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gzyuan image
一部山水人文的印象笔记 | 创 之 源 影 像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塔吉克族

 二维码 1582
发表时间:2017-12-10 14:46作者:怡夫

塔吉克族具有悠久的历史。

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塔吉克语为“王冠”之意)。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这些部落在很早的时候就分布在现新疆南部的许多地方。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和语言的差别,使塔吉克人分为现在的平原塔吉克和高山塔吉克。平原塔吉克人数众多,他们生活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高山塔吉克主要指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中生活的塔吉克。中国塔吉克族属高山塔吉克,其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史书称之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色勒”意为头,“库尔”是山,“色勒库尔”即“山头”、“高原”之意。从16世纪开始,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一些塔吉克人,因不堪原居住地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东迁至塔什库尔干、叶城 、皮山等地。这一迁徙过程持续到19世纪。从什克南和瓦罕等地迁来的塔吉克人,因为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当地塔吉克人基本相同或比较接近,所以很快融为一体。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还有少数居住在色勒库尔的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人融合进塔吉克人之中。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为逃避寇乱,许多塔吉克族人从色勒库尔及瓦罕等地迁往离边境较远的莎车、泽普、叶城等县。在当地维吾尔族生产方式的影响下,迁来的塔吉克族逐步开始开荒种地,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由于长期和维吾尔族人民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因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多方面,逐渐和维吾尔族趋于一致,并且普遍采用了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因此,这部分塔吉克族人与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塔吉克族人在文化、习俗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公元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汉朝政府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帕米尔东部的各伊朗语部落与中央王朝确立了行政上的从属关系。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前往大月氏、安息等国的汉朝使节和商人不断经过帕米尔地区,帕米尔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使得塔吉克族和汉族等兄弟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促进了塔吉克族古代社会的发展。

公元二三世纪,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大小部落建立了朅盘陀国。“朅盘陀”一词为东伊朗语,意为山路或山间平地。朅盘陀地处中亚、西亚、印度丝绸之路的孔道关隘,对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着桥梁作用。僧人法显、宋云、玄奘等均到过朅盘陀。朅盘陀国继承并发展了汉代葱岭各部同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唐朝时,将朅盘陀称为葱岭国,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唐开元中(约在公元713-729年间),由于吐蕃在南疆一带骚扰,朅盘陀王裴星带一部分族人离开原区,归附吐蕃,存在了500多年的朅盘陀国灭亡。唐朝开始在此设“葱岭守捉”,从此,“葱岭守捉”对西部要塞实行有效的管辖。

唐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处于封建割据。这时,西域建立了喀拉汗王朝,到1124年又建立了西辽王朝,塔吉克族聚居的地区成为西辽的疆域。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追击乃蛮屈出律于塔什库尔干时,当地地名已称色勒库尔。以后这里属蒙古察合台后王封地。明朝时,色勒库尔成为叶尔羌汗国的一部分。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这一地区归准噶尔汗国管辖。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在伊犁设置了将军府,在喀什噶尔设参赞大臣,在叶尔羌设办事大臣,并把这一带的塔吉克族聚居区划分为叶尔羌的一个庄--色勒库尔回庄(包括苏满塔什一地)。色勒库尔回庄属叶尔羌办事大臣管辖,实行伯克制度。这些伯克都是由本民族人担任,掌管地方政务。各级伯克因职务不同,名称各异,阿奇木伯克总理政务,其下有分管田粮、税务、诉讼、水利等名目的伯克。头几任阿奇木伯克都是塔吉克族中的贵族、宗教头目色依提沙利的后代,由清朝任命。19世纪初以后,由叶尔羌办事大臣分别委派本民族其他上层分子担任。色勒库尔回庄建立以后,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中央以及南疆各城之间的联系,密切了同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这时开始,财政统一于中央,纳赋税黄金27两7钱。由朝廷按季发给伯克养廉费。

