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二维码
2497
发表时间:2017-12-10 14:16 阿昌,史书上写做"蛾昌"、"莪昌"、"阿昌",因居住地区的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自称,户撒地区自称为"蒙撒"、"傣撒"、"蒙撒掸",梁河地区自称为"汉撒"、"阿昌"、"蛾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意愿统称作"阿昌"族。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族源上与彝语支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即他们均出自古代的氐羌族群。秦汉时期,由于部落间的征战,羌人逐渐从西北青海、甘肃等地陆续迁入西南地区,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与当地土著相互融合,并不断分化,形成了西南地区的氐羌系各民族。有关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代的汉文献,《蛮书》卷四说:"寻传蛮,阁罗凤所讨定也。俗无丝绵布帛,披波罗皮(虎皮)。跣足,可以践履榛棘。持弓挟矢。射豪猪,生食其肉,取其两牙,双插髻傍为饰,又条皮以系腰。每战斗即以笼子笼腰,如兜鍪状。"又卷三说:阁罗凤"西开寻传,南通骠国"。骠国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南诏德化碑》又有"西开寻传,禄郫出丽水之金"的记载。丽水,即伊洛瓦底江,禄郫,丽水支流,即泸水县境外的小江,小江自片马、岗房、古浪边境向西北流入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恩梅开江。大概在南北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寻传蛮"中的大部分迁移到澜沧江上游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带,极少部分仍留住在雅砻江与金沙江合流地带。这一时期阿昌族先民处于以狩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采集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蛮书》卷四说:寻传蛮妇女"入山林,采拾虫、鱼、菜、螺、蚬等归啖食之。"清·董善庆《云龙记往·阿昌传》记载,在澜沧江流域的阿昌族先民取代摆夷后,遂成为境内各部"岁贡以为常"的强大部落。当时云龙境内的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今澜沧江以西的表村、旧州、漕涧一带。阁罗凤西开寻传,置寻传于统治之下,并移西爨白蛮20万户于滇西,大批移民带着洱海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进入寻传之地,客观上促进了寻传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云龙记往》云:"往来商贾,有流落为民者,教夷人开田,夷人喇鲁学得其式,此夷有田之始也。"又云:"始自知岁月,以十二月为岁者。"文化上对寻传蛮也有一定的影响,《南诏德化碑》说:"革之以衣冠,化之以礼义。"这一时期,汉人、白蛮在阿昌地区行商获利,不断随商迁来。阿昌族先民受客商的侵利,一部分向西南迁徙,一部分留在原地。 留在原地的阿昌族先民与内地迁来的汉族、白族等交错杂处,不断接受了汉族和白族先进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其他民族自然融合。至清初,汉文史料对留居云龙地区旧州、漕涧、泸水县赶马撒一带的阿昌族先民还有记载。雍正《云龙州志》卷五《风俗·附种人》说:"阿昌,俱以喇为姓,性驯顺,受土官约束……秋末农隙,腾、永背盐者多此类。"又卷三《疆域志·附形势》说:"赶马撒自旧州迤北三十里至苗委山,转西,越涧攀崖三十里,至汉洞寨,接邻浪宋,又三十里至赶马撒,亦阿昌种彝八十余家。西北为鲁戛……漕涧,在州治之西南,平坦开广,中分四寨,为早竹,为苗丹,为丹梯,为戛窝……余寨相去五六里不等,俱阿昌彝种,约数百家,其人略驯,勤耕凿。西过潞江,乃茶山野人界……" 至近代,云龙境内的阿昌族大部分融合于汉族和白族之中,但少部分地区如漕涧坝子仍有近两千多人在语言和文化心态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某些特点,由于民族压迫、民族歧视,这部分阿昌族不敢承认自己的族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落实,有关部门根据这部分人的申请,经过民族识别批准恢复为阿昌族。 唐代少量分布在澜沧江以东的东泸水(今雅砻江)流域与魔些江(今金沙江)合流地带即今四川盐边至云南华坪、永胜县一带的寻传部落与"乌蛮"、"麽些"杂居在一起。至元明时期,这一带的寻传部落被称为"峨昌",正德《云南志》卷十二北胜州(今永胜县)说:"境内之夷七种:弥河白蛮……峨昌诸蛮也?quot;近代这一带不再有"蛾昌",亦当于明朝后期融合入当地彝、白或纳西族中。 另一部分早期西迁的阿昌族先民,于公元15至16世纪已部分定居于保山地区境内和德宏州陇川、梁河、盈江一带。