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gzyuan image
一部山水人文的印象笔记 | 创 之 源 影 像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鄂温克族

 二维码 1562
发表时间:2017-12-10 19:22作者:怡夫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居住不同地域,曾有不同的称谓。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讷河市等地的鄂温克人,被称为“索伦”。居住在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流域的鄂温克人,被称为“通古斯”。居住在根河市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被称为“雅库特”。但是,在不同地区鄂温克人内部,都自称为“鄂温克”,他们是统一的鄂温克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各地鄂温克族人民的意愿,于1958年3月决定把原有的“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称谓,统一改为鄂温克族。

 关于鄂温克族的民族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东地区的北室韦;另一种观点则提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17世纪中叶,鄂温克族已经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据史学家研究,当时鄂温克族共分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沿岸的使鹿(驯鹿)鄂温克人,共12个大氏族,被称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他们于18世纪初迁至额尔古纳河畔,是被称为“雅库特”人的先民。第二支是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石勒喀河一带的使用马的鄂温克人,被称为“纳米雅儿”部落或称“那妹他”,共有15个氏族,是后来被称为“通古斯”人的先民。第三支即“索伦部”,人数最多,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的黑龙江中下游流域,是被称为“索伦”人的先民。

明末清初,鄂温克族已与后金(清)政权有了较多的来往。后金统治者为了巩固后方,实现南下入主中原的战略目的,于1639年至1643年发动了三次征服索伦部的战争。索伦部的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民众在首领博木博果尔的率领下,展开了抗击斗争,但终因弱不敌强而失败。

17世纪40年代,沙皇俄国侵略者开始侵入黑龙江流域。鄂温克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一起英勇反抗,给予侵略者多次沉重打击。在清朝军队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呼玛尔河口、尚坚乌黑、古法坛村等战役中,都有鄂温克族将士参加战斗。在1685年至1686年的雅克萨战争中,鄂温克族人民不仅参加战斗,而且侦察敌情,担负军需、粮食供应、驿站运输的任务,为收复雅克萨做出了贡献。在清军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抗击下,取得了反对侵略的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这个时期鄂温克族陆续从黑龙江中下游的北岸迁居到嫩江、讷莫尔河、诺敏河、阿伦河、音河、雅鲁河、济沁河流域,即布特哈地区。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清朝政府把布特哈地区的鄂温克族分设5个“阿巴”(围猎场),任69员佐领。此外,在达斡尔族中设3个“扎兰”,杂居其中的鄂温克族分别归这3个扎兰管辖。以后在此基础上编为布特哈八旗。编入八旗的鄂温克族官兵,有参加巡察边境、驻守国境线卡伦(哨所)和驿站传递的任务。由于鄂温克族将士骁勇善战,被清政府频繁调到瑷珲、呼伦贝尔、新疆伊犁等地戍边,到各地作战,为抵御外来侵略,平息地方叛乱,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由于长年征战,许多鄂温克族士兵血洒疆场,加之灾荒,造成鄂温克族人口锐减,生活贫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面对政治压迫、经济掠夺,鄂温克族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参加抗日联军、为抗联当向导、送粮食、护养伤员,用各种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鄂温克族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参加革命,各地群众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还参加了辽沈战役、解放西南的战斗,同祖国各民族人民一道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鄂温克族的研究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在五六十年代,国家组织专门调研人员,深入鄂温克族聚居地方进行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在历史、经济社会形态、风俗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系统的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鄂温克族研究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各族专家学者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发表出版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鄂温克族专家学者们在对于本民族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在呼和浩特成立。1988年7月,该研究会的办事机构迁址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研究会成立十几年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在开展鄂温克族历史、语言、文学、教育、经济、艺术等群众性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会根据会员提交的论文、资料,编印了《鄂温克族研究文集》第一、二辑,定期出版了《鄂温克族研究》。除了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以外,在内蒙古的一些旗市和黑龙江省也相继成立了鄂温克族研究会,广泛开展研究活动。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也编了《鄂温克族研究文集》。这些年来,由鄂温克族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中有《鄂温克风情》、《鄂温克民歌》、《鄂温克民间故事》、《鄂温克族民间故事》、《鄂温克语蒙汉对照词汇》、《鄂温克族人物志》、《鄂汉词典》、《鄂温克族的起源》、《鄂温克语基本词汇》、《索伦语基本例文集》、《鄂温克族历史资料集》等。这些研究成果在探索研究历史源流、梳理文化精华、推动民族进步中,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概况

鄂温克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26379人。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有23367人,占全国鄂温克族总人口的88.8%,黑龙江省有2571人,占9.8%,其余散居在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

