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gzyuan image
一部山水人文的印象笔记 | 创 之 源 影 像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怒族

 二维码 3223
发表时间:2017-12-10 14:58作者:怡夫

怒族的族源极为复杂。现在的怒族由自称“阿龙”、“阿怒”、“怒苏”及“柔若”的4个支系组成。从兰坪、福贡等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推断,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怒江地区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从匹河蜂氏族66代父子连名家谱的史实推断,怒族先民最迟在三国时就已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了。从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来看,怒族生活的地区在西汉时属益州郡;魏晋时,属云南郡、西河郡、永昌郡。到了唐代,中国古代史籍才有关于怒族的记载。南诏时,属铁桥(今巨甸)节度使、剑川节度使、永昌节度使。大理政权时,在兰坪设澜沧郡,后改兰溪郡,辖兰坪、碧江、福贡等地,泸水属永昌府。

 元朝后,中国古代史籍对怒族的记载开始从含混转向具体。最早提及怒族先民集团及其居住地域的书首推《元混一方舆胜》。书中载道:“潞江俗名怒江,出潞蛮”。元时,怒族地区属丽江路云龙巨甸军民府和永昌府。明初之《百夷传》首次使用“怒人”一词,书云:“怒人目稍深,貌尤黑,额颅及口边刺十字十余”。该书对怒族的分布、体质特征、生活习俗等都作了简单记载。

明朝后,中央政府封纳西族木氏为世袭丽江土知府。兰坪、碧江和福贡的部分地区为木氏下属之兰州罗氏土知州管辖,贡山和福贡的部分地区为木氏下属的康普土千总禾娘和叶枝土千总王氏管辖。

清雍正元年,废丽江木氏土知府,改设流官,兰坪归属丽江,土知州罗氏迁往兔峨,辖兔峨、碧江等地。1752年,清政府为加强对怒族地区的统治,设置了六库、老窝两个土千总,后又增设卯照土舍、鲁掌土舍、登埂土舍,隶永昌府。福贡、贡山属维西守备厅,隶丽江府,先后受康普、叶枝土司管辖。民国开元后,云南都督蔡锷令李根源向怒江地区派了“怒俅殖过队”,分别进驻知子罗、上帕、菖蒲桶,并建起了3个相应的“殖边公署”,后改为设治局。兰坪、碧江、福贡、贡山4个设治局隶丽江行政专员公署,泸水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49年,怒江和平解放后,废设治局,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区成立,辖兰坪外的4个县。1956年10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

几千年来,怒族就一直生息繁衍在这个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峡谷中,与后来的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发经营着怒江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为怒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

历史上,怒族人民为了争取生存权而不断掀起了反压迫的斗争。19世纪中叶后,英国殖民势力不断向怒江地区侵略扩张,美、德、法等帝国主义者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及名义侵入该地区进行文化侵略、分裂祖国及谍报等类的活动,激起了怒江地区各族人民的极大愤怒,不断地掀起了反帝反侵略的斗争,其声势在国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使清朝廷及地方政府大为震惊。

1948年前后,在全国革命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怒族人民与怒江的其他民族一道在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怒江的和平解放事业,并为怒江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怒族人民不仅加入了保卫新生政权的革命运动,还积极地支援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959年大军进藏,怒族人民积极为解放军背粮、修路,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及祖国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概况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26667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

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江东岸是碧罗雪山,西岸是高黎贡山,怒族大多居住在两山海拔1500-2000米处的山腰台地上。因其生存环境恶劣、土地资源贫乏,故怒族一般以血缘为单位构成一定的聚居村落。每村规模大者150户左右,中等者四五十户,小者不足10户。此外,单家独户自成村落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高黎贡山、碧罗雪山的森林中,生长着很多种珍稀动植物。木材储量约有1.3亿立方米。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植物所1978年对碧江野生动植物的鉴定,查明动物种类有数百种,其中仅被保护动物中的兽类就达78种,重点保护的有27种。此外,被重点保护的植物也很多。作为“药材王国”桂冠上的一颗明珠,这里生长着许多名贵的药材。1949年以来怒江已采用和栽培的药用植物就达100多种。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为怒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生存资源。

