈都撒在地上,抓嘎拉哈时,不是向上扔布口袋,而是扔和元宵差不多大的铁球。上阵者,要将铁球高高地抛起,并迅速地将嘎拉哈抓起,然后再把落下来的铁球抓住。而在抓嘎拉哈时,不能碰到其它的嘎拉哈,抓在手里的嘎拉哈也不能掉下来,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如果没有接住铁球,也不得分。哪个组抓的嘎拉哈最多,最先达到约定的数量,那么,胜利就属于他们了。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364)

上一篇阿昌族
下一篇仡佬族
分享到:
最新内容
© 2017   创之源影像 chuangzyuan image (创之源工作室 主办) 版权所有   E-Mail : chuangzhiyuan@qq.com   地址:湖北 · 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