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根河市,黑龙江省主要居住在讷河市。这些地区处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腹地、大兴安岭森林深处和嫩江流域的丘陵平原地带。这里有富饶的草原,起伏的高山,纵横的江河,还有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夏季里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尽显绿水青山的郁郁葱葱。冬季里则是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一派北国风光。这些地区物产丰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鄂温克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为当地开发建设和保卫祖国北部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分为海拉尔、陈巴尔虎旗 和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中的人”。历史上鄂温克族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后统称鄂温克族。
由于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人生产、生活方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从事畜牧业,有的从事农业,还有的从事狩猎。

生活在额尔古纳左旗原始森林中的鄂温克族人长期以来以狩猎为生,在没有定居之前,他们终年追随着野兽的足迹,赶着驯鹿,游荡在原始森林中。他们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麂:一种小型的麂。鹿皮包裹。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做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上锁,其他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驯鹿是鄂温克族人狩猎时必不可少的工具。他们饲养驯鹿已有很长的历史,他们称驯鹿为“鄂伦”。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因为长像奇特,俗称“四不象”。驯鹿全身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族主要经济来源。由于驯鹿给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受到人民的普遍爱护。

鄂温克族的服饰也体现着狩猎民族的特色,他们的衣裤鞋帽都用兽皮、兽毛制成,特别是冬天的服装,更选择皮厚毛长的兽皮作原料。他们的帽子尤具特色,男人的帽子为圆锥形,顶尖有红缨穗,用蓝布做帽里,女人的头饰是一黑布做的套筒,上面缀有银质的链子;妇女都戴耳环、戒指、手镯等。

鄂温克族人长幼之间恪守严格的礼节,长辈和老年人享有很高的威望。

鄂温克族人极其好客,认为家里来客人是喜事,无论认识与否,他们都把来者视为贵客,总是拿出最好的东西款待客人。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 。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鄂温克族人对火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

每年5月22日的“米阔鲁节”是鄂温克族民间传统节日,流传在内蒙古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当中。这天,人们要举行赛马、套马比赛,还要给当年产的羊羔剪耳朵,作为记号。按照传统习惯,老人要送给后辈人母羊羔,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幸福,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宣布他们当年幼畜的数字。

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妇女们闲暇时喜欢模仿天鹅的各种姿态,自娱而舞,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舞蹈--天鹅舞。

语言文字

鄂温克族通用鄂温克语。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鄂温克语支,有布特哈、莫尔格勒河(陈巴尔虎)和额尔古纳(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清代曾学习使用满文。目前,牧区的鄂温克人学习使用蒙文、汉文,农区和林区的鄂温克人学习使用汉文。

宗教信仰

萨满教

萨满教是鄂温克族的古老宗教信仰。它以多神崇拜为内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动为表现形式。“萨满”是对神职人员、巫师的称谓,在鄂温克语中有知晓、通晓的意思。萨满在从事宗教活动时,要穿上特别的服饰,敲打神鼓。“奥米那楞”是重要的祭祀,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氏族平安、人丁兴旺,同时训练新萨满。经过三次“奥米那楞”新萨满才能成为正式萨满。

萨满教认为人有三个性能不同的灵魂:“生命魂”、“思想魂”、“转生魂”。宇宙分为三界:诸神所居的天堂为上界,人类所居的人间为中界,鬼魔所居的阴间为下界。现大多流行于欧、亚大陆的极北部。中国的满(十七世纪以前)、蒙古(十三世纪以前)、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七世纪以前)曾普遍信仰,解放前东北地区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中也颇流行。

鄂温克族萨满教所崇拜的神灵有白那查(山神)、火神、吉雅奇(保护牲畜神)、敖卓勒(祖神)、玛鲁(总神)、奥米(保护婴儿神)、阿隆(驯鹿保护神)、毛木铁神等。陈巴尔虎旗鄂温克人每个氏族都有各自的“嘎勒布勒”,即图腾标志,多为鸟类。除了萨满教信仰以外,一部分鄂温克族也受到佛教、东正教的影响。现在,随着文化科学的普及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萨满教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减少。

舍卧刻

鄂温克语音译,是鄂温克族萨满教神之一,玛鲁的主神,萨满的主要护神。萨满依靠它以“通鬼神”,为本族求福消灾,故被认为是氏族之神。

历史人物

海兰查

鄂温克族,呼伦贝尔海拉尔人,生年不详,卒于1793年。杜拉尔氏。乾隆二十年(1755年),海兰察随军到新疆伊犁,参加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因作战有功,升为“头等侍卫”。后又被派往西藏,参加反击廓尔喀兵进犯的战斗,作战英勇,赐“一等公爵”。但他也参加过清朝镇压农民起义的行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1135)

上一篇德昂族
下一篇俄罗斯族
分享到:
最新内容
© 2017   创之源影像 chuangzyuan image (创之源工作室 主办) 版权所有   E-Mail : chuangzhiyuan@qq.com   地址:湖北 · 恩施