怒江的地质特点使得怒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地下资源。主要矿藏资源有锡、铅、锌、锑、铜、铁、砂金、硅、云母、水晶、大理石、硫磺、砷等。其中的一些矿物不但藏量丰富,品位也极高。怒江现在水晶石的年开采量可达数百吨之巨,大的水晶石一颗就达150公斤左右。此外,怒族居住区的水利电力资源也极为丰富,有独龙江、怒江、澜沧江三大水系,且仅怒江的年发电量就可达300亿度。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各地方言差异很大,无民族文字。

怒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与藏族相邻的部分怒族人信仰藏传佛教,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人很早就经营农业。明代李思聪在《百类传》一书中记载,当时怒族人以苦荞为食(荞麦的一种),还说怒族人“精为竹器,织红文麻布”,说明那时怒族手工业也有相当的发展。近几十年来,由于铁犁在农耕中的普遍使用,怒族农业才摆脱了刀耕火种的状况。

怒族人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木板房略大,呈长方形,一般分为内外两间;外间待客,设有一至数个火塘,火塘上有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用来煮饭做菜,内间为主人卧室。一般房屋四周都用木板、竹篾围上,房顶上盖有木板或石板,房屋下部是许多木桩和房柱,如同有很多只脚支撑着整个房屋。这种“千脚落地屋”结构简单,极易搭建,是怒族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独特创造。

怒族男子的服饰与傈僳族相似,一般穿麻布长衣,下穿短裤,多蓄长发,披发齐耳;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左腰佩砍刀,右肩背弩弓箭包,显得英武剽悍。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左大襟上衣,下穿长裙,喜欢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 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怒族人最有 特色的服饰叫“约多”。这种由怒族妇女编织的“约多”,工艺水平很高,男子们白天可以 当衣穿,晚上可以当被盖;妇女们做成围裙系在腰间,既耐寒又耐脏,深受人们喜爱。

怒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捻羊毛线、织羊毛袜子,姑娘长大后,要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子送给心上人,小伙子若收下羊毛袜子,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爱情。所以,看一个怒族小伙子有没有对象,只要看他脚下穿没穿上羊毛袜子就行了。

怒族人喜欢自己酿酒,每当贵客光临,便以美酒相待。如将客人视为知己,便要与客人脸对脸,嘴对嘴,一手搂肩,一手端酒杯,仰面将酒一饮而尽,这叫做“同心酒”。

怒族人常用的传统乐器叫“达变”,其形似琵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以四根丝线为弦,其音质格外清亮,韵味异常独特。几乎所有怒族青年都会弹唱四弦“达变”,用琴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怒族的朝山节(也称为“鲜花节”)。节日当天,全村寨人聚在一起前往当地的钟乳洞,接洞中钟乳石滴下的水,这水被称之为“仙奶”。回家后,“仙奶”被洒入种子中,以祈愿来年的粮食获得丰收;也有把“仙奶”倒入醋、酒中的,以求得身体安康无病。  

语言文字

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支系的不同使各支系的语言有不同特点,其中阿龙语与独龙语相通,而另外三个支系的语言各自具有自己的特殊结构和规律,各个支系之间语言不相通,但因它们同属一个语族,因此具有同语族的基本特点。在与邻近民族的交往中,不少怒族人已转而使用别的民族的语言,使用本民族本支系语言的人很少,很多人兼通好几种别的民族语言。如阿侬支系的人几乎全部转用傈僳语,在剩下的使用阿侬语的人中,也都懂傈僳语,仅在家中使用本民族本支系语言。怒族各支系语言都没有文字。

宗教信仰

怒族没有统一的宗教,早期的怒族均信仰原始宗教。后来随着喇嘛教、天主教、基督 教的相继传入,而有部分怒族改信了上述三种宗教。这些宗教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支系的 影响也大不一样。相对而言,原始宗教和基督教对怒族的影响较大,喇嘛教及天主教对怒 族的影响较弱。从微观上看就是同一家庭的父子间、夫妻间、兄弟姊妹间的信仰均可能不 同。