18世纪时,帕米尔附近的浩罕国等部多次骚扰和掠夺色勒库尔地区。1836年冬,浩罕侵略军进犯色勒库尔,阿奇木伯克库尔察克率众浴血抵抗,英雄战死,城池失守。半年后,当地群众和官吏设计活捉了窃据色勒库尔的浩罕头目,其余残匪溃逃,色勒库尔城光复。为此,清朝政府嘉奖了有功人民,并减免当地群众赋税。这是塔吉克族人民为保卫祖国疆土做出的重大贡献。至今,库尔察克的光辉业绩仍为帕米尔高原上的广大人民所传颂。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了侵略政权哲德沙尔(七城)汗国。阿古柏派爪牙阿山夏"镇抚"色勒库尔,对塔吉克人民进行严密防范和残酷镇压。1877年,清朝政府派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原色勒库尔回庄阿奇木伯克艾里布,利用清军胜利的声势和塔吉克人民驱逐侵略者的要求,杀死阿山夏,收复色勒库尔。清朝政府赏给艾里布蓝翎五品顶戴,管辖19处塔吉克族乡村(原色勒库尔回庄辖地),并兼管色勒库尔西北九处柯尔克孜族游牧地。1899年夏秋之际,在边境一带流窜的阿古柏残部3000多人又进攻色勒库尔,妄想夺取此地作为重新侵扰新疆的根据地。守城的塔吉克军民坚决抵抗,击毙匪首。继之,配合清军,全歼匪军。英雄的塔吉克族人民又一次为保卫祖国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1884年新疆建省后,色勒库尔作为边防要塞,清政府在此设立了抚辑粮运局(后改为转运抚辑局),负责管理地方等工作,由喀什提督和喀什道台委托清军中的旗官一名管理局务。到1902年,改由莎车府分设“蒲犁分防通判厅”,委派由内地来的“流官”担任分防通判。1911年辛亥革命后,改为蒲犁县,划归喀什道管辖,蒲犁厅(局)下辖27个庄,每庄由分防通判(后来由县长)委派当地上层分子一人担任“乡约”管理全庄。

1891-1894年,沙俄通过种种卑劣手段,勾结英国,企图瓜分中国帕米尔,并把魔爪伸向塔什库尔干。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塔吉克族人民为防御俄英帝国主义的继续入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卫边疆的光荣传统,应募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由驻防当地的马队旗官兼任管带,阿奇木伯克兼任总哨,负责保卫地方。还有许多塔吉克牧民自愿迁往热斯坎木和明铁盖等边境要地,长期参加“垦牧守边”,担任边防重任。

1904年,蒲犁分防通判为了保持对色勒库尔的管辖,将小同庄居民40多户划拨给阿奇木伯克,充当“羊契”(农奴)。1925年小同庄的塔吉克族“羊契”联合起来要求废除无偿劳役,恢复自由。各乡的塔吉克族人民起来支持,并反对继续保留阿奇木伯克。迫于群众的压力,政府在1926年下令永远禁革“阿奇木”,废除“羊契”制度。1933年11月,英帝国主义者直接指使其走狗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一带建立了所谓的“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教共和国”,并侵入蒲犁对人民实行中世纪式的黑暗统治。塔吉克人民展开了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为摧毁“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教共和国”出力。不久,在中亚一带流窜的玉素甫江匪帮侵入蒲犁,塔吉克族牧民集合埋伏在明铁盖附近,攻其不备,击溃了这股凶恶的惯匪,夺回了数以千计的牛羊,为保卫边境贡献了力量。