《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条说:"其地在大理西南,澜沧江界其东,西与缅甸地接,其西土蛮凡八种:曰金齿、曰百夷……""南赕,在镇西路(今盈江县)西北,其地有阿赛赕,白夷、峨昌所居。"《元混一方舆胜览》说:"麓川江(今龙川江)出萼昌(即峨昌),经越赕(今腾冲)傍高黎贡山,由茫施(今芒市)孟乃甸入缅中。"龙川江发源于今泸水县和云龙县西部地带,亦今澜沧江西部。这一带有"萼昌",所以说"麓川江出萼昌"。又《招捕总录》说:"至元十四年……时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奉命伐永昌之西腾越(今腾冲)、蒲骠(今保山市西南部)阿昌、金齿之未降部族,驻南甸(今梁河县)……"即在今保山往西腾冲、梁河一带都有"阿昌"即"蛾昌"与"金齿"(傣族)杂居。 元朝时期的"阿昌"、"蛾昌"即南诏时期的"寻传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云龙州志说:"境内多蛾昌蛮,即寻传蛮……"明朝时期的"峨昌"(阿昌)仍包括近代阿昌族和景颇族载瓦支在内。随着各地峨昌(阿昌)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近代开始出现了阿昌和载瓦的分化。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六腾冲司说:"境内峨昌蛮,即寻传蛮也。似蒲(布朗族)而别种……又善商贾。妇人以五采帛裹其髻为饰……种秫为酒,歌舞而饮,以糟粕为饼,晒之以待乏。比之诸夷之强悍,则此类为易治也。"这部分峨昌即形成近代的阿昌族。钱古训、李思聪《百夷传》说:"蒲人、阿昌、哈刺、哈社、怒人皆居山颠,种苦荞为食。"这部分阿昌当时分布在今德宏山区和缅甸克钦邦东北部,生产生活条件较《云南图经志书》说到的那部分阿昌落后,即此形成景颇族的载瓦支。 清初,阿昌族分布在永昌府各地,包括保山县、腾越州和府属各"百夷"土司地一带,保山县西境怒江沿岸,均属阿昌族向西迁移过程中的定居点。乾隆《腾越州志》卷十一记载了分布于户撒地区阿昌族情况,说:"阿昌,一名峨昌……今户撒、腊撒、陇川多此种。"阿昌族进入户腊撒地区,可能略晚于进入腾冲、梁河县。又嘉庆《重修一统志》腾越直隶厅条说:"户撒长官司……与腊撒俱峨昌夷地。" 阿昌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与诸多民族自然融合。明清时期,由于长期与白族、汉族、傣族交错杂处,交往密切,不断融合于其中。明正统年间,朝廷发兵三征麓川,15万大军进入云南,屯守军伍。接战之后,流散兵丁脱离军籍,长期与各族人民相处,后代多转化为土著。沐英镇滇时,户腊撒变为"沐涎?quot;,设"赖"氏和"况"氏土司掌管,汉族屯丁大量进入该地区与阿昌族人民共同对庄园经营垦殖。在与阿昌族长期密切的交往中,这些汉族屯丁的后代大部分逐渐融合为阿昌族。 阿昌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西南边疆,为祖国边陲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和瓜分。1875年,我国西南门户盈江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马嘉理事件",这是当地汉、傣、景颇、阿昌人民对英帝国主义阴谋入侵我国的英勇还击。1893年英侵略军入侵陇川县时,阿昌族人民参加了各民族的武装队伍,狠狠打击了来犯之敌。1900年英侵略军又一次侵入腾冲县明光一带,烧毁村寨,枪杀各族人民,当地景颇、傈僳、汉、阿昌纷纷参加阿昌族土守备左孝臣部队,共同抗击侵略者,左孝臣以身殉职,各民族军民挥洒热血,壮烈牺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期间,滇西南广大阿昌族地区被日寇铁蹄蹂躏,阿昌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日部队,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抵抗日寇的英勇斗争。 面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阿昌族人民进行了10余次较大规模英勇悲壮的反抗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阿昌族地区、解放整个祖国西南边疆创造了条件。 概况 阿昌族是我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共有27718人(1990年),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23060人,占阿昌族总人口的85.38%,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无本民族文字,绝大多数阿昌族人都通汉语、傣语或景颇语,一般都使用汉文或傣文。 阿昌族居住于滇西高山峡谷一带,其间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支脉自腾冲逶迤纵贯向南,形成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川江,两江支流和无数溪涧遍布,整个地带水系呈叶脉状分布。高山、大河间有许多峡谷平地。阿昌族主要居住的户撒坝子(以坝中为界,坝头称户撒,坝尾称腊撒)和梁河坝子就坐落在其中的丘陵谷间。坝子四周青山环抱,坝中流水潺潺,户撒河自北向南纵贯户撒坝;襄宋河、大盈江似银蛇把梁河坝装点。山麓之下的半山半坝中,点缀着建盖得错落有致的阿昌村寨,眺眼望去呈现出一派宁静、清幽、祥和的景象。