早期的怒族一致认为,万物皆有灵,其原始宗教一直停留在鬼神不分的阶段。在 碧江及福贡的部分氏族中还保留着较完整的图腾崇拜,其他地方的怒族则未发现有图腾的 遗迹。怒族信奉的鬼有大小、善恶之分,而且各支系的鬼也有较大的差异。

清乾隆初期,喇嘛教始传入贡山并建起了喇嘛寺。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喇嘛 寺一直都是贡山政教合一的统治机构,贡山的部分阿龙人因此而改信喇嘛教。后来天主教 、基督教传入后喇嘛教受到冲击,一些信仰喇嘛教的怒族改信洋教。因此,喇嘛教对怒族 的影响范围不大。

1888年,天主教开始传入贡山。至1949年时,在贡山建了5座教堂,其中一些教 堂可容纳近千人,但只有827名各族群众信天主教。在1931-1949年这段时间,洋教士在怒 江建起了207座基督教堂,拥有教徒21062人。教徒以碧江、福贡二县接壤的32个乡最集中 ,占这里总人口的90%以上。1950年时碧江福贡两县的教徒达5000余人(怒族),占两县怒族 人口总数的61%。洋教士为便于推行基督教,还根据怒江实际对教义戒律作了局部的修改, 针对怒江人不懂洋文的实际创制了老傈僳文,并以此编印经书和布道。历史上基督教传入 怒江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服务的,但客观上对怒族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1949年后,基督教经“三自”改革后摆脱了洋教士的控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近年来他们提出了“双幸福”、“双学习”、“双管理”的概念等,使基督教徒自觉遵守 国家法律,积极投身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中。

饮食文化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柔若人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侯,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近年来,政府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风俗习惯

婚姻家庭

旧时,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及富裕户也有多妻的现象。历史上的怒族盛行亚血缘族内婚,与此同时,怒族社会中还保留着“讨男子”习俗。

“讨男子”形同汉族的入赘,但又有本质的不同。怒族的讨男子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即可,其他条件是可不考虑的,而且男子的地位不因出嫁而改变。这事实上是母权制残余的表现。不论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事实婚都要举行婚礼。如因特殊原因未能举行婚礼,待条件成熟后,哪怕是儿孙满堂的祖父祖母也要补办婚礼。补婚一般在娘家举行,程序与初婚相同。“新郎新娘”亦享受初婚者的待遇。即是说,未举行婚礼前的生活均不属于正式的婚姻生活。只有举行过婚礼的婚姻才为社会承认。

怒族的家庭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父亲是家长,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男子婚后便要在父母的主房附近另建新居过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生活。新婚夫妇虽与父母分居,但在生产生活上仍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耕及协作的义务,以此维系与父母和家族的血缘纽带。按习惯,一般留幼子守家,与父母同住并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同时,他们优先享有土地、牲畜、房屋等遗产的继承权利。其他排行的儿子分家时只能得到极少的财产。老人如无儿子,其遗产由其父系家族中最亲近者继承。自然,老人也要由继承财产者赡养。

服饰文化

阿怒及怒苏男子蓄发,有的披发齐耳,有的披发成辫,头人及富裕者常戴珊瑚于右耳为饰;穿敞襟宽胸、袖长至膝的麻布长衫,前襟有两个口袋,布料用麻线或棉纱织成的黑白或黑蓝相间的条纹布。下身穿麻布“普通裤”,裤脚较短仅及膝下,跣足。成年男女均在小腿上穿一具有保护功能的脚笼。凡成年男子,左肩都要挂弩弓及兽皮制的箭包或一把心爱的达比亚,右腰佩把砍刀,砍刀装于竹箩内(或置于鞘中)。女孩至11岁后改穿麻布裙,上身穿右衽白色麻布上衣,有的在白色外衣外加一深红色或深蓝色的夹袄,下身多穿一深色及踝的大摆裙。这种摆裙的摆特宽,妇女们可用手将裙摆提至肩平,另一端都还不会露膝。已婚妇女要在衣裙上加绣许多颜色对比强烈的花边;再挂一自织的怒包,或篾编针线盆。头部及胸部戴用许多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串成的漂亮的头饰及胸饰。一般而言,胸饰中的那个极大的贝壳多系男友所赠。旧时的妇女还在耳上戴有垂肩的大铜环。一般来说,从妇女们的头箍及所挂料珠的数量及贝壳的大小便能大致判断出其“贫富”程度。随着怒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加深,现在的青年女性多以普通耳坠为饰,一些城镇的少女也成了现代时装大潮的赶潮人。