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代表向当时的新疆省政府建议,为巩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必须制止帝国主义在新疆土地上的非法活动。于是,1938年至1940年间,胡鉴等两位中共党员来到塔吉克牧区工作,分别担任蒲犁县县长和边防大队队长,领导塔吉克族人民开展反帝斗争,发展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给这个地区留下深刻的革命影响。共产党人担任边防大队领导以后,首先驱逐了当地的间谍头子英国商总和所谓“宗教领事”(孔苏拉提)等帝国主义分子,整顿了防务,并且采取了严禁走私、逮捕越境的外国特务、限制英国“侨民”和领事馆“使差”到处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使塔吉克族人民的反帝斗争得到有力支持,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1942年,盛世才彻底变脸之后,共产党人被迫离开,新疆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1945年8月22日,塔吉克和柯尔克孜两族人民掀起了蒲犁革命,有力地配合了三区革命斗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当时塔什库尔干居住着塔吉克、柯尔克孜、维吾尔、汉等六个民族。其中塔吉克民族约60%都在此居住,占塔什库尔干人口约78.1%。1954年6月,塔什库尔干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开幕,会议根据塔什库尔干的实际情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有关条文,通过了关于成立相当县级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的决议,同时建立了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1954年9月11日,塔什库尔干召开第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的成立。在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塔吉克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83%。9月18日,召开自治地方成立庆祝大会。1955年,改自治区为自治县。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修通了喀什——塔什库尔干公路,冰雪山乡有了汽车喇叭声,塔吉克族人民千百年来向往着“像鹰一样往来无阻”的愿望终于实现。

自古以来,天山以南地区各族人民就通过红其拉甫山口、明铁盖达坂与邻近的中亚、南亚进行边境小额易货贸易。1978年6月,喀喇昆仑公路全线竣工,成为中国、巴基斯坦两国的重要通道。1986年5月,红其拉甫口岸正式向第三国开放,塔什库尔干县已成为中国西部通向中亚、南亚和中东的一个重镇,边境贸易日益繁盛起来(资料来源:郝文明、王铁志主编,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概况

塔吉克族历史悠久。中国塔吉克族总人口目前正在接近3.8万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时共33,223人;1998年新疆有关统计资料表明,该自治区境内塔吉克族人口已达到36,000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分散居住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这些县都设有塔吉克民族乡。

塔吉克族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意即“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罕塔吉克语两种方言。由于民族交往频繁,新疆许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许多世纪以来他们在海拨3000米左右的山谷里安家落户,春天播种一些耐寒作物,初夏赶着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周而复始,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

塔吉克族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羊皮大氅,戴羊皮圆高筒帽。女子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以保暖。男女都喜欢穿长统野羊皮软靴。用毛牛皮做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他们都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和奶茶,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他们的住屋大都为正方平顶,以木石构筑而成。由于高原多风雪,住房比较低矮,四周筑土坑。夏季上山放牧时,多住毡房。

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拟雄鹰展翅、飞翔回旋的动作。在民间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主要乐器有“那伊”(短笛),也是用鹰的翅膀骨特制出来的。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除了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对每年三月的春节亦十分重视。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当时塔什库尔干居住着塔吉克、柯尔克孜、维吾尔、汉等6个民族。其中塔吉克民族约60%都在此居住,占塔什库尔干人口约78.1%。1954年6月,塔什库尔干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开幕,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相当县级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的决议,同时建立了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1954年9月11日,塔什库尔干召开第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区的成立。在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中,塔吉克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83%。9月18日,召开自治地方成立庆祝大会。1955年,改自治区为自治县。

塔吉克族的主要聚居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中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东与莎车县、叶城县毗邻,北抵慕士塔格山与阿克陶县相连,西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西与塔吉克共和国交界,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国界线长888.5千米。县域内峻峰连绵,有号称“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和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8,611米)。许多山峰的高度也在海拔5000米以上,诸山之间的谷地一般也高达3,000米左右。高山上终年积雪,冰川高悬,晶莹耀目,景色壮丽。融化的冰雪汇流成河,奔泻于千山万壑之间。发源于喀拉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的三大源流之一)流经自治县的东部;由明铁盖河(卡拉起可尔河)和塔格郭巴什河汇合而成的塔什库尔干河流经自治县的东部和北部。在山谷中的河流两岸,有许多天然牧场、草场和可耕地,水源充沛,灌溉方便,为宜农宜牧理想之地。塔吉克牧民就分布在这些山谷里。塔什库尔干县的气候为高原山区温寒干旱气候,四季不分明,只有冷季和温季,冬长无夏,春去秋至,无霜期短,日温差大。气压低,缺氧,空气洁净无污染,透明度好,光照充沛,但热量不足。太阳辐射量丰富,紫外线强,空气干燥,降水稀少。