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地下埋着宝藏,地上森林茂密,水利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正被发掘或有待于开发利用。这里气候温和适宜,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在1368-1649毫米之间,分干湿两季,每年5月至10月为湿季,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梁河地区年平均气温18℃。户撒地区系中亚热带低中山和中亚盆地,地势略高,全年平均气温在18.3-19.5℃左右,温差在29℃至零下2℃之间,夏季凉爽,冬季霜期较长。土壤以红壤最多,其次为灰色土,黑色土较少。山坡上有白砂土、黄沙泥土。坝子四周均为花岗岩山地,坡度小,沿河两岸的梯田台地大多铺满了由花岗岩风化所成的砂粒,土层薄,含肥量较少。土质均为酸性土壤,含腐殖量低,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苏子和各种豆类、土豆、甘蔗等。园地可种植桔子、板栗、核桃、梨和青菜、萝卜、南瓜等水果和蔬菜。梁河地区土地肥沃,适宜水稻种植,此外还适宜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等粮食作物和油菜、茶叶、花生、苎麻、甘蔗、桐油果、香果等经济作物。盛产芭蕉、菠萝、芒果等亚热带水果。野生植物中,药材和油类如黄连、野香果较多。在绵亘的山梁上,覆盖着以松、锥粟、红木为主的木材。山林间栖息着麂子、豪猪、灰猴、穿山甲、马鹿、狗熊、獐子、山鸽子、野鸡、孔雀等珍禽异兽,盛产麂茸、熊胆等名贵药材。矿藏已发现的有锡、铀、铁、钨、水晶石、黑色大理石、石灰石等10多种,其中煤和铁储量最高。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阿昌族长期在这里定居提供了优厚的生存条件,为阿昌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昌族手工业发达,尤其擅长刀具的锻打制造。 语言文字 阿昌语现有两种方言,梁河方言借汉、载瓦、傈僳、白等民族的语词较多;户腊撒方言则借傣、缅、景颇等民族的语词较多。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且受傣族、汉族土司、官吏的统治,所以阿昌族中尤其是成年男子一般都能讲阿昌、汉、傣三种语言。 宗教信仰 阿昌族长期与汉族、傣族交错杂处,自然融合,在宗教信仰上呈多元性,即信仰原始宗教,崇信鬼魂和神灵,信仰道教祭天地灶君等神灵。户撒地区还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鬼魂神灵的崇拜 梁河、潞西地区阿昌族多半信奉鬼魂、神灵,在他们的观念中,神与鬼并没有明确区分,认为自然界的日、月、山、川、巨石、怪树等等,莫不具有灵魂,而各种鬼魂、神灵都蕴藏着超人的力量。不过,它们还有善、恶之别。恶鬼、恶神有致人疾病,祸害人类以及牲畜、家禽的魔力。比如太阳鬼、月亮鬼、狮子鬼、狼鬼、毛虫鬼、藤子鬼、饿痨鬼等,都是些凶恶的鬼魂,人们提到这些恶鬼时,有的会谈虎色变,有的则深恶痛绝。人们迷信被太阳鬼、月亮鬼"咬着",就会眼睛痛;被藤子鬼"咬着",就会生疮;被毛虫鬼"咬着",全身会起红疙瘩;被琵琶鬼“咬着”,就会肚子痛;被琵琶鬼"咬着" 的小孩会死;牲畜被狼鬼"咬着",就会害瘟病,且蔓延全村寨,所有牲畜都会得瘟病而死;被野山神"咬着"的手会呆呆不动等等。可用来驱瘟避灾的主要方法,是向有关鬼神献祭一点饭菜,烧一些纸钱。灵验与否,那就只有问当事人了。 善鬼则能保佑人们免受灾难,给人带来财富和幸福。如"榜"鬼能助人生财致富,"谷期"能使粮食丰收,山神能保护山林和山地农作物生长,土鬼能使农作物生长旺盛,猎鬼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但"善鬼"的善良也不是绝对的,"得罪了它"也会被"咬"。 这些恶鬼善鬼是阿昌族先民在无法解释自然力和自然现象时产生的崇拜对象,在敬畏或痛恨之余,就设法驱恶崇善。讨好恶鬼,为平息它们的作祟,酬谢善鬼,为祈求他们的保佑。人们每年都要定期或不定期杀宰牲畜祭献,每当节日庆典或遇上天灾人祸或瓜葛不顺之事,都要备酒肉饭菜和其他物品祭献,如梁河地区每年耍几次狮子灯就是为驱逐使牛马遭瘟病的狼鬼。 阿昌族原始宗教祭祀的主持者有"莫陶",卜卦师以及"掌塞"三种。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内容之一,在许多阿昌人家,家堂上设有供台,放着香烛、供品供奉墙上挂着的祖宗牌位和"天地国亲师"以及灶君。他们认为祖先有三个魂,一个魂留在家里,设家堂供台,过年、农历七月初一、八月十五祭祀,有的人家每逢初一、十五烧香祭祀;一个魂送上坟,每逢清明祭献;一个魂送到父母处。阿昌族的"清明会"、"烧包会"都是祭祀祖先的活动。他们认为祖先的鬼魂是保佑子孙后代的,但在某种情况下,他们也会回来"咬人",因此,梁河、潞西地区祭"大家鬼"、"小家鬼"和"灵"。许多鬼魂都有来历,他们有的栖息在家堂的神台上,大部分鬼魂供在"塞"内,"塞"是梁河、潞西一带阿昌族村寨供全寨人祭祀的神舍,内供"瓦告早"(寨头官,大都是砍草立寨的有功之人),还供土主、山神、土地、孤寡的仙人,每年全村共同祭祀三次。 “大家鬼” "大家鬼",阿昌语中叫"阿靠玛",有的认为所有死去的祖先合伙回来"咬"人,便称为"大家鬼";有的认为是已死祖先中的一个亡魂经常回来"咬"人,便称"大家鬼"。 “小家鬼” “小家鬼”,阿昌语叫“阿靠炸”,名姓都有,据说也是认为祖先鬼魂回来“咬”人。 “灵” “灵”,据说如果娘家的人得罪了已出嫁的姑娘,她死后的鬼魂要回娘家来“咬”人,这就是"灵"。 笃信小乘佛教 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通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只求自我解脱,自我超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佛教,是与"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相对而称的。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因为与傣族为邻,受傣族影响,也崇信小乘佛教。户腊撒地区的佛寺、佛塔,其造型也与傣族的相似,但多为清代建筑。据此推测,阿昌族笃信小乘佛教,大约不会晚于清代。 户撒地区自明洪武年间被划为西平侯沐英的私庄,派部属驻守屯垦以来,大量汉族进入这一地区与阿昌族杂处,全方位地与阿昌族交汇融合,使这一地区阿昌族文化色彩斑斓,宗教信仰多元性特点突出。过去这一带有六寺、六会、九摆、九塔、四十七奘,其内容形式包括了汉传佛教、道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户撒的皇阁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道佛合一的寺庙,是汉族、阿昌族等各民族善男信女长期以来朝拜的圣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户撒地区具有更浓厚的色彩,户撒地区阿昌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约公元15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这一地区,其教派、教规、宗教仪式、宗教节日及其名称方面与傣族相同,此外,经书用傣文抄写,和尚讲经说法用傣语和巴利语。宗教节日在民族节日中占较大比例。文革期间,民族宗教受到严重冲击。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不断得到落实,被毁坏的寺庙、佛塔得到重新修复重建,逃到国外的僧侣返回故地,开始正常的宗教活动。 禁忌 阿昌族的禁忌大多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封建意识有关,有些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不能跨过木工工具、堂屋的火塘。不能跨过路上拦着的绳子。不能骑马过街或进村。不能跨坐在堂屋门槛上。妇女不能从犁、耙等全套犁田的农具上跨过。男人不走晒有妇女筒裙处。妇女生小孩,未满七天,别家男人不能进入院内。堂屋神龛除自家人外,外人一概不能动,出嫁后的女儿、家中的孕妇也不能动。家堂神龛不能摆放铁器等凶器。吃饭用餐只能男性长者坐上座,女婿年岁再高也不能坐上座。兄弟各自成婚后,互不能进对方的寝室。父亲不能进已婚儿子的寝室。"色曼"只能是男人主祭,全村祭"色曼"时,村里不能留有外寨人,也不许外寨人经过村子,包括嫁到外寨的本村姑娘。死在寨外的人,尸体不能抬回寨子。送葬返回途中,不能回头看。 饮食文化 阿昌族地区盛产大米,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有肉类、各种瓜果及蔬菜,蔬菜有园地种植的各种豆类、土豆、青白菜、萝卜等以及山上的一些野菜、植物嫩叶花果等。喜欢饮酒,多数人家以大米为原料自酿水酒、白酒,以烟、酒、茶盛情招待朋友。逢年过节做花样不同的饭菜,烹调方法与附近的汉族和傣族相同。过春节都舂糯米粑粑,梁河地区阿昌族嗜咸和酸味食品,犹喜咸鱼、咸干巴、咸菜之类。户撒地区喜酸辣味食品,腊月时节,家家户户腌制许多酸菜,干酸菜煮鸡、煮鱼、煮肉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火烤生猪肉和过手米线,是当地各民族喜好的风味食品,每逢节日、集会、婚丧喜事,阿昌族人民都要聚在一起尽情品尝,其做法和吃法都独特考究。火烤猪肉,首先必须精选活猪肉然后仔细烧烤,食用时将半生半熟的火烤猪肉切成薄片,蘸上用较酸的酸醋(或酸腌菜水)、辣椒、蒜泥、姜泥、芫荽等佐料配成的蘸水,其味鲜嫩可口,肥而不腻,十分诱人。 外家肉 阿昌族婚俗中,举行婚礼,自始至终充满着生活乐趣,酒宴席上,新娘舅舅坐的桌上。必须摆一盘用猪脑作成的凉菜,否则,他们就不吃饭。酒宴结束,舅舅要送一份"外家肉"。"外家肉'"十分考究,一条后腿,必须带着猪尾巴,重量恰好四斤半。送"外家肉"是为了新娘不要忘记外家。 “过手”米线 户腊撒阿昌族的村寨沿坝子东西两边山麓分布,各村寨间有石板路连接,街道整洁,如逢圩日,只听见街道两旁无数把薄刀在砧板上剁肉,发出笃笃笃的响声,许多摊贩正在制作阿昌族有名的风味食品--火烧生猪肉米线,也称"过手"米线。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争相赶集,不少人赶集主要是为了品尝一碗火烧生猪肉米线。这种美味小吃,各摊档的调料不尽相同,但大家选料都很注意,一般是新鲜火烧猪肉,经过剁细斩茸,然后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以及各种调料如芝麻、大蒜、辣椒、芫荽、豆粉、酸水,最后拌和上柔软滑润的米线。这种小吃酸辣可口,味道鲜美,别具风味。阿昌族还编出山歌唱道:"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实在好"。