柔若人虽受白族及汉族的影响较大,其服饰也有自己的特点。成年男子打包头,上身穿对襟衣服,下身穿普通裤,脚穿草鞋或跣足。妇女打包头,头饰较少,上身着前摆到脐、后摆过膝的粗蓝土布上衣,下身穿普通裤,穿草鞋或长年跣足。一般较富裕的人家,男子打大包头或戴缎小帽,着长衫马褂,脚着毛布底鞋。妇女打大包头,戴耳环、耳坠、手镯,上衣领口、袖口多用花锻镶边,脚穿绣花鞋。

阿龙人因受藏族及纳西族的影响较深,其服饰也打上了藏族、纳西族文化的烙印。阿龙妇女带头巾为饰,系头巾的带子要留长一点,用若干种彩色毛线编成发圈套于头上。阿龙人的头巾与白族的相比,白族的要短一些,用平系的方法,藏族的与阿龙人的头巾比,则较长,系带的方法要倾系。他们用精致的竹管穿双耳为饰。上身穿一贴身麻布长衫,冬季或雨天遇上天气冷时加穿一深色坎肩。胸前挂红绿料珠为饰。下身穿一长裤,不穿裙,再在裤上围一床怒毯。青年妇女还喜欢在前面围一条彩色氆氇裙。但怒族的氆氇与藏族的相比,也有不同之处。怒族的花格为直条形的,藏族的则为横条形。部分老年妇女则喜欢在前面围一条纳西族式的黑色多折围裙。男人的服饰与其他地方的怒族相似。由于阿龙受藏族的影响很深,有些阿龙人在节庆日子或出远门时干脆就穿藏式服饰。

居住文化

从总体上看,怒族民居有以下几大特点:

怒族的民居均为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生产力的制约,他们只好用长短不一的木桩或石头将居住面架成水平面,这比起平整地基来既省时又省力。二是将居住层托离地面可以降低地气对人的危害,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同时在房屋底层关畜禽,虽不卫生,但它客观上起到了防湿的效果,又能保护家畜之安全。

怒族民居的居住层多为楼板。这是因为怒江竹木很多,居住层用楼板可以防湿。另外据碧江的怒胞说:“人跟动物不一样,应住在铺有地板的家里。”

怒族的民居均无窗或只有几个小孔。主要是怒族曾有过穴居史,怒族民居不建窗或不重视窗户建设也是对这一客观史实的折射。

每家都有个火塘。怒族认为火塘里的三角是他们最大的“鬼”,能驱凶招吉。故火塘要由有经验的男性长者设计、安置。三角一旦摆好就不能再动。客观上,火塘是怒民祖祖辈辈生活取暖、夜晚照明的地方,是议事及传播民族文化的庙堂,又是娱乐的场地。他们的大半生都要在此渡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怒族的房屋很矮,不锁,亦无围墙。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风雨,避野兽。同时反映出怒族的私有观念不强,各家各户不分彼此,没太多隐私,有同村便是一家人的思想。门不用锁说明怒族还保留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德。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半山腰。这是因为这一地段的气温适宜,不冷也不热。另外,还出于防御方面的考虑。

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这是因为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缘故。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户左右,小的只有几户,单家独户者也不少。这与怒江地区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粮食产量不高有关。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将超负荷运转。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利于刀耕火种的集体劳作及防御。