塔什库尔干一带蕴藏着许多矿产资源,主要有铁、宝石、玉石、硫磺、水晶、硅、金、石棉、云母、煤、铜、镍、锡、石灰石等。其中铁的蕴藏量最为丰富。

帕米尔高原地势高,树木较少,塔什库尔干县森林面积1625公顷,由山地天然林、河谷天然林和人工林组成。数量多、分布广的树种主要有银毛柳、密穗柳、沙棘、圆柏、桦树等,东部山区有较多的落叶松、梧桐等树木。全县有可利用草场41.67公顷。县内温泉资源丰富,较大的温泉有羊布拉克泉、塔合曼泉、马尔羊泉、达布达尔泉等。珍稀野生动物有帕米尔盘羊、棕熊、旱獭、雪豹等。野生药材有雪莲、锁阳、党参、当归、麻黄、紫草等。

莎车、皮山、泽普等地的塔吉克族居民,大都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这一带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地势平坦,气候温暖干燥,适宜于发展农业生产。

塔吉克民族热情好客。对客人不论亲疏、老幼和民族,凡是来客和投宿的过路人、生人都热情款待,拿出家中最好的饮食、被褥来款待。长期以来,牧民依靠这种互相帮助,克服了旅行和游牧时在人烟稀少的牧区不易获得食物和宿处的困难。

语言文字

塔吉克族是中国惟一操伊朗语族语言的民族。塔吉克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它可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罕塔吉克语两种方言。色勒库尔塔吉克语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居民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主要口语;莎车、皮山、泽普、叶城等地的塔吉克族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部分居民,使用瓦罕塔吉克语。由于长期和维吾尔、汉等民族密切交往,塔吉克语中吸收了许多维吾尔语和部分汉语词汇。莎车、泽普、叶城一带的塔吉克族居民都通用维吾尔语;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居民百分之六十以上兼通维吾尔语。他们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字,许多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在学术和创作活中也使用塔吉克文字。

宗教信仰

历史上,塔吉克人曾信奉过祆教、佛教等多种宗教。这两种宗教文化至今在塔吉克族中还有积淀。约公元10世纪左右,塔吉克人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开始尊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支派——伊斯玛依勒派。相传在明末清初有一位名赛义德苏热的依禅从伊朗到帕米尔高原,大力传布伊斯玛依勒派。他来时带有70名兵丁,杀了塔什库尔干原来的统治者江罕格尔和艾兰木格尔,自立为“赛义德沙利汗”,并在塔吉克族中推行新的教派。

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比较起来,塔吉克族的宗教活动较少,清真寺很少,根据伊斯玛依勒教义,不封斋,不去麦加朝圣。部分老人每天在家做二次礼拜以外,一般群众仅在节日进行礼拜。宗教首领不称“伊玛目”,而称“依禅”,其职位是世袭的。依禅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所辖教徒数量不等。在所属的各地区,由依禅委派当地领先信徒为“海力排”(代理人),代替其发展信徒,收取宗教税。牧民分属不同的依禅,往往是世代信仰某一依禅及其继承者。一个地区或乡村往往分属几个依禅,因此也就同时有几个“海力排”。此外,还有宗教职业者“卡孜”掌管宗教法律,“阿兰姆”主持节日的宗教活动,他们并在一定的地区活动。

塔吉克族非常崇信伊斯玛依勒派最高的伊玛目“阿迦汗”。“阿迦汗”的原意为“生命的主宰”。迄今为止,阿迦汗共有4位。现任的阿迦汗四世克里木·侯赛因1957年成为伊斯玛依勒派第49任伊玛目。