过往的行人到户撒地区都要品尝这美味食品,否则将遗憾无比。 传统节日 阿昌族每年都要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这些节日习俗与附近汉族大同小异。此外,阿昌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因地区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窝罗"节 "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窝罗"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着两块约6米高的牌坊,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意示人类始祖遮帕麻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皓月碧空。太阳月亮下面绘制着阿昌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麻给阿昌人民纺织的龙衣凤裙。节日从纪念人类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为民除害、造福人类发展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节日期间各级领导前来祝贺,各民族代表队表演节目,还举行阿昌族的传统体育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等活动。节日欢快隆重,热闹非常。 会街 "会街"节主要盛行于户撒地区,又叫"阿露"节,每年农历九月初十举行,目的是喜庆丰收,这一天村村寨寨汇集到事先商定的场地,隆重举行节日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和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棍等。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一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会街集中到国庆节期间的三天中来过。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要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龙、白象原来是为纪念他们信奉的"个打玛"(释迦牟尼)的灵魂回到人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现在,已把过去盛大的宗教集会变成了耍青龙、白象欢庆丰收的活动。德宏州人大在广泛征求阿昌族人民的意见后,决定把梁河地区的"窝罗"节和户撒地区的"会街"节合起来称"阿露窝罗"节,并法定为阿昌族传统节日,节日订在每年的3月20日。 火把节 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泼水节 每年清明后的第七天开始,一周后结束,分上山采花、赕佛、献佛、沐佛和相互泼水祝福几个过程。 进洼 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出洼 汉语称"开门节",进洼三个月期满,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结束,恢复正常的生活。出洼要举行盛大的集会。 烧白柴 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换黄单 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 体育娱乐 风车秋千 阿昌族荡秋千是传统的活动,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场地中立两根高约3米的木柱,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个宽约一米的木制十字型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四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挂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四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即用力蹬地。因秋千架如风车旋转,故称"风车秋千"。阿昌族荡秋千的来历是,传说有个国王娶三个龙女为妻,渴望自由的龙女不愿受宫廷的禁锢,便在初一早晨诈称宴饮积食,请求国王在河边立个秋千,消食解闷。龙女登上秋千悠荡,越荡越高,忽而抹草擦地,忽而刺空穿云,国王见了很高兴。忽然,龙女两腿一蹬,双手脱开秋千绳,腾空而起,扑进河里,直向龙宫返去,岸边只留下空荡着的秋千……人们非常怀念龙女,每逢大年初一到十五,阿昌族青年男女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表示对龙女的敬慕。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19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