由于怒族支系的不同、居住地域的不同,在建筑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居住在碧江一带的怒族因其居住环境的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而采用防潮通风性能好的干栏式竹篾房,其结构以木为柱,竹席为墙为楼板,顶盖木板或茅草。贡山一带的怒族因气温较低、湿度极大,又有茂密的森林,故又采用保暖性能好,防潮的干栏式木楞房。早期怒族的建筑工具只有砍刀,故木楞房墙体一般用圆木相叠而成。墙体的4个角交叉处用刀砍出槽或用凿子凿成榫,将其穿牢固,造成屋架。柱顶用杈形榫架楼阁栅,再用藤篾绑牢。屋顶的盖法是在端山架上架脊柱子,上架脊桁。再由两侧墙顶架斜梁交于脊桁上,起屋架功能,承载整个屋顶的重量,组成屋顶的三角形空间,上架桁橼,用茅草、木板或贡山特有的薄石板盖顶。如用木板或茅草盖顶,需在其上压些石头,以防屋盖下滑或被风吹飞。木楞房的结构多为两开间结构,一室为堂屋,一室为耳屋。三开间的较少。其造法是先建两间独立的方形房间,中部留出一段距离。然后再用木板将两间房的楼板(居住层)及房顶连接起来,使左右两间房的门相对。然后再将中间这间房用木隔成房间,房子的前部留出一个凹廊(其功能相当于阳台)即可。这种房的特点是外观粗糙且费料。后来,锯子等类的工具传入贡山以后,怒族开始用刨光的木板来代替圆木为墙。这种经改进后的民居,外形美观,省料,更保暖。

随着怒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部分怒族已相对地富了起来,加之随着公路的修通,建筑技术的传入,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盖石棉瓦的民居已在怒族社会中出现。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教育,怒族已渐渐地认识到人畜同居一屋的危害,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另建畜厩。政府还为他们建起了部分公厕。怒族的民居现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悄悄地变化着。

人生礼仪

怒族是一个热情、善良、重情重义、好客的民族。在其社会中还保留着完整的传统美德,民风极为古朴。

老人是怒族文化的传承者、经验的象征、社会的财富及主心骨。因此,在与老人或比自己年长者交往时显得很谦恭。如与老人同行,年轻人要让老人走在最前头并主动为老人减轻负担。如与老人、小孩同去打水则要让其先打;上山砍柴则要将易砍的好柴让给他们。

到怒家做客,只需带点酒烟之类的礼品即可。到了怒族家,女主人让您落座,递烟敬酒,还将最好的包谷拿来给您爆包谷花吃。男主人会用心爱的达比亚为您弹上几曲迎宾小调。如需小住,主人家还会盛情地为您备“迎客宴”,把他们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拿来敬客。情至欢处,主人会轮流与客人互饮尽“同心酒”。意思是说,大家喝了同心酒后就是朋友了。当酒至酣时,他们便唱歌跳舞,娱客也自娱。如客人能参与,则歌可通宵,舞可达旦。

命名规则

阿龙的命名较为简单,按男女分别排行。男女均从老大排到老八。如生了第九个孩子则按父母喜欢的东西来为孩子命名,如弩弓等。

柔若人命名法是按孩子的生辰时令、居住环境、排行、相貌、体质特征等来取的。同时,还将含比喻、仿生的词用于孩子的名字。如孩子多病或不乖就要认干爹。其子女排行是男孩就在其排行后加“事”,女孩加“妞”来区别。

阿怒怒苏多实行父子连名制。他们的一生一般有三次命名。他们认为孩子一出生后便要立即取名。第一个名要取得丑恶怪,否则鬼会将孩子的魂勾走。当孩子们长到十三四岁可交朋友后,同辈人或情人会为自己取“青年名”。此名仅限于同辈及情人间使用,否则,将被视为不懂事。结婚后,初婚男子由其父按父子连名的方式为其取命。方法是在后代的名字前冠父名的最末一个字或最末两字。目前,匹河怒苏的蜂氏族的父子连名制已排列到66代。

1949年后怒族逐渐改用汉名。名字多由老师或有文化的父母起。但其命名的随意性很大,也有同胞姊妹间使用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姓氏的。