解放前,阿迦汗被塔吉克族群众视为真主的化身,尊为人世间的“活主”,对他绝对忠诚和驯服。教徒要定期向阿迦汗奉贡,称为“赛尔卡尔”。每年把新生的第一胎幼畜和农作物收获的1/10献给阿迦汗,由依禅经收。解放后,这项宗教贡赋已经停止。人民政府对于爱国的伊斯玛依勒派人士,在政治上和生活上都作了必要的安排。他们中间的不少代表性人物担任了所在地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有的还担任了自治区政协委员。

饮食文化

塔吉克族的饮食,牧民以奶类、肉类和面食为主;农民则仅以面食为主。饮食的做法同维吾尔族。从传统角度来看,无论农民或牧民,都重视主食,不讲究副食,很少吃蔬菜。牧民善于制奶品,如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食物以煮的为多,最好的是“抓肉”(清炖羊羔肉)、“显尔该仑起”(牛奶煮米饭)、“显尔台力提”(牛奶煮烤饼)等。爱饮红茶。茶煮开后,常加牛奶,做成奶茶。由于宗教的关系,不食猪、狗、驴、马之肉,以及未经宰杀而死亡的任何动物。

一般早餐为奶茶和馕;午餐为面条、“乌玛什”(面糊糊)等;晚餐为主餐,吃面条、肉汤、加酥油制的食品等。

中国塔吉克族特色食品主要有:酥油青稞馕,是高寒山区特产的青稞面加酥油制成的烤饼;酥油奶糊,是一种冷食,味道近似冰激淋。还包括奶面片、奶面糊、油饼、抓饭、奶粥等。

传统节日

塔吉克族的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他们的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不过,塔吉克族属于伊斯兰教的伊斯玛仪教派,不像其他教派那样封斋。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

迄脱乞迪尔节

“迄脱乞迪尔”是塔吉克语音译,意为“清除烟尘”,是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3月,具体日期由该族宗教人士选定。节前家家户户都把家什搬到屋外,用面粉调浆在四壁上刷成美丽的花纹,以示吉祥、清洁。节日当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牵头牦牛进屋,给它喂些馕,在它身上撒些面粉,以此象征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在此之后,人才能进屋并将家什搬进屋。最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到各家祝福,人们互相拜访,互道祝福。女人们一般在自家门口迎客,并向客人左肩洒面粉以示吉祥。青年们唱歌跳舞,举行赛马、摔跤等各种体育活动。

灯节

节期在伊斯兰教历巴罗提月(即四月)的头两天。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一种名叫“卡乌热”的草的茎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放在羊油中浸泡制成许多羊油烛。节日的第一天晚上,全家人围坐一圈,在屋中放一小堆沙土,家长按辈分、年龄逐一叫家人的名字,被叫到的人点两支羊油烛插入沙土中,最后全家共同祈祷真主赐福。天黑后每家还在自家房顶上点一支大羊油烛,以此象征光明、幸福。第二天全家带上羊油烛和食物到家族墓地扫墓,家长给每个亡故的人坟上点两支羊油烛并念经祈祷,随后在此进餐,灯节仪式才告结束。

风俗习惯

居住方式

中国塔吉克族人农牧兼营,适宜半固定居住方式。一般在村中建有固定房屋,另在牧场备有临时或流动住所。每年春播结束后,就赶着畜群到高山牧场,秋收季节来临,又回到村庄。村庄多坐落在由高山雪水冲刷而成的草原地带,有些处于两山之间。牧业生产和广种薄收的农业经济导致村落零散布局,户与户之间距离较远。