丧葬习俗

从葬法上看,怒族曾有过石棺葬、篾棺葬、木棺葬、火化骨灰罐葬、火化露天葬、屈身坐式葬、直身仰卧葬、圆丘坟葬、条形坟葬、无坟平葬及岩棚葬等葬式。

怒苏人死后,一般要吹竹号报丧。无论是谁只要听到竹号声就要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带着酒肉吊丧。尸体停好后,每天需祭三次亡灵。每次的祭品都要新的而且不能重复。每次的祭品均要收装于竹筒或篾箩内,到葬时作殉葬品。

果科、普乐的吊丧方法是男男女女在堂屋内手拉手地围成一圈,边跳舞、边唱挽歌。出殡时,手持长刀及竹片的几个男子边吼“嘹……”,边飞快绕死者家转三周。其中一人举刀为亡灵开路,有两人用竹片扫死者家的墙,意在让亡灵不要逗留。在他们后面的是抬着灵柩的8名男子;灵柩后跟着两名并排吹竹箫的男人,其后才是死者的亲属、左邻右舍等送殡的队伍。出殡后,主人要将房屋彻底打扫一遍,以此清除灾难,以求平安大吉。

阿怒人死后要立即报丧。一般,小孩及中青年人死后需杀猪、羊为牺牲;老人、头人、巫师或独生子死后还需要杀牛为牺牲。给小孩及青年妇女送葬不吹竹号。给中青年男子送葬时要由几个人在前面吹竹号引路,直至墓地为止。

阿龙人18岁以上的死者才举行丧葬仪式,人死后当天就要入殓。死者生前所用之物都要收齐作陪葬品。阿龙人有迁坟习俗。等次年秋收后,粮归仓、猪肥羊壮之时,死者家属要把死者生前所种之粮拿来酿成酒;将其养的猪、羊、鸡等杀了,做成12碗熟食供于坟前,以示怀念与追悼。仪式完毕后,请亲友及邻里参与迁坟仪式。

怒族的丧葬文化极为丰富,而且支系间乃至同一支系间的葬俗均有较大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迷信内容也在逐步减少。

崇尚禁忌

怒族的禁忌很多,这些禁忌,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有的则有很浓的迷信色彩,简单举例如下:

妇女怀孕后不能爬山、不能过江河、不能进仙人洞;不能看形态丑陋的东西;不能到老人的位置前去;不能去神秘的地方;妇女生孩子,男人不能在场;产后一个月不能用凉水洗脸;妇女不能跨越弓箭、长刀及背板,不能参与杀猪、杀鸡,不能参与家族的重大祭祀活动。

未婚男子不能与青年妇女在较远的地方行走,或久坐一处。

不能砍伐神树,也不能在神树及祭神的岩石下大小便。小孩不能浪费粮食,不能躺着吃喝。不能随便出入家族的坟地。不能蹬踩、跨越三角,也不能任意搬弄三角。

在生产方面,怒族亦有不少禁忌。如:不祭山神,不能开荒;不祭地神,不能下种;不祭猎神,不能狩猎;不祭水神,不能捕捞;不祭谷神,不能收割;不祭树神,不能砍伐;狩猎途中如遇路人,不能继续狩猎,需改日再去。

艺术天地

怒族民间文学的式样丰富多彩,内容浩若烟海,丰富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怒族除李卫才创作的《怒江在歌唱》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并获奖;《歌声飞出心窝窝》被省、中央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唱遍全国。怒族的文学式样仍是以民间文学为主的。1980年后,怒族的文学事业在各级党政领导及学术团体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开始起步,怒族民间文学工作者崭露头角,许多作品发表于省内外报刊上。1988年出版的《怒族民间故事》和1989年出版的《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对推动怒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可喜的是,一些怒族民间文学工作者还将触角伸入到文学创作领域。1996年出版了怒族作家的小说集——《诅咒崖》,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一项空白,也预示着怒族作家文学的到来。