过去,塔吉克人修建房屋,多为石木结构,现一般为土木结构的正方形平顶屋。住房建筑面积很大,一般都在400-500平方米左右。住宅由门厅、正房、客房、库房组成,并围有院墙。牲畜棚圈紧靠住房。在外出放牧季节,多数牧民在牧场上建筑简陋的矮土房,少数人使用毡房。塔吉克族传统的家庭形式是家长制的大家庭。父亲在世时,儿子们很少分家出去单过,否则会受到当地社会的责备。不少家庭三世同堂,有的甚至四世同堂。至今仍有许多家庭保持大家庭结构。大家庭中特别提倡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夫妻间互相忠诚,兄弟友爱等。在家庭中妇女可以对家务事提出主见,可以参与商量经济事务和子女的婚事。在妯娌之间,长子之妻受到尊敬。

服饰特点

塔吉克族成年男子大多数常在衬衣外面穿黑色的“袷袢”(无领、对襟的长外套),系绣花布腰带;冬季外加羊皮大衣。男帽一般为黑绒圆高筒帽,帽上绣有数道细花纹和一道阔花边,帽里多用黑羊羔皮缝制而成。青少年则戴同样的白色帽。这种帽子很适合高寒地区特点,遇到风雪时,把帽边拉下就可紧紧遮住双耳和面颊。

妇女戴圆顶绣花棉帽,帽的后半部垂有一块后帘,遮住后脑和两耳。出门时,帽外加披方形大头巾,一般为白色,新嫁娘用红色,小姑娘多披黄色。身穿连衣裙,天冷时外套袷袢。为了美观和保护裙子,已婚妇女常系彩色围裙。

男女都穿毡袜和毛线袜,外套红色长筒尖头皮靴。靴是用公野山羊皮作筒,牦牛皮作底,轻便耐用,便于翻山越岭。

妇女大都喜爱装饰,盛装时帽沿上加缀一排小银链(“斯拉斯拉”),戴大耳环,颈绕数道珠项链,胸前佩戴名为“阿勒卡”的圆形大头饰。已婚少妇在发辫上缀白纽扣。新娘在辫梢饰丝穗。

由于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往来和互相影响,相当长时期以来,塔吉克族牧民的衣服大多和柯尔克孜相似,农民的装束则基本上和维吾尔族相同。

人生礼仪

塔吉克族儿童有剪发礼,在满周岁时举行。男孩7岁后举行割礼。

塔吉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缔结婚姻的第一步为男方向女方求婚,称为“库达格力”(说亲)。一般由男方请有一定影响的人和一位年长的妇女,携带礼物(服装首饰和牲畜)前往女方家提亲。女方同意求婚后,男方首席代表即亲吻女方首席代表的手,表示感谢。这时从男方来的年长妇女去单独会见未来的新娘,给她带上戒指,围上红头巾。随即,双方商定婚期。

婚礼仪式十分隆重。男女双方都要广宴宾客,一般都要热闹五六天。第一天,男女方都各备佳肴接待带着礼品前来贺喜的亲朋,大家唱歌、跳舞助兴。第二天举行更大的娱乐活动。第三天上午新郎在青年朋友们陪同下骑马去迎亲,在女方家门口,新郎要喝一碗牛奶并拿出彩礼后才能进屋。妇方要从新郎的彩礼中挑选最好的服饰,替新娘换装,然后婚礼仪式开始。先由阿訇为新人祈祷,然后二人同喝一杯盐水,分吃一小块羊肉和馕,新娘父母向新郎祝贺,新婚夫妇互换戒指,女方家长向新人及来宾身上撒面粉并款待客人,然后举行叼羊比赛。下午,新人同乘一匹马到男家,新娘要喝下婆婆送上的牛奶才能进屋,并且三天之内不能出屋。三天后,娘家人来做客,阿訇替新娘揭开面纱,娘家人在男家留住一宿,婚礼始告结束。

丧葬依照伊斯兰教规先“净体”,再裹以白布,盖上死者的衣服,但头部和脚部都要露在外面,表示全部平安。守灵之夜和殡葬之日,亲友和同村人都要来吊唁,但是女子不能接近葬地。按照传统习俗,客死异乡者,遗体必须运回安葬。