怒族的歌分为“火塘边坐唱的歌”及“婚礼歌”两大类。前者的内容涉及到一个氏族、家族的历史、生产生活经验等一系列内容,如同一部看不见的教科书,承载着怒族的历史与文化。这种歌的特点是歌词多为对偶,声调低沉而浑厚,旋律基音为5162,即徵、宫、商、羽调式。多由老人吟唱,歌时饮酒助兴,情至深处就时而喜笑颜开,时而怆然泪下。"婚礼歌"的旋律流畅、喜悦、婉转悠扬,基音为152,即宫、徵、商调式,演唱方法是一人领唱,众人附和,歌唱时,参与者都手拉手地围成圈或围着火塘或围着篝火边唱边跳。

怒族的乐器有“达比亚”、“几咪”、“独独丽丽亚”、“匹丽丽亚”、小三弦、芦笙及竹箫等。

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均有悠久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现的流传下来的舞有120多种。内容涉及到历史、宗教、习俗、军事、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舞蹈动作粗犷敏捷、深刻细腻,旋律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基本上保留了古朴豪放的艺术风格。如《反弹琵琶舞》、《双人琵琶舞》等都有很高的舞蹈技艺。这些的舞蹈不仅对研究其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甚至有"文物"功能。

1949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怒族的文艺工作者们在整理、挖掘、发扬本民族音乐舞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音乐舞蹈的实际创作出了很多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的歌舞,如《歌声飞出心窝窝》、《怒江在歌唱》、《怒族姑娘》、《蝴蝶舞》等都很有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怒族又将相声、小品、花灯、快板等艺术形式吸收进来,使其文艺形式更加异彩纷呈。

名胜古迹

石头田

西藏境内怒江边上有两个怒族村寨——松塔、龙普,在这里,气候干热,雨量稀少。如你到那里,会发现平整的田地里有着大大小小的片片石,人们为什么不把石头拣出去呢?原来,这是当地怒族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根本原因,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所致。当地俗话说:“一个石头四两油”,石头能护住土壤中的水气,减少水分的蒸发。用这种生产方式, 一年中,他们能在一亩石头地上收获八九百斤粮食。

体育娱乐

怒族的传统体育直接源于生产生活,并与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时我们根本无法将它们纯粹地分为生产活动、生活技能或是体育活动。如荡秋千,原本是过沟过坎的交通方式,过溜则是他们过江的主要方式,射弩更是他们狩猎以获得生存物资的常用手段之一。但不论是荡秋千、过溜还是射弩等在旧时的主要功能还是一种生存手段,没有多少竞技性,因为要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娱乐及竞技才可能产生。

1949年后,随着怒族社会的发展,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多,这些原本是生产生活技能的活动才逐渐衍化为怒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功能开始由单一的生存技能发展为强身健体、文化传承,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往及对外展示民族精神,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现在怒族的传统体育是很丰富的,像射弩这一运动甚至在全国也极有竞争力,过溜更是其强项,该项运动在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曾被列为表演项目。

怒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①溜索,过去是山谷间、江河上特有的交通工具,现已退居次要地位,并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有平溜、陡溜两种方式。②跳竹,用一根长约5米的竹竿,将两头插入地下,人们从其隆起的弓背跳过,随着竹竿两头距离接近,弓背越来越高,比谁跳得高。③怒球,球用麻绳缠破布或草制成,比赛双方以线为界,互相掷球击打对方,打不中对方或球未过界为输。④虎熊抱石头,一人蹲着,两手撑地,护着身下几块石头, 旁边的人伺机从其身下抢石头,守护者用脚触人,被脚触中者要替换守护人,如石头被抢光 ,守护者脚还未触中人,则守护者要表演节目,然后重玩。⑤滑草,在长满草的山坡上,人们坐在木板上往坡下滑。⑥划猪槽船,即划独木舟,人们在过“仙女节”时,举行划船比赛 。⑦踢脚(脚斗),用脚踢对方腰腹以下部位,将对方踢倒为胜。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2497)

下一篇塔吉克族
分享到:
最新内容
© 2017   创之源影像 chuangzyuan image (创之源工作室 主办) 版权所有   E-Mail : chuangzhiyuan@qq.com   地址:湖北 · 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