以“吻”作见面礼的民族

塔吉克族十分重视礼节,以“吻”作为见面礼。同辈的男人见了面要相互握手并亲吻握着的手背,关系密切的要热烈拥抱;在路上遇到不相识的人要将双手拇指并在一起道一声“更艾力麦古卓”(支持、帮助之意);长幼相见,晚辈要急走几步迎上前去,吻长辈的手,长辈则吻晚辈的额头;妇女见面时,平辈互相吻面颊,晚辈吻长辈的手心,长辈吻晚辈的额和眼;男女见面一般握手问好,青年妇女见到男性长者也应吻其手心。男子行礼时右手置胸前鞠躬,女子则双手扪胸躬身。

艺术天地

塔吉克族民间文学艺术——包括民间传说和故事以及诗歌、音乐、舞蹈等——内容丰富多彩,是塔吉克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诗歌是其口头文学中最重要的形式,人们在各种场合往往触景生情,即兴演唱,较著名的有《雄鹰》、《白鹰》、《聪明的宝石》、《利可司尔》、《各式各样的》等几首“玛卡木”(大曲)。塔吉克族民间故事或传说大都以爱情为题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情感和希望,并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塔吉克族特有的乐器有“那艺”、巴朗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热朴甫(弹拨的六弦琴)。其中那艺和热朴甫是塔吉克族最喜爱的两种乐器。
“那艺”(也写“纳依”)是塔吉克语音译,即鹰笛,又称“骨笛”、“淖尔”,是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的传统吹奏乐器。它的管体用山鹰翅膀上的骨头磨制镂刻而成,制作精细,常见的有两种规格,一种长约20厘米,直径1.5厘米,笛身下半部有三个发音孔;另一种28厘米长,下细,有七个发音孔。均无簧片,竖吹,演奏方法与普通笛子无异,音色高亢、激越。
塔吉克族人特别喜欢舞蹈,常跳的有大圈舞等。跳大圈舞时,大家围成一个圆圈,一般只用手鼓和鹰笛伴奏,时而插入口哨、击掌和欢呼声,气氛十分热烈。
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男子最出色的舞姿是摹拟雄鹰翱翔的动作。妇女舞姿为双手随鼓声在头上部向里、外旋转,动作柔和、矫健。
塔吉克族戏剧有歌舞剧和话剧两种。歌舞剧以《阿戛却阿薄希夏》(老夫老妻)为代表作,该剧尖锐地讽刺了买卖婚姻制度。话剧《巴达克山商人》是一出喜剧,语言幽默,动作滑稽,妙趣横生,辛辣地讽刺了奸商的贪婪、可恶和愚蠢。
塔吉克族妇女能描善绣,擅长艺术编织。她们编织的鞍垫、马衣、腰带等多饰有图案,并能用各色布块在枕头和围裙上拼出各种几何图案,称之为“补花”或“对花布”, 花纹对称协调,色彩鲜艳。最出色的手工艺是刺绣,她们在衣领、襟边、荷包上面刺绣各种图案花纹,尤以在妇女帽子前沿的刺绣最为精致,有的像满插鲜花,有的像遍缀宝石,独具特色。此外,马鞍、马鞭等日常生活用品大多也饰有图案,有的还用白银、铜丝镶嵌,相当华丽。

历史人物

鲁达基

中世纪塔吉克族杰出的诗人、歌手,生于今塔吉克斯坦。有诗集百余卷,但传世的只有2000行,他的诗多歌颂自然、爱情、人生、智慧,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诗在塔吉克族中广泛流传。

伊本·锡诺

10~11世纪塔吉克医学家、诗人。他生于中亚布哈拉,精通数学、物理、哲学和阿拉伯文学,其代表作为《医典》和《知识三书》。其中《医典》在中世纪曾被刊印了许多版本,成为当时欧洲医生行医指南。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1083)

上一篇怒族
下一篇普米族
分享到:
最新内容
© 2017   创之源影像 chuangzyuan image (创之源工作室 主办) 版权所有   E-Mail : chuangzhiyuan@qq.com   地址:湖北 · 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